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罩”现象的实证研究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罩;九寨沟;旅游者体验;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37-06
  
  1 引言
  
  旅游罩(tourism bubble)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李东和、赵玉宗,2006)。旅游罩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不同学者使用不同的概念指代旅游罩现象,包括“环境罩”(environmental bubble)(Cohen,1972;Cohen&Avieli,2004)、“飞地型旅游胜地”(resort enclave)(Freitag,1994)、“旅游者罩”(tourist bubble)(Judd,1999;Jaakson,2004;Fotsch,2004)等。总体而言,西方多数学者是在相关研究中引入旅游罩这一概念,以解释旅游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专门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雅克松(Jaakson,2004)以墨西哥锡瓦塔内霍(zihuataneio)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方法,对该地区的旅游者罩现象进行了实证,是旅游罩现象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锡瓦塔内霍是墨西哥的一个港口小镇,来这里的主要是美国的巡游船旅游者,作者首先绘制了该地区的街区图,采用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测量了有巡游船靠岸和没有巡游船靠岸两种情况下街上步行者的流量,同时还随机选取部分游客,测算了他们从到达小镇到离开小镇的时间。将有巡游船靠岸时街上步行者流量比没有巡游船靠岸时街道上步行者流量增加的百分比在图中表示出来,作者得出了巡游船旅游者主要集中在一个由核心和外围构成的旅游者罩中的结论,同时确定了旅游者罩的核心和外围区域、旅游者罩的轮廓,并分析了旅游者罩的边界暗示。另外,作者还分析了巡游船旅游者在旅游者罩中的4种行为模式,即购物浏览者(The ShoppingBrowsers)、泡咖啡馆群体(The Café Crowd)、成群结队者(The Pack)和探险者(The Explorers)。
  国内关于旅游罩的研究总体尚处于概念引入和理论探讨阶段。李东和、赵玉宗(2006)在总结西方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了旅游罩的概念,并从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目的地3个角度将旅游罩划分为旅游者罩、旅游业罩、旅游目的地罩3种类型,分别对3种类型旅游罩的主要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总体认为旅游罩现象的存在影响旅游者经历的真实性和目的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该研究虽然阐述了3种类型旅游罩的形成因素,但是没有结合具体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国内有关学者在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比如旅游体验失真现象(徐菁、沙润、靳诚,2006)、旅游舞台化现象(路幸福、陆林,2007)等,也注意到了同样的现象。虽然这些研究使用的并不一定是旅游罩的概念,其所研究的现象和所指含义与旅游罩是一致的,这些研究可以视为是旅游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但是,这些研究同样也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目前关于旅游罩现象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该地区的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相关的调研数据和资料分析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机制,总结旅游罩现象形成的一般因素。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界和业界对该现象的关注。其所揭示的九寨沟旅游罩现象的形成机制也将为其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旅游区提供借鉴。
  
  2 九寨沟概况与数据来源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中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6′-104°04′;北纬32°54′-33°19′,因景区内有荷叶、盘那亚、尖盘、树正、则查洼、彭布、黑角、故洼、盘信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现游览区面积50平方公里。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2007年首批进入国家AAAAA级景区行列。近年来,九寨沟旅游业获得迅速发展,据九寨沟管理局资料,其旅游接待量从1994年的不足20万人次提高到2005年的将近201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也从2001年的1亿多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3亿多元人民币,九寨沟旅游业直接创造或通过传导链间接创造的增值为5亿多元人民币,2004年对阿坝州GDP的直接贡献率为4%。
  研究旅游罩现象需要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地,以能够比较清楚地确定旅游罩现象的存在。雅克松(Jaakson,2004)的旅游罩现象实证研究就选取了墨西哥锡瓦塔内霍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地,即其主要旅游者是巡游船的游客,锡瓦塔内霍只是作为巡游船线路上的一个港口,相对比较封闭,游客对此比较陌生,逗留时间也比较短,参观该小镇以后,游客还会回到巡游船继续巡游线路。九寨沟旅游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九寨沟位于川西北地区,来此的旅游者大多数为长线旅游者,旅游者居住地与旅游区的景观差异较大;(2)这里是藏族旅游区,大部分旅游者的居住地具有与其不同的文化;(3)九寨沟是自然观光型旅游地,游客在此逗留的时间也不太长,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活动;(4)交通相对不够便利,旅游者的出行方式主要为旅行社组团;(5)旅游景点和主要旅游基础设施沿沟谷分布,旅游者的活动基本可以在沟谷地区完成,探访旅游区附近其他居民点的必要性较低,旅游者空间活动范围有限。总之,九寨沟旅游区的这种特点客观上使其适合作为研究旅游罩现象的案例地。同时,九寨沟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区,也使得本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推广价值。
  
