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应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入手,阐述了根据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的思路,探讨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概论》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概论》;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82-03
《艺术概论》是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然而,高职院校在设置这一课程时,多数受一般艺术院校和艺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并未对该课程的特性和意义有深入的认识,使其成为艺术类高职教学体系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要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作用,就需要和艺术类高职的特点密切结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坚决避免照搬其他艺术教育的模式,勇于摸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改革之路。
确定有效的契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基本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艺术高职教育是一种大众艺术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唱歌、跳舞、画画的“艺术匠人”。高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学习技能和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
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品位。观念指导行为,很多事实证明,缺乏理论的指导,或者被错误的、偏激的理论所指导,艺术实践很容易误入歧途。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的艺术观,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艺术低俗化的倾向,艺术堕落成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不仅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而危害了社会健康发展。因此,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培养社会所需艺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要在正确艺术观的指导下,围绕艺术基本原理,结合艺术现象、艺术品及艺术音像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高尚、健康的艺术品味,使其将来能为社会创造出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其次,通过传授“适度、必备”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适度”,是指理论的知识量、理论的深浅度应该以学生技能的发展需要为前提,摒弃“为理论而理论”的观念。高职《艺术概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实用型”的,而非本科教育追求的“学术型”,它不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概念,也不需要学生进行理论的思辨。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灵活性强,单调枯燥的纯理论必然会令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只有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生动形象的艺术例证,强调重在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备”是指学生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艺术基本原理,在艺术实践中可以从自觉到自发,对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坚持服务艺术实践的原则,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回答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再次,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毕业后与市场和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最为快速、直接。高素质要求高职学生在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社会素质和文化素养。很多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有的追求个性和自由,在工作上朝三暮四;有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过高估计自己的艺术才能,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艺术概论》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此外,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艺术家、艺术品及艺术故事,它们背后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艺术触摸文化,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这种高素质的学生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制多为两年制、三年制,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又恰逢其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艺术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宝贵而短暂的时期内,只有制定出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才能契合艺术类高职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培养原则,既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又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推动高职学生更好地就业
《艺术概论》课程不能止于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应该通过灵活设置教学内容,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学阶段文化课成绩很差,为了升学选择了艺术这一“短、平、快”的方式。他们半路出家,依靠考前突击培训,从对艺术一无所知摇身一变成了艺术专业学生,但实际上,他们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极其薄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招来的学生艺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身体条件都不具备。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面对这种生源先天不足的缺憾,就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注意挖掘学生就业时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艺术概论》可以辅助专业技能课,为推动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思路。
《艺术概论》是一门讲授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涉及艺术本质与发展、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等方面。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获得对艺术活动的多方面认识。授课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和扩展。比如,针对表演能力薄弱的艺术生,可以适当扩充“艺术接受”章节的内容,这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艺术中介、艺术传播之类的工作;针对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在“艺术门类论”中重点讲授摄影艺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针对戏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外戏剧异同点的比较,增强学生的借鉴和创新意识。
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导向标,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如火如荼阶段,对艺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急需复合型人才,要求艺术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还要有动脑能力,能快速把握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提早发现社会对艺术的新需求;要求艺术从业人员不仅精通本专业的艺术知识,对其他门类的艺术也要有所了解,能够综合运用各类艺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艺术产品。二是需要艺术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积极地开发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民族艺术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只有牢牢地立足民族艺术的根基,在艺术活动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才有可能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艺术概论》教师可以加大“艺术门类论”章节的讲授力度,还可以在“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一节中适当讲解当代艺术思潮,将理论与艺术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围绕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做专题讲座,介绍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为高职艺术生毕业后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打下知识基础。
艺术高职院校有的以设计类为主,有的以表演类为主,《艺术概论》课程也不应该千人一面。教师应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研究编撰适合本校实情的特色教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岗位需要,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为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职业岗位服务。
