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13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藜麦是一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干旱的经济作物,其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15倍。对藜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为高寒山区广大藜麦种植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藜麦是一种高山作物,属于藜科,双子叶植物。植株呈扫帚状,株高一般不低于几十厘米、不高于2 m,根系以主根为主,序状花序,主梢和侧枝都结籽,自花授粉。藜麦抗性特别强,尤其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全生育期120~140 d。根据其特性,适宜栽培条件如下:一是气候条件。无霜期要达到100 d以上,种植地海拔2 000~3 500 m,适宜温度15~20 ℃,全年降水量不低于200 mm。总之,藜麦适宜生长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的高原气候下。二是土壤条件。藜麦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偏酸性或中性的土壤中。
  1   藜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1.1   选地和整地
  种植地块应选择在坡度较小、有机质含量高、偏酸性、排水通畅、灌溉方便的水浇地为宜。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有冬灌条件的,一般于11月中旬土壤夜冻昼消时进行冬灌,同时需要注意地块的休耕和轮作问题。
  由于藜麦种子较小,必须要精细整地,耕深30 cm左右,打破犁底层。整地要求耕透耙透、表土细碎、上虚下实、土地平整、墒情充足。
  1.2   选种和播种
  1.2.1   品种选择
  应选择高产、抗倒、耐旱、抗寒、抗盐碱的品种作为主导品种,如青藜1号。注意选种、留种过程中的问题,经过第1季度种植后,要选择留存植株大、穗多、成熟度高、籽粒饱满的种子进行种植。
  1.2.2   种子处理
  在大田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去除病粒、瘪粒,晾晒后进行储存,播种前进行晒种、药剂拌种及种子包衣处理,从而提高品种抗病虫害和抗旱能力。
  1.3   精量播种和合理密植
  1.3.1   适期播种
  一般藜麦的播种期应选择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具体时间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以青藜1号为例,在海拔
  2 500~3 500 m的地區进行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2O日—5月20日。
  1.3.2   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播种方式,播前要对播种机进行调试、检查,做到播孔深浅一致,播量符合计划要求,做到不重播、漏播,播量均匀,每穴3~5粒,播深2~3 cm为宜。同时注意机械行迹端直,步频适中[1]。
  1.3.3   合理密植
  藜麦属浅根系植物,一般株高在1~1.5 m之间,最高不超过3 m。藜麦过高容易倒伏,过矮则会影响产量。具体根据地力条件确定最佳密度,一般在土壤肥力中下等田块,株行距45 cm×18 cm,即基本苗在12.75万株/hm2,或更高;在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基本苗以不低于11.25万株/hm2为宜,适宜株行距为45 cm×20 cm。
  1.4   加强田间管理
  1.4.1   前期管理
  1.4.1.1   中耕除草
  中耕可破除土壤板结、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第一次除草时,如果藜麦苗太小,可以先除草不间苗。待苗长到1O~15 cm,间苗和除草同时进行。
  1.4.1.2   浇水追肥
  科学施肥,施足底肥,及时追肥。以肥力中等地块为标准,施优质复合肥675~750 kg/hm2,现蕾期3~7 d,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根据苗情施肥不宜过多,可以先将尿素撒入田中,随即进行浇水灌溉,或在降水过后进行撒施,然后进行中耕除草。藜麦长到170~100 cm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渐趋旺盛,需要充足的水肥条件。如果墒情好、苗壮,可以不追肥;对苗弱、黄苗、群体小的藜麦田,要结合浇水、降水追苗肥,可施尿素150~225 kg/hm2,中耕追肥结合除草可一次性进行[2]。
  1.4.2   中期管理
  中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关键措施是合理控制水肥。对群体适度、生长正常的壮苗田,结合灌水按期追肥;对已经使用过苗期水肥的弱苗田,可推迟使用或不用;对群体较大、有倒伏危险的旺苗田,可推迟到穗子开花灌浆前后进行灌水。追肥要掌握早追和前期重追的原则,按150~225 kg/hm2尿素量一次性进行追施,也可分次追施。一般第一次追肥应占总追肥量的60%以上,对灌过孕穗水的旺苗,可推迟到开花后进行灌溉。
  1.4.3   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一般指灌浆至成熟期,需50~60 d,是决定粒重和籽粒大小的关键时期。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叶、保根、促粒重。此阶段如果出现旱情,要及时浇灌浆水,以满足藜麦生育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之后不再浇水。
  1.5   收获与晾晒
  一般待藜麦生长到100 d左右,从外观上看,叶片大面积变红或变黄,大部分叶片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籽粒坚硬无水分,用指甲难以掐破,这时是适合藜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收割一般采用藜麦专用收割机,如果种植规模较小,也可以使用镰刀,收割后放在田间晾晒干,用四分离脱粒机脱粒,脱粒后及时晾晒。没有脱粒机的农户,收割后应及时将藜麦穗运到晾晒场进行风干晾晒,人工碾压脱粒后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处。
  2   结语
  综上所述,要达到提高藜麦高产的目的,就要从选地、整地、选种、播种、田管、收获等方面着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科学合理,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藜麦进行引种及栽培。
  参考文献:
  [ 1 ] 朱玉红.通渭县藜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1):54.
  [ 2 ] 魏玉明,黄杰,刘文瑜.藜麦覆膜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种业,2018(01):26-29.
其他文献
摘 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如何提高稻米卫生品质及市场竞争力,推动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餐桌污染”治理力度,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大力推广实施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了当前重点研究工作之一。介绍了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
摘 要:在我国城市园林的设计中,为了保护城市园林内植物,主要围绕城市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展开讨论,重点分析了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为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园林設计;植物保护;相关措施  在我国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园林内不同植物间的特点进行充分结合,除了要有效保护城市园林植物,促进园林内植物的健康生长,还要确保城市园林植物具
摘 要: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高粱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不仅能被食用,且逐渐大量应用于饲料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高粱种植热情。但在实际的种植中,一些农户忽略了高粱种植中的细节管理,在一些技术管理上做不到位,造成高粱的产量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从高粱的选地整地、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对大田高粱种植的高产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促进我国高粱种植产业的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得到稳步发展,而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逐步向着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无公害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水稻是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的主食,水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对于提升居民饮食安全和饮食质量以及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应用;推广  据新华社报道,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插旗洲分场种粮大户江良清
白茶作为我国珍贵的茶树品种之一,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景宁白茶对自然生长环境、选种、建园有其特定的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和资料研究,对景宁白茶的种植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总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也应用到了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目前,随着“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出现,其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还给农民带来了大量的水产品,拓宽了农民经济来源的渠道。针对“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为该技术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摘 要:大扁杏在最近几年管理与生产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方面总结出大扁杏高产优质栽培管理的技术与技巧,供参考。  关键词:大扁杏;栽培技术;管理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3-0064-02 中图分类号: S662.2 文献标志码: B  大扁杏是由普通杏与山杏杂交形成的当地优良品种,且产量相当大,分布面积非常广泛,市场前景相当乐观。由于杏仁饮料、杏仁油等产品的
种子核算属于商品行业,是指种子在流通过程中进行的业务核算,通常核算包括种子的成本核算、经营差价核算等方面。对种子事业发展的科学效益核算进行探讨分析,以便科学合理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粮食整体质量及食用口感要求都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城市化高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直接促使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为了保障水稻的种植质量及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061-01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着重论述了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解决栽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农作物;高质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作物的需求较大。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土地荒废程度日益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率停滞不前,威胁着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