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51例,1岁以下15例,1~3岁43例,4~8岁21例,9~12岁27例,年龄最小7天。
损伤种类,颅骨骨折17例,脑痤裂伤2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脑干损伤2例,头皮血肿22例,其他2例,手术13例。
本组昏迷时间超过20分钟有15例,2例街气管切开,8例进行鼻饲,合并腹部外伤17例,经治疗及护理90例痊愈,14例好转,2例因伤势过重分别于术后24小时、48小时死亡。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无褥疮发生。平均住院天数17.4天,最长160天,最短1天。
二、讨论
小儿颅脑损伤特点:
(1)颅骨凹陷骨折及颅缝分离多见。学龄前期,小儿颅骨骨质较薄,弹性大,颅缝较松,且有伸缩性。因此,粉碎性骨折及颅底骨折的发生率低,若外力较局限,常形成凹陷骨折,本组占16,1%。
(2)对冲性脑损伤,颅内血肿发生率低,小儿闭合性颅脑伤并发的颅内血肿,其出血来源多为骨折处板障血管,桥静脉等引起,血肿常位于外力作用的部位,本组占92.5%,而对冲性血肿仅占3.01%,较成人明显低。这与小儿期颅内容积相对较小且脑和血管弹性较大有关。
(3)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原发性昏迷多较突出,且持续时间较长,这种伤后迅速发生的意识障碍和脑功能失调与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干网状结构机能尚未健全有关。
(4)瞳孔变化出现较晚,而视网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比成人高,且出现早,本组占48.82%,原因可能是小儿血管壁薄弱之故。
(5)创伤初期,患儿周身反应重,多有发烧、脉快,频繁呕吐,惊厥与抽搐,本组癫病发生率为36.5%。
(6)小儿全身血循环量小,损伤时间极易发生血容量减少,而引起休克。本组占27.12%。
(7)颅内压增高所致生命体征改变不如成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不如成人,全身血容量较成人少之缘故。
(8)易发生呼吸紊乱和呼吸衰竭<本组占27.7%>,并易发生肺内感染,这与小儿呼吸中枢功能脆弱以及周身抵抗力较弱有关。
三、护理体会
1、病情观察
在护理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呼吸节律的变化,脉搏强弱,心跳快慢,血压高低。颅脑损伤后,在短时间内可发生血容量减少及贫血现象。严重者则出现休克。如患儿面色苍白、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脉搏细弱,常示病情急骤恶化,应随时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的可能。如:①患儿意识障碍在数小时内恢复不显著或进行性加重。②频繁呕吐,瞳孔不等大。③眼底出血或早期视乳头水肿。④伤后出现癫病或去大脑强直。⑤逐渐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特征等。⑥婴幼儿囟门膨隆及贫血,出现上述症状揭示可能发生颅内血肿甚至脑疝,要及时报告医生。
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要注意意识的变化,有无躁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灵敏程度,眼球运动,肢体有无瘫痪。对婴幼儿观察其安静时的姿势和体位,肢体有无自发动作或给予疼痛刺激,看肢体有无反射来判断是否瘫痪,观察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漏等症状、体征。婴幼儿不会诉说头痛,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哭闹。总之,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抢救病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护理。
2、呼吸道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常发生中枢性呼吸困难。昏迷病儿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脑供氧不足。这些都能使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升高,并发吸入性肺炎。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颅脑损伤的病儿至关重要。护理要点:详细观察呼吸节律、幅度、频率,有无病理性呼吸。做好上腔护理,及时清除上腔、鼻腔分泌物。做好三勤,即勤翻身、勤拍背、勤吸痰。小儿吸痰时间不宜过长。重危病儿应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和护理,病室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度适宜。
3、皮肤护理
小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常因头部有伤口,不愿更换头位和皮肤,使皮肤受压。加上汗液的浸泡,大小便污染,极易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褥疮。我们预防褥疮的方法是:①及时合理地翻身,更换头位和体位。一般1~2小时翻身1次,检查受压部位有无红肿,如有红肿则用红酒按摩。②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特别是易出汗和易被小便污染的部位。③保持床铺整洁,平整,受压部位用海绵、棉圈,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褥疮发生。