更新教学理念,为高职
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职教育“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艺术高职生来说,“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艺术上的辨别、创造及创新能力。
辨别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艺术基本原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做基本的辨析。当代艺术观念和流派纷纭复杂,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既日渐模糊,又日益清晰,如果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人云亦云,盲目地与国际接轨,生吞活剥地借鉴别人的艺术经验,势必容易迷失方向。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面对各色艺术现象时,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艺术概论》课堂要力戒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思想灌输模式,可以引入经典的和当代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创造能力首先要求艺术类高职生在具备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和有所创造。艺术创造首先要求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修养。学生如果缺少内在的积累,作品就会流于肤浅,艺术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高职《艺术概论》课堂要力戒艺术脱离文化,在讲解艺术理论和作品时,缺乏联系的、历史的眼光,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艺术创造还要求高职学生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变“艺术表现者”为“表现艺术者”。通常情况下,对待课程中具有一定深度的中外艺术理论,教师常采取或回避、或略化的方式处理,担心加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实际上却使得理论的实用价值被降低。如果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某些理论观点,比如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意境的特征,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精析、精讲,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能力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也是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催生创新,高职生和市场最为贴近,创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的空间最为广大。高职《艺术概论》课堂不应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占有量,更切忌用大量僵化的、高深的理论和观念束缚他们。高职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和艺术现象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可以通过“艺术接受”章节里的期待视野、共鸣现象,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说明创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整合到一个课堂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同时,要注意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创新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等于“创奇”和“创丑”,创新离不开艺术的本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
探讨《艺术概论》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不是为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相反,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正是为了让《艺术概论》课程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帮助艺术高职生更快更好地走向社会所需岗位。授课教师应该在遵循《艺术概论》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艺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学生真正获得“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我国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乐飞.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2]钱杏芬.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之我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作者简介:
陈峥(1982—),女,安徽泾县人,文艺学硕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
关键词:《艺术概论》;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082-03
《艺术概论》是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然而,高职院校在设置这一课程时,多数受一般艺术院校和艺术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并未对该课程的特性和意义有深入的认识,使其成为艺术类高职教学体系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要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对艺术类高职学生的作用,就需要和艺术类高职的特点密切结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坚决避免照搬其他艺术教育的模式,勇于摸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改革之路。
确定有效的契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传授给学生基本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艺术高职教育是一种大众艺术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唱歌、跳舞、画画的“艺术匠人”。高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学习技能和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应该紧紧围绕“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
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品位。观念指导行为,很多事实证明,缺乏理论的指导,或者被错误的、偏激的理论所指导,艺术实践很容易误入歧途。正是由于没有正确的艺术观,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艺术低俗化的倾向,艺术堕落成为满足感官欲望的工具,不仅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而危害了社会健康发展。因此,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培养社会所需艺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也是该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要在正确艺术观的指导下,围绕艺术基本原理,结合艺术现象、艺术品及艺术音像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高尚、健康的艺术品味,使其将来能为社会创造出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其次,通过传授“适度、必备”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适度”,是指理论的知识量、理论的深浅度应该以学生技能的发展需要为前提,摒弃“为理论而理论”的观念。高职《艺术概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实用型”的,而非本科教育追求的“学术型”,它不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概念,也不需要学生进行理论的思辨。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且灵活性强,单调枯燥的纯理论必然会令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只有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生动形象的艺术例证,强调重在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备”是指学生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艺术基本原理,在艺术实践中可以从自觉到自发,对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坚持服务艺术实践的原则,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能回答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再次,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毕业后与市场和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最为快速、直接。高素质要求高职学生在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社会素质和文化素养。很多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有的追求个性和自由,在工作上朝三暮四;有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过高估计自己的艺术才能,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艺术概论》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此外,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艺术家、艺术品及艺术故事,它们背后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艺术触摸文化,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这种高素质的学生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制多为两年制、三年制,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又恰逢其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艺术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宝贵而短暂的时期内,只有制定出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才能契合艺术类高职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培养原则,既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又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灵活设置教学内容,
