工学结合推进高职教育对接产业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和制约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其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要与企业紧密联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确保高职教育与产业的相互对接。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产业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接产业是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具体体现,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点已被国内外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推进工学结合,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必须搭建好符合中国国情的对接产业的高效工作平台,建立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悄然转型
  纵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内在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现代”二字,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一个体系。
  二、推行工学结合,把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切入点
  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强有力的院校领导核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三、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
  以产业结构对应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有特色,选择设置既有自身学科优势,又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创业人才,服务产业行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慎重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通用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可采取社会“订单”培训等途径加以替代,对一些专业发展相对较早,已基本趋于稳定,通过专业课程的延展实现专业的纵向发展,通过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整合规模较小的相近专业,改造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就业空间萎缩的专业,使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换句话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注重“双师”结构,增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优化“双师”结构,还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同时,要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带动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加快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与行业企业努力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之,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把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师生良性互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将生产过程引入职业教育教学,使其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在这方面,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熟练掌握相对应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把生产过程引入教学。学校可以探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工厂,并尽可能使校内实训场所实行与企业生产现场一样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帮助学生养成与现代企业风格相适应的职业素质。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特别要注重调整教学过程,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关系,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关系。合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比例,从而形成从理论教学到校内实训、校外工厂实训和实习的良性循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教学模式。
  八、结语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对接产业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学生顶岗实习等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参考文献:
  [1]马国湘.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3).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社科规划课题:保定市高校与产业对接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2011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相对薄弱及农业科技人才及技术投入相对不够等问题.加大政府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及加强发展现代化农业中新型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实现农业有序发展更利于社会的稳定,充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切实有效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有着至关
现如今冬季灌区的水渠道冰冻和冻胀问题尤为突出,输水渠道也因此遭到破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损失大,许多堤坝的稳定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很多堤坝都在滑塌的边界徘徊,
摘 要: 本文就初中英语的有效性教学作一探析,旨在阐述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思维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发挥好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以此来促进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需要,而且是为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走向农业强国、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要想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就要将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
本文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总结以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优化、科学、系统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性,解决水利工
为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所以才会设置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要是农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对涉及到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地区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农民传统思想得到解
钳工探作训练动作机械、枯燥无味,再加上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影响了实习成效。从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积极性、转变教学手段、重视基础训练、教师自我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对农民获得经济收入以及他们享受到的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故此,各个国家和相关的专业人员都在密切的关注着高标准的农田水
2014年12月9日至10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局举办“全省道路运输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最美行业”演讲比赛。济宁市兖州区公共汽车公司代表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