4、高热的护理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颅脑损伤的病儿易发生中枢性出现高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也易出现高热。高热常造成脑功能紊乱,躁动不安,谵语、嗜睡,甚至惊厥。因此,当体温上升到38.5℃以上,要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我们多采用物理降温:①冰块冷敷,将冰袋置于头部、腑窝、腹股沟处。②用50%酒精擦浴,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将酒精稍稍加温。一般不用冬眠疗法降温,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高热的病儿应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5、术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警惕术后颅内出血,要详细了解术前意识及瞳孔情况。术后意识障碍是否减轻,瞳孔回缩时间及程序。(2)保持呼吸道畅通,全麻后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诊,及时吸痰,必要时给氧,行气管切开,呼吸骤停者,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3)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术后2~3天脑水肿达高峰。应按患儿具体年龄、体重给不同的液体量,控制输液速度在<10~20滴/分>,及时有效地进行脱水疗法,有计划地进行血管穿刺,注意保护血管。小儿肾功能不健全,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要准确执行医嘱,记录出入水量。(4)加强营养,昏迷不能进食者,术后3天给予鼻饲,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饭食。(5)对烦噪不安或抽搐者,可上床栏或加保护带,以防止坠床损伤,并按医嘱给镇静或冬眠药物。(6)有脑室、硬膜外引流时,要防止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及量。(7)合并顱底骨折有脑脊液漏者,要加强护理,不要用棉球堵塞耳道或鼻腔,头偏患侧以防逆性感染,并给大量抗生素。
6、康复期护理
在脑外伤后勤,多数患儿神志逐渐清醒,能进食后可做适当的活动,少数侧昏迷时间较长,留有偏瘫,尤其要加强营养和功能锻炼。偏瘫肢体被动运动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可辅以针炙、按摩、理疗。对迁延性昏迷者,行高压氧治疗,可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和氧合作用,促进机能恢复。
本组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51例,1岁以下15例,1~3岁43例,4~8岁21例,9~12岁27例,年龄最小7天。
损伤种类,颅骨骨折17例,脑痤裂伤2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脑干损伤2例,头皮血肿22例,其他2例,手术13例。
本组昏迷时间超过20分钟有15例,2例街气管切开,8例进行鼻饲,合并腹部外伤17例,经治疗及护理90例痊愈,14例好转,2例因伤势过重分别于术后24小时、48小时死亡。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无褥疮发生。平均住院天数17.4天,最长160天,最短1天。
二、讨论
小儿颅脑损伤特点:
(1)颅骨凹陷骨折及颅缝分离多见。学龄前期,小儿颅骨骨质较薄,弹性大,颅缝较松,且有伸缩性。因此,粉碎性骨折及颅底骨折的发生率低,若外力较局限,常形成凹陷骨折,本组占16,1%。
(2)对冲性脑损伤,颅内血肿发生率低,小儿闭合性颅脑伤并发的颅内血肿,其出血来源多为骨折处板障血管,桥静脉等引起,血肿常位于外力作用的部位,本组占92.5%,而对冲性血肿仅占3.01%,较成人明显低。这与小儿期颅内容积相对较小且脑和血管弹性较大有关。
(3)重型颅脑损伤患儿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表现重,原发性昏迷多较突出,且持续时间较长,这种伤后迅速发生的意识障碍和脑功能失调与小儿脑皮质抑制能力差,脑干网状结构机能尚未健全有关。
(4)瞳孔变化出现较晚,而视网膜出血及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比成人高,且出现早,本组占48.82%,原因可能是小儿血管壁薄弱之故。
(5)创伤初期,患儿周身反应重,多有发烧、脉快,频繁呕吐,惊厥与抽搐,本组癫病发生率为36.5%。
(6)小儿全身血循环量小,损伤时间极易发生血容量减少,而引起休克。本组占27.12%。
(7)颅内压增高所致生命体征改变不如成人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性不如成人,全身血容量较成人少之缘故。
(8)易发生呼吸紊乱和呼吸衰竭<本组占27.7%>,并易发生肺内感染,这与小儿呼吸中枢功能脆弱以及周身抵抗力较弱有关。
三、护理体会
1、病情观察
在护理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呼吸节律的变化,脉搏强弱,心跳快慢,血压高低。颅脑损伤后,在短时间内可发生血容量减少及贫血现象。严重者则出现休克。如患儿面色苍白、躁动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脉搏细弱,常示病情急骤恶化,应随时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的可能。如:①患儿意识障碍在数小时内恢复不显著或进行性加重。②频繁呕吐,瞳孔不等大。③眼底出血或早期视乳头水肿。④伤后出现癫病或去大脑强直。⑤逐渐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如锥体特征等。⑥婴幼儿囟门膨隆及贫血,出现上述症状揭示可能发生颅内血肿甚至脑疝,要及时报告医生。