  为了证实九寨沟旅游罩现象的存在,我们采取了旅游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获取资料数据。旅游者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旅游者的出行方式、来九寨沟所采用的交通工具、来九寨沟后的活动、对与当地社区交流障碍的感知、来九寨沟前的暂住地 等方面。实地考察主要通过现场勘察,甄别旅游区景观和非旅游区景观,与部分居民和管理人员的访谈等。同时,本研究还借鉴了相关学者关于九寨沟的研究成果。旅游者问卷调查是在2006年8月11-13日在九寨沟旅游区进行的,总共发放并现场回收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12份。
  
  3 九寨沟旅游罩现象实证分析
  
  不同类型旅游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根据3种类型旅游罩的划分,分别对九寨沟旅游区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3.1 景观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旅游者罩的形成
  旅游者罩的形成标志是:旅游者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出于健康、陌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与外界的屏蔽,即出于心理原因而形成的一种个人空间,具体表现为旅游者在旅游区有意识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范围、与外界和当地居民接触持谨慎态度等。旅游者罩的大小除了与旅游者心理类型有关(李东和、赵玉宗,2006)以外,还与旅游者对目的地环境的熟悉程度有关。旅游是一种异地活动,如果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与旅游者居住地差异不大,旅游者相对比较熟悉,从而也就比较放松,不利于旅游者罩的形成,反之,则促成了旅游者罩的形成。而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与旅游者居住地环境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两地之间的距离,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两地之间的距离越远,一般而言其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也就越大。
  九寨沟为世界级旅游地,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原始和天然构成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九寨沟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得其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客源市场半径大。张捷等(1999)根据旅游者调查数据绘制了九寨沟入游游客数的距离累计曲线,发现九寨沟入游游客80%集中于1300公里范围以内,具有较大的吸引距离范围,而且在1300公里以外仍然显示了较强的吸引力,其距离累计曲线在1200-1700公里范围陡增,证实了九寨沟吸引了大量的远距离旅游者。我们关于旅游者对九寨沟感知距离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九寨沟“十分遥远”、“遥远”、“远”的旅游者总计达到71.99%。景观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九寨沟吸引了远距离的客源市场,同时,远距离的旅游者对九寨沟又形成了感知距离的遥远,加剧了旅游者陌生感的形成。在这种陌生感的影响下,游客来九寨沟后便会有意识形成自己的个人空间,限制自己在目的地的活动范围,减少与当地社区的接触,从而形成了旅游者罩。相关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种旅游者罩现象的存在。表2显示了旅游者在九寨沟期间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出,在九寨沟旅游期间,探访过九寨沟内藏寨的旅游者不到一半,只有36.03%的旅游者表示如果可能,将单独一个人去探访九寨沟的藏族村寨,93%的旅游者在九寨沟夜间基本不外出或者仅仅是偶然外出,即使外出,单独外出的比例仅有6.58%,这些显然都是受到了旅游者罩的影响。另外,图1也表明,九寨沟旅游者认为与当地居民接触没有障碍的比例仅为2%,而主要的接触障碍分别为不了解(20%)、安全因素(19%)、语言不同(16%)、民族差异(13%)、文化差异(11%)等方面,显然也与旅游者罩的特征密切相关。总之,上述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在九寨沟地区的旅游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者罩现象。
  
  3.2 九寨沟的旅游组织方式和旅游者出游方式导致旅游业罩的形成
  旅游业罩的形成标志是:通过旅行社和导游、领队的安排,旅游者在旅行途中和到达目的地后,其可选择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区域是限定的,自由支配的旅游活动时间也是有限的,这样会导致旅游者行为的自主程度大大降低。很显然,大众旅游的组织方式是符合旅游业罩形成的条件的,大众旅游的基本特点是旅游者旅行活动的目的地是确定的、旅游线路是既定的、旅游活动的内容是固定安排好的、旅游的组织方式是程式化和标准化的,大众旅游的组织方式使得旅游者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事先安排好的状态,旅游者对这种安排基本上是被动接受,仿佛是从自己的居住地被接入一个“罩”中,这就是旅游业罩(李东和、赵玉宗,2006)。
  
