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借助三大策略与引导思辨阅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导读问题、自主表达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而言,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就很难被遗忘,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在“思辨性阅读”过程,“阅读”是关键,“思辨性”则是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阅读”指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思维阅读呢?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思辨阅读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在阅读学习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主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抽象问题,但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难度。而倘若能够将思维导图引入其中,则可以帮助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思维导图借助线条、符号等,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可视化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
  有位学生在课后,兴奋地走到教师面前说到:“老师,老师,昨天我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但是今天通过您呈现的思维导图,就很快理解了文章内容,我甚至感觉自己都差不多能够背出课文了。”如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并且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强化形象感知。
  二、借助导读问题,引导思辨阅读
  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阅读学习的重视程度,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过程真正受益。教师需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导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展开思辨阅读,从而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一)借助“导读问题”,推进思辨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从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作为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思辨阅读的开放性特征非常明显。在思辨阅读过程,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发散性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辨性阅读,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强调开放性,但不能过于随意。只有借助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才能使得學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具有意义,才能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绝句》中的这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表面看来,是在描写景物,但从本质角度而言,这句诗其实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方式,即:表明写景,实则抒情。尤其是“杏花雨”一词,更是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在组织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杏花雨’,代表的是什么吗?有同学告诉老师吗?大家一起感受一起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立即展开了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杏花雨’指的是杏花花开时节的雨吧!”于是,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字面上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同学,你们怎么看?你们也觉得应该这么理解吗?”之后,学生们开始讨论,很快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清明时节,杏花树上开满了杏花,此时,下起了雨,就是诗人所写的‘杏花雨’。”还有的学生说:“杏花开在春天,这个季节的雨水落在杏花上,然后随风飘落,带着杏花的香味,所以形成了‘杏花雨’。”还有同学争着说:“‘杏花雨’并不是真正的雨水,而是诗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将一片片飘落的杏花,称之为‘杏花雨’。”
  这种思辨阅读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思辨过程,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逐步加深,同时也不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本内涵。
  (二)借助“导读问题”,驱动思辨阅读
  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借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辨阅读的顺利展开。如此,能够使得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借助自主表达,引导思辨阅读
  思辨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问题、自主发表意见。事实上,思辨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强化阅读效果。
  (一)“从教”转向“从学”
  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要转变思维,“从教”转向“从学”,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例如,针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教师设计的教学如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在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小兴安岭的纪录片;自由朗读课文,给自己的导游纪录片配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充分尊重。通过阅读课文、查询资料、写纪录片等环节,积极发散思维,把握文本内容。
  (二)“问题”驱动“任务”
  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的时候,教师经常会向学生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的问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积极发散思维,并展示思维成果。
  例如,在《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冒”这个字,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师:作者运用“冒”这个字,想展示荷花的什么状态?
  生:根据“冒”这个字,我们可知道,此时的荷花正处于快速生长期。
  师: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1:荷花非常努力的向上长。
  生2:荷花长的速度就像奔跑的小女孩。
  师:恩,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根据一个“冒”字,我们能够看出荷花正处于迅速生长阶段,充满了生机。那大家再思考下,从“冒”字中,我们能够发现荷花之美吗?
  生:荷花的美,本来是静态的,并且作者的文字也是静态的,但一个“冒”字却将这种原本静态的美,转变为了动态的美。
  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一个“冒”字,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展开分析,使得学生在掌握这个字意思的同时,领悟了这个字所蕴含的内容,掌握了“冒”字的作用,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完善知识体系,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断发现“知识新大陆”。
  参考文献:
  [1]袁亚琴.思辨性提问:童心语文课堂的美妙音符[J].小学教学研究,2019,(15).
  [2]李冬艳.学思相伴,让思辨性阅读绽放活力[J].内蒙古教育,2018,(18).
  [3]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
其他文献
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高校后勤的管理,对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进行量化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后勤工作者的关注。为此,我们从模糊理论出发,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高校后勤企业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杨梅苷、槲皮苷、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为指标对侧柏叶和炮制品进行HPLC含量测定,对比侧柏叶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探讨缩短护士输液时间的方法。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现察组,每组100例,分别使用普通输液器和超低密度聚乙烯输液器,统一由病房4名责任护士为患者输液。对其输
“现代性体验”是彰显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点。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
美国的美洲土著———美国印第安人学者谈美国印第安人蓝达居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印第安人学者艾嘉礼(CharlesEtner)博士,属美国印第安人黑脚(Blackfoot)部落。他今年47岁,身材高大,绾着一条印第安人特
自从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至今,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多,成为了经济、生活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这也促使
针灸醒脑开窍法为主治疗老年性痴呆26例杨湘潭(河北省故城86326部队医院,253801)主题词痴呆,老年性/针灸疗法,醒脑开窍1临床资料本组26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61岁,最大者87岁,平均76岁;发病最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的不断增加,合理化用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合理用药既影响了药物疗效,又使其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笔者就2006年我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