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文本 以点带面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足理工科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充分发挥大语任课教师的专业优势,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以经典文本为基础,以点带面,重新组织和完善拥有强大信息量、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成效的大学语文课程。
  关键词 大学语文;理工科学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95-02
  Use Text, Fan out from Point to Area: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Chinese Course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en Ran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motivate teachers who in charge of the college Chinese less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 universities to reorganize their lesson. Meanwhi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lassic text and the activeness of teacher’s, then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should reorganize the lesson from one unit to a whole area so that they can bring out a totally new lesson with lar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and emotional appeal.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forms
  Author’s address Art Academ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China 350002
  在理工科大學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重要性早已得到学界公认,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贴切地定位“大语”课程,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的意图,旨在提出一种以经典文本为基础,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依托于课任教师大量资料准备的课程改革方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增强他们语言应用的能力,并给予学生精神上与审美上正面的、深远的影响。
  1 前提:重视经典文本的基础作用
  经典文本,是指在中外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优秀作品,他们在各自所在的题材、体裁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之所以强调要牢牢把握住经典文本作为备课基础,有下面几点原因。
  1)课时的限制。目前,理工科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一般为32课时。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十分广博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有限的课时,最大程度地呈现更多的精品。
  2)大学语文教师的背景与特点。随着高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普遍具有中文系硕士、博士学历,经历过较为扎实的科研训练,完全具备对不同文本的解读能力。经典文本作为载体的有效性,具有较高的传播度,也拥有大量的研究资料作为背景。
  3)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占有更多相关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
  4)坚持以经典文本为基础,能够防止大学语文课程的庸俗化与喧嚣化,有效保持本课程的价值与效用。
  坚持以经典文本为核心,既是对大学语文教师专业性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在操作层面上对大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条件: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在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综合能力。反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研究可以发现,课程改革研究涵盖了课程内涵、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变迁,无论在哪个方面,课程改革最终都会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上来[1]。那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如何盘活大学语文课程与课堂?
  从外部环境的因素来考虑,理工科院校宜给予教研室充分的支持,允许并鼓励开创出富有院校特色的大语课程。由于不同的理工院校在优势专业、所在地域、学生群体特征等方面有所区别,所以应当鼓励包括大语课在内的人文课程大胆创新,以配合高校的整体建设战略。相应地,给予相关的院系(教研室)课程设计、评估考核等方面工作一定的自主度。
  同时,加强所在院系(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是保障大语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许多经过专业学术训练的中文硕士、博士在面对大语课的实际挑战时,常常有一种职业上的无力感。其原因应归结为师资训练的不足。因此,不妨通过以下方法强化这个再培训的过程:
  首先,宜在院系(教研室)积极构建具有开放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以保持教师队伍内部的持续活力。具体方式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3种。
  1)组织定期的参考资料分享。根据排定次序,由教师定期依次序在活动上提交与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文献资料、视频资料等并加以分析讨论。
  2)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集体讨论与分析。
  3)允许教师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保持一定的个性与自由度,同时在每个学期(学年)结束后依托学生的反馈意见与专家团队(由院系领导及相关人文学科带头人共同组成)的评议,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其次,推行对大学语文课任教师的职业“再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引导。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品牌意识”。应在教师队伍内部引导对于个人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正确意识,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本专业研究工作与教学、原有知识背景的优势与不足这两对重要的关系。   最后,宜鼓励教师队伍拓展思维,突破原有知识结构与学术兴趣,在课程设置、阅读资料的选择、教学方式上更加适配于教学的实际需要。
  3 方法:以点带面,超越教材,重组课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爱因斯坦则认为:“学生,不是你要填充的一个容器,而是你要点燃的一把火炬。”(Student is not a container you have to fill but a torch you have to light up.)理工科院校學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启发,才能够顺畅地建立起个体与课堂体验、与文本之间的精神联系,并在读写训练中受益。因此,提出“以点带面、超越教材、重组课程”的教改思路。
  思路的基础在于激发兴趣、授人以渔。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必须要立足经典文本,灵活地选取适当的辅助材料,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广博的知识基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深入与浅出。大学在校生所习惯的语文课堂仍停留在高中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摒弃繁复、过于专业技术化的文本分析、过多的理论建设,找准学生当下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水平,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解读文本时,应首先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以易于把握的方式开展“引导性对话”。