推动高职学生更好地就业
《艺术概论》课程不能止于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应该通过灵活设置教学内容,提升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学阶段文化课成绩很差,为了升学选择了艺术这一“短、平、快”的方式。他们半路出家,依靠考前突击培训,从对艺术一无所知摇身一变成了艺术专业学生,但实际上,他们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极其薄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招来的学生艺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身体条件都不具备。因此,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面对这种生源先天不足的缺憾,就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注意挖掘学生就业时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艺术概论》可以辅助专业技能课,为推动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思路。
《艺术概论》是一门讲授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涉及艺术本质与发展、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等方面。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获得对艺术活动的多方面认识。授课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和扩展。比如,针对表演能力薄弱的艺术生,可以适当扩充“艺术接受”章节的内容,这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艺术中介、艺术传播之类的工作;针对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在“艺术门类论”中重点讲授摄影艺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针对戏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外戏剧异同点的比较,增强学生的借鉴和创新意识。
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导向标,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如火如荼阶段,对艺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急需复合型人才,要求艺术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还要有动脑能力,能快速把握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提早发现社会对艺术的新需求;要求艺术从业人员不仅精通本专业的艺术知识,对其他门类的艺术也要有所了解,能够综合运用各类艺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艺术产品。二是需要艺术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积极地开发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民族艺术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只有牢牢地立足民族艺术的根基,在艺术活动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才有可能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艺术概论》教师可以加大“艺术门类论”章节的讲授力度,还可以在“艺术风格、流派与思潮”一节中适当讲解当代艺术思潮,将理论与艺术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围绕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做专题讲座,介绍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为高职艺术生毕业后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打下知识基础。
艺术高职院校有的以设计类为主,有的以表演类为主,《艺术概论》课程也不应该千人一面。教师应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研究编撰适合本校实情的特色教材。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岗位需要,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为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职业岗位服务。
更新教学理念,为高职
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职教育“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艺术高职生来说,“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艺术上的辨别、创造及创新能力。
辨别能力要求学生能利用艺术基本原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做基本的辨析。当代艺术观念和流派纷纭复杂,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既日渐模糊,又日益清晰,如果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人云亦云,盲目地与国际接轨,生吞活剥地借鉴别人的艺术经验,势必容易迷失方向。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面对各色艺术现象时,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艺术概论》课堂要力戒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思想灌输模式,可以引入经典的和当代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创造能力首先要求艺术类高职生在具备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和有所创造。艺术创造首先要求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修养。学生如果缺少内在的积累,作品就会流于肤浅,艺术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高职《艺术概论》课堂要力戒艺术脱离文化,在讲解艺术理论和作品时,缺乏联系的、历史的眼光,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艺术创造还要求高职学生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变“艺术表现者”为“表现艺术者”。通常情况下,对待课程中具有一定深度的中外艺术理论,教师常采取或回避、或略化的方式处理,担心加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实际上却使得理论的实用价值被降低。如果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授某些理论观点,比如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作品的召唤结构、意境的特征,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精析、精讲,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能力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也是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催生创新,高职生和市场最为贴近,创新的可能性和创新的空间最为广大。高职《艺术概论》课堂不应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占有量,更切忌用大量僵化的、高深的理论和观念束缚他们。高职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和艺术现象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可以通过“艺术接受”章节里的期待视野、共鸣现象,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性说明创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整合到一个课堂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同时,要注意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创新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等于“创奇”和“创丑”,创新离不开艺术的本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
探讨《艺术概论》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不是为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相反,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正是为了让《艺术概论》课程更好地服务实践教学,帮助艺术高职生更快更好地走向社会所需岗位。授课教师应该在遵循《艺术概论》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艺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学生真正获得“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我国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的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乐飞.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2]钱杏芬.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之我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晓明.高职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作者简介:
陈峥(1982—),女,安徽泾县人,文艺学硕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