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移植骨桥的三维纵向变化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

方法

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

结果

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

结论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mild gastroenteritis,BICE)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医院神经内科诊
会议
本文对剖宫产术中放置宫内节育器经两年临床观察,认为是简便、安全、有效、及时的避孕措施,值得推广。结合文献资料及我院临床观察,讨论了随访的注意点、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及
目的:观察多次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2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前提下按照根管
目的:旨在观察DBP暴露后子代大鼠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海马AROM及ER-β的表达水平,以及与ER-β信号途经相关的两个重要蛋白p-CREB、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DBP神经毒性可能机制
会议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100例肺癌患者在自愿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均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我院胸心血管外科确诊为肺癌.本研究以先对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是以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人员的生物材料为样品,测定其中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个体的接触指标,估计毒物进入体内的剂量(简称内剂量),或者测
目的:探究葛根素治AION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0例AION早期患者分组:对照组(n=40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治疗),观察组(n=40例,葛根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拟结合儿科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加以改进.方法:对儿科受检者给予适当的安装前准备,并采用双层弹力绷带联合胶布固定方法进行电极固定.结果:新方法被受检小儿普遍接受,安装及卸
目的:分析找出3~4岁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为更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30名3~4岁龄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进行研究.结
会议
  目的:总结脑瘫患儿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1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首次诊断为脑瘫的患儿140例,对其临床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