  2)工具性与精神性。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所执行的是多项任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汉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时,应注重从“人”的角度分析文本、探讨作家的写作行为,强调“文学是人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感染力。
  3)语言规范与文体创新。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和分析不同体裁固有的表达形式和多样性。同时,选取重点章节,展开课堂讨论,共同探讨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色彩和情感氛围。考虑到理工科学生在这方面更需要补强,可以适当结合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来探讨不同艺术门类的长处。
  4)欣赏与研究。在大学语文课中巧妙地将欣赏性与研究性结合,将有利于提升大学语文课的价值,有效地配合理工科院校的校风建设。基于文本,教师不妨大胆地将该文本、该题材和相关现象研究的历史与前沿成果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去梳理其原因,以增进学生对于文本的形成、传播、解读及相应社会思潮的了解。
  5)特定专业与阅读(写作)训练。阅读与写作,是大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呼吁给予大语教师更多的文本选择权,尤其是用于课程作业、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文本,应该精准和有效。以开设汽车、自动化、工业设计等专业的理工科院校为例,教师应能够以“旅途”“现代工具”“工业美学”等关键词,迅速寻找到并熟悉相关的重要文学作品,以便应用在课堂讨论、专题教学、课后读写训练等方面。
  在写作训练方面,应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文章,与学生共同探讨范文的成功之处。同时,教师应熟悉不同专业领域所对应的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要点。
  4 举例:文本“扩张”的多种可能性
  本文所提出的大语教改思路高度重视任课教师“再组织”资料,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可信的逻辑关联的能力。列举几种使文本得以“扩张”的方式:从单一文本到一种文学体裁的阶段性成果;从单一文本到某种风格的形成与传播;从单一文本到特定的创作题材(及其嬗变);从单一文本到某一作家的创作历程;从单一文本到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生活;从单一文本到外国语言文学的语言文化表达(尤其适用于部分翻译作品,如引入叶芝诗歌不同译本的对比,以及中英文两种语言系统的表意特征)。
  以上几种“扩张”文本的思路与方法的提出意在抛砖引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重叠应用,以便于在广泛的资源中选择最适合的辅助资料,来配合对经典文本的使用。随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持续开展,课任教师明确职业定位、着眼于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开创意识,向内发掘,必将能够组织起拥有强大信息量、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成效的大学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主要论述在新课改的契机下,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挥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使地理教学走出低谷,迎来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 高中地理;电教媒体;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78-02  1 前言  地理学是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的全
龙游城乡校际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共同体”(http://club.zjlyqx.com)于200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此共同体以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桥下小学为龙头,启明小学、七都小学、下库小学等5所农村学校参与其中。近3年的工作实践,城乡校际网络研修充分发挥了各校的装备效益及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校之间形成有效的知识互联,从而推进个体知识在校际之间的流动,增加知识的共享性,构建一个鼓励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迷恋于上网、游戏之中,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巧创情境,以“景”激“情”,寓教于乐,让信息技术课
采用经济学上求基尼系数的算法,利用Excel电子表格自动求得国内某市小学2008年教育装备投入的基尼系数,用来反映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同时与全国小学教育装备投入的情况进行比较,论述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采用基尼系数表示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基尼系数与经济均衡性  在经济学上,人们用基尼系数反映社会分配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被称为平均差指数,由意大利统计学家C.基尼于1912年首次
摘 要 以组织工程导论为实践对象,从重视科学史教学、加强文化熏陶、引入哲学思想、增强课堂互动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理工科;人文教育;组织工程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18-02  Discussion on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Human
不知不觉,岁月已蹉跎。目前为止,笔者从教信息技术近10年了,一路走来有困惑、有喜悦,有收获也有遗憾。下面就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1 自重自爱,塑造学科地位  诚然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从前该学科只有会考没有高考,不怎么重视,只要会考大家都能通过就行了。可现在已经参加高考了,不重视不行,重视也不行。因为,不重视,高考不出成绩,太重视又会过多占用学生的时间
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势不可挡,它正以独特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调味品”。合理使用多媒体不仅能生动呈现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大信息量,增强知识密度,而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那么怎样用好小学数学课堂的“调味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 激趣:平淡变神奇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
1 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科技产品不仅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现代化教学技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现代化教学技术不仅仅包括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更包括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在采用最普遍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就是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是一个由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音频、视频
目前,“装备”一词愈来愈多地见诸于媒体,被人们频繁使用。同时该词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也频频出现,经统计发现,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装备”一词就使用了29次之多(其他关键词,如“科技”使用了64次,“人才”使用了51次,“教育”使用了77次,“信息化”使用了17次)。该文本中与装备一词一起构成的词汇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技术装备、装备产品、武器装备。这一现象反
远程合作学习主题活动,无论是在教育时代发展上,还是在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中,都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之一。  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课题,是远程合作学习主题活动项目研究之一。参与远程合作学习的对象因其所处地区、环境、文化等的差异,受教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项目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课题,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