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一本重要古籍,书中记述了大量有关地理、生物、药材等内容,因而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这些想象奇特、类型多样的神话中,复生神话(神话主人公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生存的神话)因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很大研究价值。本文试图将复生神话按照其复生形式分类,从而探讨其中体现的先民自我意识。
【关键词】山海经 复生神话 复生形式 自我意识
《山海经》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在历朝历代都被史学家、文人所研究。关于其记载的神话是否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见则县有大繇。”(繇”即徭役的意思)
《山海经·南山经》:“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上述类型的神话在《山海经》中汗牛充栋,由此可见先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不仅要抵抗来自自然界的威胁,还要经受住部落征战、国家混乱的压力。并且那时候巫术盛行,宗教氛围浓厚,图腾崇拜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先民们的自我意识受到不同的束缚。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被扼杀,这在复生神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对复生神话中的复生形式进行分类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先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自我器官的复生形式:生理认知的觉醒
自我器官的复生是指生物在失去生命之后通过某一器官继续存活。在《山海经》中以自我器官复生的复生神话主要有以下两则: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从上述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夏耕之尸和刑天两个主人公都是无头的形象。在先民的认知中,失去头颅已经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在《山海经》中,夏耕之尸和刑天没有头却依然具有生命,其中刑天的形象描写更为细致:以乳头为眼睛,以肚脐为口。
其实这两则神话故事中看似荒诞不经但是却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头上的具体器官与躯干上的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如果说先民创造出复生神话是宗教或者巫术的目的的话,那么他们选择的这种自我器官的复生形式恰恰体现了对自我生理结构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是建立在先民不断向外争取谋生手段的过程中引发的对自我本体生理结构上的一种探索与思考之上的。从对外界的关注引发到对自我的关注,在先民所处的时代这种生理意识的觉醒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幻化成动植物的复生形式:灵魂独立的思想
复生为动植物的形式是指将人的灵魂意志附着在动植物之上,从而实现新生。这种复生形式体现了先民意志中存在着的灵魂独立思想,即人的躯体与灵魂是可以实现分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的价值追求。
(一)化为动物:独立灵魂中的斗争精神
在《山海经》中幻化为动物的复生神话主要有两则:一则是精卫填海;另外一则是《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钦?化为大鹗……鼓亦化为鵕鸟……”
这两则神话都是因为主人公斗争失败而复生成为动物,并且在复生之后仍然进行斗争。第一则神话反映的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先民们对于洪水猛兽没有足够强大的抵抗力,对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崇拜敬畏的心理(书中提到了大量的山神、水神以及动植物具有神奇的预示功能就是这种敬畏心理的体现),但是另外一方面先民们在敬畏自然界之余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第二则神话的斗争对象是作为绝对力量的象征的天帝,与之抗争的结果注定失败。但是无论是与自然界抗争,还是与权力斗争,先民们对这种抗争精神都持有一种敬佩心理。
(二)化为植物:独立灵魂中的美好追求
幻化为植物的主要有三则:一则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载的夸父逐日失败之后,“弃其杖,化为邓林”;一则是《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蚩尤所弃的桎梏化为枫木;最后一则是《山海经·中次七经》记载的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夸父追日道渴而死,最后还将自己手杖化为桃林,桃林既能为人提供荫蔽之地,又能让人解渴填腹,如果说夸父追日表达的是先民们对一种勇敢和大无畏精神的崇敬的话,那么幻化为桃林则可以表达出一种奉献精神的追求与赞美。“桎梏”是古代的一种束缚人的刑具,类似近世的手铐脚镣,蚩尤这个形象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是这样记载的:“虽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可见蚩尤也是因与帝争斗而死,但是书中却把蚩尤的刑具幻化成为枫林,这是将原本邪恶的事物美好化。原本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蚩尤死后却以另外一种美好的形式复生,传达出先民内心那种对于战争的痛恶以及对美好的追求。女尸复生化为露草也是同样的道理,原本女尸的死是一个悲剧,但是先民们在构造神话的时候将女尸死而化为露草,而且服食之后能够使人美丽。使得原本的悲剧意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并且能够使女尸富有魅力的灵魂能够存留下来。
三、血脉遗传的复生形式:精神延续的观点
这种复生形式在《山海经》中非常常见,和一般的血脉遗传的区别在于这种复生形式强调了精神上的继承,最为典型的是“鲧生禹”的神话故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治水失败而死,生了大禹,大禹继承了鲧未完成的治水事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禹的降临其实也是鲧的复生,只不过这种复生形式侧重在治水精神。在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于生殖遗传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生物学层面,将其进行新的内涵界定,即精神的延续。这种延续是建立在血缘之上,但是又超于血缘关系。如果说生殖遗传是本来人的生理需要,那么先人对于这种复生形式的建构则是体现了他们一种关于理想不灭、精神继承的一种看法。
结论:
通过对《山海经》中复生神话形式的分类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险恶的环境下开始对自我进行探索,这种探索反映了人们从对外界的关注转向为对自身的关注与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先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关键词】山海经 复生神话 复生形式 自我意识
《山海经》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在历朝历代都被史学家、文人所研究。关于其记载的神话是否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见则县有大繇。”(繇”即徭役的意思)
《山海经·南山经》:“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上述类型的神话在《山海经》中汗牛充栋,由此可见先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不仅要抵抗来自自然界的威胁,还要经受住部落征战、国家混乱的压力。并且那时候巫术盛行,宗教氛围浓厚,图腾崇拜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先民们的自我意识受到不同的束缚。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并没有完全被扼杀,这在复生神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对复生神话中的复生形式进行分类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先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自我器官的复生形式:生理认知的觉醒
自我器官的复生是指生物在失去生命之后通过某一器官继续存活。在《山海经》中以自我器官复生的复生神话主要有以下两则: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从上述神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夏耕之尸和刑天两个主人公都是无头的形象。在先民的认知中,失去头颅已经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在《山海经》中,夏耕之尸和刑天没有头却依然具有生命,其中刑天的形象描写更为细致:以乳头为眼睛,以肚脐为口。
其实这两则神话故事中看似荒诞不经但是却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头上的具体器官与躯干上的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如果说先民创造出复生神话是宗教或者巫术的目的的话,那么他们选择的这种自我器官的复生形式恰恰体现了对自我生理结构的一种关注。这种关注是建立在先民不断向外争取谋生手段的过程中引发的对自我本体生理结构上的一种探索与思考之上的。从对外界的关注引发到对自我的关注,在先民所处的时代这种生理意识的觉醒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幻化成动植物的复生形式:灵魂独立的思想
复生为动植物的形式是指将人的灵魂意志附着在动植物之上,从而实现新生。这种复生形式体现了先民意志中存在着的灵魂独立思想,即人的躯体与灵魂是可以实现分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的价值追求。
(一)化为动物:独立灵魂中的斗争精神
在《山海经》中幻化为动物的复生神话主要有两则:一则是精卫填海;另外一则是《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钦?化为大鹗……鼓亦化为鵕鸟……”
这两则神话都是因为主人公斗争失败而复生成为动物,并且在复生之后仍然进行斗争。第一则神话反映的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先民们对于洪水猛兽没有足够强大的抵抗力,对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崇拜敬畏的心理(书中提到了大量的山神、水神以及动植物具有神奇的预示功能就是这种敬畏心理的体现),但是另外一方面先民们在敬畏自然界之余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第二则神话的斗争对象是作为绝对力量的象征的天帝,与之抗争的结果注定失败。但是无论是与自然界抗争,还是与权力斗争,先民们对这种抗争精神都持有一种敬佩心理。
(二)化为植物:独立灵魂中的美好追求
幻化为植物的主要有三则:一则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载的夸父逐日失败之后,“弃其杖,化为邓林”;一则是《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蚩尤所弃的桎梏化为枫木;最后一则是《山海经·中次七经》记载的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夸父追日道渴而死,最后还将自己手杖化为桃林,桃林既能为人提供荫蔽之地,又能让人解渴填腹,如果说夸父追日表达的是先民们对一种勇敢和大无畏精神的崇敬的话,那么幻化为桃林则可以表达出一种奉献精神的追求与赞美。“桎梏”是古代的一种束缚人的刑具,类似近世的手铐脚镣,蚩尤这个形象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是这样记载的:“虽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可见蚩尤也是因与帝争斗而死,但是书中却把蚩尤的刑具幻化成为枫林,这是将原本邪恶的事物美好化。原本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蚩尤死后却以另外一种美好的形式复生,传达出先民内心那种对于战争的痛恶以及对美好的追求。女尸复生化为露草也是同样的道理,原本女尸的死是一个悲剧,但是先民们在构造神话的时候将女尸死而化为露草,而且服食之后能够使人美丽。使得原本的悲剧意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并且能够使女尸富有魅力的灵魂能够存留下来。
三、血脉遗传的复生形式:精神延续的观点
这种复生形式在《山海经》中非常常见,和一般的血脉遗传的区别在于这种复生形式强调了精神上的继承,最为典型的是“鲧生禹”的神话故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治水失败而死,生了大禹,大禹继承了鲧未完成的治水事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禹的降临其实也是鲧的复生,只不过这种复生形式侧重在治水精神。在这一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于生殖遗传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生物学层面,将其进行新的内涵界定,即精神的延续。这种延续是建立在血缘之上,但是又超于血缘关系。如果说生殖遗传是本来人的生理需要,那么先人对于这种复生形式的建构则是体现了他们一种关于理想不灭、精神继承的一种看法。
结论:
通过对《山海经》中复生神话形式的分类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险恶的环境下开始对自我进行探索,这种探索反映了人们从对外界的关注转向为对自身的关注与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先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