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要注意意识的变化,有无躁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灵敏程度,眼球运动,肢体有无瘫痪。对婴幼儿观察其安静时的姿势和体位,肢体有无自发动作或给予疼痛刺激,看肢体有无反射来判断是否瘫痪,观察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漏等症状、体征。婴幼儿不会诉说头痛,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哭闹。总之,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抢救病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护理。
2、呼吸道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常发生中枢性呼吸困难。昏迷病儿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脑供氧不足。这些都能使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升高,并发吸入性肺炎。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颅脑损伤的病儿至关重要。护理要点:详细观察呼吸节律、幅度、频率,有无病理性呼吸。做好上腔护理,及时清除上腔、鼻腔分泌物。做好三勤,即勤翻身、勤拍背、勤吸痰。小儿吸痰时间不宜过长。重危病儿应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和护理,病室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温度适宜。
3、皮肤护理
小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常因头部有伤口,不愿更换头位和皮肤,使皮肤受压。加上汗液的浸泡,大小便污染,极易使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形成褥疮。我们预防褥疮的方法是:①及时合理地翻身,更换头位和体位。一般1~2小时翻身1次,检查受压部位有无红肿,如有红肿则用红酒按摩。②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特别是易出汗和易被小便污染的部位。③保持床铺整洁,平整,受压部位用海绵、棉圈,这样可有效地防止褥疮发生。
4、高热的护理
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颅脑损伤的病儿易发生中枢性出现高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也易出现高热。高热常造成脑功能紊乱,躁动不安,谵语、嗜睡,甚至惊厥。因此,当体温上升到38.5℃以上,要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我们多采用物理降温:①冰块冷敷,将冰袋置于头部、腑窝、腹股沟处。②用50%酒精擦浴,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可将酒精稍稍加温。一般不用冬眠疗法降温,以免影响病情的观察。高热的病儿应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5、术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警惕术后颅内出血,要详细了解术前意识及瞳孔情况。术后意识障碍是否减轻,瞳孔回缩时间及程序。(2)保持呼吸道畅通,全麻后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诊,及时吸痰,必要时给氧,行气管切开,呼吸骤停者,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3)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术后2~3天脑水肿达高峰。应按患儿具体年龄、体重给不同的液体量,控制输液速度在<10~20滴/分>,及时有效地进行脱水疗法,有计划地进行血管穿刺,注意保护血管。小儿肾功能不健全,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要准确执行医嘱,记录出入水量。(4)加强营养,昏迷不能进食者,术后3天给予鼻饲,供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饭食。(5)对烦噪不安或抽搐者,可上床栏或加保护带,以防止坠床损伤,并按医嘱给镇静或冬眠药物。(6)有脑室、硬膜外引流时,要防止引流管脱出,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及量。(7)合并顱底骨折有脑脊液漏者,要加强护理,不要用棉球堵塞耳道或鼻腔,头偏患侧以防逆性感染,并给大量抗生素。
6、康复期护理
在脑外伤后勤,多数患儿神志逐渐清醒,能进食后可做适当的活动,少数侧昏迷时间较长,留有偏瘫,尤其要加强营养和功能锻炼。偏瘫肢体被动运动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可辅以针炙、按摩、理疗。对迁延性昏迷者,行高压氧治疗,可加快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和氧合作用,促进机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