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时机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4.019
学具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其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教师要把握好操作的时机,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定,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平台。
一、 把握“探究新知”的操作时机——促进生成
新课标赋予了我们一种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观念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生成各种方法。
下面是《圆的面积》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圆的面积你会算吗?
生:不会。
师:不会怎么办?
生:想办法把圆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把圆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呢?
生:因为我们已经会求正方形的面积了。
师:照这位同学的想法,我们还可以把圆形转化成哪些形状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动手操作就有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适时把握这个操作时机,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上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独具个性的多种方法:把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近似于一个三角形,用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乘12就是圆形的面积;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拼成四个近似三角形,然后用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乘4就是整个圆形的面积……
从上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适时把握了操作时机,使学生较好地启动了思维去探求新知。同时也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引向浩瀚的知识海洋。
二、 把握“猜测验证”的操作时机——激发探究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想正确与否,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验证。例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怀有特殊的感情,于是逼迫自己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考。有个学生的方法是这样的:把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去掉上底和下底,一捏就把一个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一下,同学们恍然大悟,在周长没变的前提下,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比平行四边形的高长,当然长方形的面积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上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法同样是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
三、 在分析综合处操作——发展思维
学生比较习惯单一地思考问题,因此,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知时,教师应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出分数。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把一根牛皮筋平均折成四份,每份就是这根绳子的;有的说4支铅笔拿出其中的1支,这一支就是4支铅笔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归纳:为什么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方法都能表示出?
上例中,我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有序、灵活地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 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沟通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素材,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获取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例如,学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操场的面积;学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的长、宽,并采用合适的比例尺把它画出来……另外,在实践应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12厘米,高7厘米。在这个盒子里放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最多可放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可以放56块,而思维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考虑,只能放48 个。
(责编林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4.019
学具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其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教师要把握好操作的时机,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定,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平台。
一、 把握“探究新知”的操作时机——促进生成
新课标赋予了我们一种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观念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生成各种方法。
下面是《圆的面积》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圆的面积你会算吗?
生:不会。
师:不会怎么办?
生:想办法把圆变成一个正方形。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把圆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呢?
生:因为我们已经会求正方形的面积了。
师:照这位同学的想法,我们还可以把圆形转化成哪些形状呢?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动手操作就有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适时把握这个操作时机,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上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独具个性的多种方法:把圆形平均分成12份,每份近似于一个三角形,用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乘12就是圆形的面积;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2份,拼成四个近似三角形,然后用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乘4就是整个圆形的面积……
从上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适时把握了操作时机,使学生较好地启动了思维去探求新知。同时也通过动手操作,把学生引向浩瀚的知识海洋。
二、 把握“猜测验证”的操作时机——激发探究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想正确与否,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验证。例如,“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学生对自己的猜想怀有特殊的感情,于是逼迫自己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考。有个学生的方法是这样的:把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去掉上底和下底,一捏就把一个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一下,同学们恍然大悟,在周长没变的前提下,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比平行四边形的高长,当然长方形的面积大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上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法同样是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
三、 在分析综合处操作——发展思维
学生比较习惯单一地思考问题,因此,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知时,教师应把握操作时机,引导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创造出分数。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把一根牛皮筋平均折成四份,每份就是这根绳子的;有的说4支铅笔拿出其中的1支,这一支就是4支铅笔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归纳:为什么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方法都能表示出?
上例中,我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有序、灵活地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 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沟通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素材,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获取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地完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例如,学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操场的面积;学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的长、宽,并采用合适的比例尺把它画出来……另外,在实践应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个长方体的盒子,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12厘米,高7厘米。在这个盒子里放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最多可放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可以放56块,而思维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情况,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考虑,只能放48 个。
(责编林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