  九寨沟旅游区的特点使得其目前的旅游组织方式和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基本上还是大众旅游模式的。首先,九寨沟是自然观光型旅游地,虽然藏家乐、藏族风情体验、探险猎奇等旅游活动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但是始终没有成为旅游产品的主体。其次,九寨沟位于川西北地区,交通不便(从成都到九寨沟的公路旅程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偏于一隅,远离主要客源市场。这样的旅游区特点使得九寨沟旅游区发展散客游、自助游的难度较大,大众旅游组织方式占主导地位。从图2、图3可以看出,来九寨沟的旅游者多为旅行社组织,散客旅游、旅游者独自出游比例较低,旅游者来九寨沟的主要方式是汽车和飞机,而自驾车的比例较低,旅游者的这种出游方式导致旅游者在九寨沟很难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和自主进行活动的可能,基本完全处于旅行社的安排之下,导致旅游业罩的形成。另外,据我们对九寨沟游客的抽样调查,有50%的旅游者不住在九寨沟沟口地区,而是住在川主寺、九寨沟县城、松潘古城等地。住在沟口以外地区的旅游者一般都采取早晨从住地出发前往九寨沟旅游区游览,下午再次回到住地或者前往黄龙等其它旅游区游览,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旅游者在九寨沟的逗留时间不超过12小时,这种旅游活动组织方式也使得旅游者难以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活动,同样也促成了旅游业罩的形成。
  
  3.3 九寨沟的地缘结构及其开发管理模式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罩
  九寨沟为高原型旅游区,对外交通不便,其旅游基础设施只能沿着沟谷地区分布,形成了沟口地区的宾馆带(东至隆康,西至漳扎)(图4)。而且,九寨沟旅游区的地缘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旅游基础设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上延伸。图5显示了九寨沟旅游区与周边地区的地缘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松潘县的川主寺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区域范围内的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滞留了本应该在九寨沟附近居住的游客。我们在九寨沟进行的游客问卷调查发现,至少有1/3的九寨沟旅游者来九寨沟旅游的头一天晚上是住在川主寺或者松潘县城。川主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九寨沟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显然不利于九寨沟沟口及其附近地区旅游集散地的形成,遏制了更多的宾馆沿省道301扩展布局(虽然这种布局可能从生态保护等角度考虑是不合理的),客观上不利于在沟口地区形成更加狭长的宾馆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旅游者以川主寺为暂住地,通过川主寺与九寨沟的公路直接进入沟口地区,然后进入沟内旅游区游览,而沟口到川主寺之间的广大地区,旅游者 涉足相对较少,形成了一个以沟口和沟内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罩(图4)。
  另外,由于九寨沟属于自然保护区,因此对于景区是采取封闭管理方式的,将沟内辟为游览区,沟口成为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当地居民称之为“一沟两制”;再加上上述旅游业罩和旅游者罩等形成原因的共同影响,旅游者进入九寨沟沟口地区以后,一般也很少离开沟口地区,进入东西两个方向更远的腹地地区,只是在沟口地区作短暂停留以后进入沟内进行游览,然后同样从沟口地区离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沟口地区往西到漳扎镇,往东到隆康的宾馆带,旅游区特征明显,而在漳扎继续往西的永竹、牙屯、上四寨以及隆康往东的丛牙、沙坝等地区,旅游区特征逐渐消失,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旅游目的地罩的边界暗示(boundary cues)。因此,根据这些特征判定,我们将东到隆康、西到漳扎的沟口地区以及沟内游览区确定为九寨沟旅游区的目的地罩(见图4)。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九寨沟旅游区独特的特点为旅游罩现象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九寨沟旅游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九寨沟旅游区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远离主要客源市场,其景观和文化与旅游者居住地的景观和文化差异较大,这一方面能够对远程旅游者形成吸引,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旅游者的陌生感,形成自己的个人空间,导致旅游者罩的形成;同样由于九寨沟旅游区的特点,其发展散客旅游、自助旅游的难度较大,旅游者出游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具有较为明显的大众旅游特征,旅行社的安排和旅游区自身散客接待设施的不够完善,使得旅游者难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条件,经常被限定在旅行社安排的设施、景点之中,形成旅游业罩;基于九寨沟旅游区的性质及其地缘结构的影响,九寨沟旅游区采取封闭管理的模式,自身一级旅游集散地的功能不够完善,旅游者来到九寨沟后,主要活动局限于沟口和沟内地区,旅游者活动区与非旅游者活动区差异显著,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罩。
  很显然,在3种类型旅游罩的形成过程中,旅游区的性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九寨沟的实证研究,我们认为,旅游区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接待旅游者的特征,也决定了其旅游业的组织方式,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其管理模式,构成了旅游罩的形成条件。如果旅游区是自然观光型的、原始的、偏离主要客源市场的,那么其吸引的旅游者往往具有与旅游区差异较大的景观和文化背景,导致旅游者罩的形成;如果一个旅游区因为交通、接待设施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其散客较少,旅游者主要依赖旅行社组织,那么就比较容易形成旅游业罩;如果一个旅游区采取封闭管理模式,依赖异地旅游集散地来组织,具有“飞地旅游”特征,那么就比较容易形成旅游目的地罩(见图6)。
  
