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调整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质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文理渗透;改革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与时代相一致的人才观。
  关键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实现路径
  
  一、当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并使之列为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务之首。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数量的快速扩张,使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加剧。当前,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而言,我国高校在办学体制、机制、理念和人才观、价值观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过分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
  (2)传统文化和考试升学制度束缚了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过于统一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4)缺少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
  (5)教师、校长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6)现代化,网络化的教育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育的社会公共资源有待进一步合理布局,共享和充分利用;
  (7)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人为分割和偏科;
  (8)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使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一时很难跟上,从博士生到本科生的教学存在潜在的下降趋势。
  二、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要素
  1.学校创新素质教育的特征
  大学阶段的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有着不同要求,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激发和具体方法训练上,而应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在创新的动力、能力和责任上加以教育和培养,增强学生进行创新的紧迫感、责任心和创造力;二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特别注意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通过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智商和情商的结合,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研讨等方法和渠道来推进,让学生有站在学科顶峰的开阔视野;有从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寻找新方法的才能;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中确立执著的追求,培养高尚的情怀;三是大学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重点应放在培养上,即不能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推理,而应当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科技开发和创业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鼓励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和批判式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素质不是课堂上“教育”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中“打造”出来的。
  2.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对于什么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层面上来讲,要实行三个结合,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智商和情商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
  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途径,它是创新的发动机制和驱动创新的力量源泉。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据我国著名创造学专家至极盛研究,人的创造力由创造意识,记忆保持性,思维灵活度、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想象力所组成。创新精神,则主要指人对旧事物的超越和对新事物追求与创设的一种思想品格特征。创新精神的产生和激发,主要来源于客观外界的需要驱动、人内在思想的追求和创新个体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第二,炽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第三科学而理智的冒险精神。第四,独立思考和灵活变通并举。
  (2)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塑造这是创新素质的第二个维度,是创新的认知系统和个体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创新思维的涵义是指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的、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整体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的整体性有下面几个规定性:一是鲜明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是与传统的思维相比较而存在的,对传统的思维有着鲜明的对比性。这种创新性和对比性主要有:论证方式的新颖性,思考角度和方法的新颖性、运用材料方法的新颖性及思维成果的新颖性等。二是思维活动的整体性。创新思维既不是简单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不是孤立的形象思维活动,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特殊的物质系统内部的高度复杂的活动过程,是各种思维活动因素、活动能力及活动形式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思维。
  创新人格是创新个体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心理、知识、能力等创新的潜能。什么创新人格呢?英国心理学家戴维斯于1980年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一般的创新人格特点概括这样十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强;二是自信心强;三是敢于冒险;四是具有好奇心;五是有理想、抱负;六是不轻易听他人的意见;七是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八是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九是富有幽默感;十是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归结起来,创新人格所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3)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创新素质的第三个维度,是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创新技能。
  从智力要求上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刻的反思能力;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中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转换器,是智力转换为物质力量的中介。在创新实践能力结构上,主要强化这样几种能力的训练:第一,较强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第二,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综合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熟悉掌握和运用与本学科有关的现代化先进手段和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第四,外语的综合能力。
  三、高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我国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必须紧跟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针对基本国情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大力改革,积极探索。
  1.调整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质训练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89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将是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
  2.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培养模式
  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是“T”字形的,这里的纵向“I”代表专业知识,横向“一”代表相关知识。这就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广博的相关知识。一句话,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或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知识、信息的重组,而重组仅在专业知识领域是不够的,还需要到相关领域甚至完全不同的领域去寻找。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索提出:“往往有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物理范围之内”。可见具有广博知识的极端重要性。
  3.改革课程结构,强化文理渗透
  近年来,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计划”。所谓通识教育,就它的内容而言共包括七个方面:即语言(最基本的联系工具)、艺术(美学素养)、渊源(生活的历史)、制度(社会结构)、自然(行星状态)、工作(职业价值和认同)、发展(自身价值及其意义)。哈佛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文学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学或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及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它课程各一门;第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斯坦福大学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读柏拉图、荷马、但丁、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作。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需修72个学分,占学分总数的四分之一;第三,对课程进行整合。这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从积木式的线性结构转向整合式的网络结构,突出真实问题求解的教育功能,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求解、设计和综合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广泛运用现代手段
  改变过去认为学术水平高就能教好书的陈旧观念。要借助新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新的信息和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评估学习结果。
  5.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一致的人才观
  上述四个方面的改革,都涉及到一个教育观念创新问题,没有与21世纪的高教改革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高等教育的改革就很难深入下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一名学者,还应该是一名教育者,特别是一名创新素质的教育者。他除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外,还应具备教育的理论素养,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教育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人民出版社,2010.
  [2]路通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9).
  [3]李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D].科学时报,2000-2-24.
  [4]吴秀松.21世纪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曲绍卫,杜长明.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视角下,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矛盾,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与困惑。文章分析了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在校贫困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并演变成为影响学校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从树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理念,确实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助困、解困工
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经过新中国60年“沧桑历程”,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回顾中国发展模式的奠基、形成、发展
Abstract:In cosmetic advertising, advertisers try their best to solve people’s problems that puzzle them and to meet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by carefully choosing those appropriate evaluative words
电学实验是高考的必考和难点内容,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分值比较高,且难度较大。其中"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在历年高考题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有关实验
审美与伦理的互动,并非仅仅是审美、美学的问题,也并非仅仅是审美与伦理、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如何生存、人类自我如何建构的问题。审美与伦理在前现代、现代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产阶级”概念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指出“中产阶级”用语的不科学之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当前中国,对“中产阶级”所指的社会群体还是使用“中间阶层”较为科
"中道"思想是汉民族文化和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影响和制约下,汉语修辞始终浸透着浓厚的"中道"思想和"中道"价值观念。儒家的"中道"思想、"中和"审美观念和"温柔敦
流行音乐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和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美学角度来看,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于其审美特征的综合性,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流行音乐家个人艺术
当前,国际文论界缺少中国的声音。这与我国文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实际状况不符。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地位的提高,中国文论如何走向世界已成为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