  在旅游罩现象存在的情况下,旅游者在九寨沟的活动时间和范围受到限制,基本就在沟口和沟内进行活动,很难有时间自由探访藏族村寨或者与沟外地区的居民进行有效接触。这种旅游者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将会给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带来影响。首先,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罩现象限定了旅游者活动的空间范围,导致旅游者与旅游者活动区以外地区的居民接触较少,对九寨沟的少数民族风情体会不深。研究表明,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九寨沟蕴涵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唐文跃等,2007)。其次,对于居民而言,由于旅游罩现象的存在,沟内、沟口、外围地区的居民与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接触机会,受旅游业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外围地区居民处于旅游罩外围地区,很少有与旅游者进行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对于与旅游者交流、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感知强度低于沟内,而沟内是旅游者的活动区,处于旅游罩的核心地区,旅游者与居民有着较多的接触,沟内居民对促进与旅游者交流、旅游日常生活干扰和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感知比较强烈(李东和,2007)。
  显然,旅游罩现象的存在,不仅给旅游者的体验带来了影响,不利于九寨沟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影响了九寨沟旅游发展的积极社会文化效果向更为广阔的腹地扩散,减少了更多居民从九寨沟旅游发展中获益的机会。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九寨沟旅游区更加合理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其他同类型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廉月娟;责任校对:王玉洁]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景区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在时空路径聚类要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时间、空间、活动和路径是景区内部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汇总的重要因素;差异度和显著度可以作为聚类量化要素选择的指标;颐和园旅游者群体按时空行为模式聚类为6个类型。刻画旅游者时空行为模式,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活动过程和需求情况,对优化景区产品和提
期刊
[摘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东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跨入中国国境的跨界民族,与韩民族具有血缘关系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关系。作为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延边旅游业的发展与境外民族国家韩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SWOT分析,提出以当前中韩两国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为背景,充分利用跨界民族的优势条件,正视存在的问题,抓紧有利时机,是延边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选择。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体验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旅游体验”命题被广泛提出,然而就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体验塑造而言,目前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结合体验经济内涵,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并对旅游体验塑造方法及科学性进行了探讨。笔者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
期刊
[摘 要]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制约,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跨行政区的利益冲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根本性障碍。文章认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实际上是各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最终博弈的均衡解就是能够实现各方利益的动态平衡。通过构建不完全合作博弈模型,从理性约束、利益转移和集体谈判等3个方面进行解析,可以建立一套包括规則约束机制、信息合作机制、绩效激励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期刊
摘要 20世纪40年代以来,神秘顾客调查法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运用,并成为酒店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却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酒店行业内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从应用现状、应用价值和员工感知3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神秘顾客调查法虽然在酒店得到普遍应用,但其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其在酒店管理中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如突出的针对性、以顾客为导向的文化价值等;神秘顾
期刊
明确旅游学的社会学学科定位  师守祥  一、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旅游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得到学界、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实用主义思想的误导,关于旅游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将广泛意义的旅游功能简化为经济功能,旅游仅仅被视为是一个经济产业。而其本质的功能,诸如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长一段时间,旅游学术界关于旅游功能的定位是片面的,使旅游功能出现异化现象,主
期刊
1 引言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中央的关注。令人鼓舞的是,1999年国家已确定旅游业作为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3个拉动因素之一,全国大多数省、市都将旅游业确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旅游产业的宏观测量成为衡量其发展的重点工作。然而,由于旅游相关概念解析和旅游研究信息获取的复杂性,虽然联合国以及世界旅游组织早已提出了科学测算旅游业对经济贡献率的倡议,并相继提出了建
期刊
构建中国入境旅游景气指数刻不容缓  雷 平    景气指数方法是一种实证的经济波动性观测方法,其思想基础是经济波动,是由一系列经济活动构成与传递的,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变量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在经济波动从一个领域向其他领域、一个产业向其他产业、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传递和渗透的过程中,不同经济序列指标与波动的对应性是不一致的,而是存在先行、一致或滞后关系。先行指标波动是在达到峰值(或谷底)以
期刊
[摘要]关于新休假制度对旅游客流产生影响的推测,人们众说纷纭,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也不断见诸新闻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学术上严格的实证。利用国家假日办106个重点监测景区连续4年的数据,文章研究发现:(1)“五一”黄金周被缩短为3天,但其景区荷载率与往年相比并无变化;(2)“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使被抑制的远程旅游需求在国庆黄金周释放出来,造成2008年国庆黄金周景区荷栽率达到新的高峰值;(3)通过缩短
期刊
[摘要]旅游经济学家认为,旅游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在温泉旅游研究中,由于所消耗的温泉水是可以准确度量的,如果仅坚持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二分法。势必忽视温泉资源与各种收入的关联。本论文提出了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具有四圈层结构,并给出了具有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的吨水效益指标。  [关键词]温泉旅游;经济效益;四圈层结构;吨水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