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选择视角下的苏格兰公投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hn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格兰独立公投事件以留在英国落下帷幕,这场由公民自己直接投票决定苏格兰未来走向何方的活动其影响却是久远的、广泛的、深刻的。目前世界范围内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参与政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生活领域日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偏好显示机制”等都对当今公民参与政治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苏格兰公投案例,借鉴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主要观点,从政府和群众层面,以期为提高我国公民政治主动性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投;公共选择;参与
  一、苏格兰公投事件的简介
  2014年9月18日,在欧洲的苏格兰一场具有里程碑的公投活动即“苏格兰公民”自己选择是否同意苏格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落下帷幕,投票数据显示,55.3%的人选择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的怀抱。最终苏格兰“独立”失败。本次公投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首先是民族党派崛起:2005年5月,民族党派击败工党成为苏格兰议会最大党,2011年5月英国举行的地方选举中,苏格兰民族党获胜,摆脱了少数派地位,决意独立。其次是2012年10月15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与萨蒙德在爱丁堡签署协议。随后提交和宣布方案:2013年3月11日,苏格兰政府已经向苏格兰议会提交独立公投公民权法案,3月21日,英国苏格兰政府首席部长萨蒙德宣布,苏格兰将于2014年9月18日举行独立公投。
  苏格兰公投活动涉及到诸多的利益集团。利益协调过程艰难复杂,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并且这场独立投票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舆论报道。
  二、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沿袭了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的假设—企业中个体行为目的都是以最少的代价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认为,与消费者(需求者)和經销商、厂商(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中进行的活动一样,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府官员(供给者)在政治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同一个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市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苏格兰公投
  由于苏格兰和英国复杂的历史渊源以及两者在北海油田以天然气方面的经济冲突等因素导致了这场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直接投票行为。
  (一)多数票规则
  轰轰烈烈的苏格兰公投是由居住在苏格兰,年龄在16岁之上的英国公民和欧盟公民依据自己真实感受而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最后统计票数比例,来决定是否脱离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即使不少公民希望苏格兰脱离英国可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仍旧需要接受投票结果这一不可变更的事实。
  (二)各种利益主体的斡旋
  为了避免苏格兰脱离英国以及脱离后带来的一系列严峻后果:核武器基地的搬迁,税收的大幅缩水,综合国力的下降等,英国政府为了挽留这段长达300余年的“婚姻”做足了功课。如在政治上,下放给苏格兰更多的自治权;在经济上,减少征税;在社会保障上,加大对公共医疗体系的投入。
  作为公投的主体即苏格兰公民从“个人利益”出发,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权衡独立给自身生产生活带来的利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做出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以萨蒙德为代表的支持苏格兰独立的独立派,以天然气和石油的经济利益为坚实后盾,在这场复杂的“政治活动”中呼吁苏格兰公民支持脱离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四、公投结果的分析
  苏格兰公投最终以多数支持留在英国落下帷幕,继续维系其与英国微妙的“婚姻”关系。文章从公共选择角度探讨为何最终多数公民选择继续和英国保持“婚姻”关系。
  (一)历史层面上
  虽然苏格兰曾经独立过,但300年多年间,国际形势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往的独立并不表示现阶段拥有独立的内外部资源。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苏格兰和英格兰并没有很明显的文化差异以至于要分成2个国家,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减缓了分离。
  (二)经济层面上
  苏格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资金绝大部分是自英格兰提供,因而苏格兰独立以后富裕前景堪忧。另一方面,使用英镑会使苏格兰的经济容易被英格兰控制,并且英国政府有权力决定是否让苏格兰使用英镑作为货币。
  (三)稳定性
  不想“折腾”追求稳定,建立一个新国家意味着未来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对于投票的公民选择维持现状将是一个更加稳妥的选择,这就在心理层面为这段关系的维系提供了情感基础。
  (四)投票资格
  根据本次公投相关规则,居住在苏格兰,年龄在16岁之上的英国公民和欧盟公民才拥有资格投票,这就意味着投票群众并非全是苏格兰人。
  五、现阶段我国公民参政的情况
  放眼全球,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呈现着逐步增强的趋势,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也为公民了解政治提供了现实可能。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治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
  (一)政府失灵现象需要公民参与
  根据有限理性得知,由于主客观的有限,必然导致政府所做出的决策是不完全理性的,政策和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和执行力不足缺陷。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行政人员存在某种利益倾向,并据此开展授权范围内的职能活动。因而,就需要公民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努力编织一个政民互动合作的“网络”,保证政府与公众之间实现双向沟通与交流。
  (二)制度体系上稳中上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公民参与政治方面进行了有效性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率和效果。在政治体制方面,我国分别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础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信访制度。这些体制的建立与健全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保证和广阔平台,更好的激发着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更有力的考验着社会群众参与政治的能力。   (三)政治主体意识的因人而异
  尽管我国公民群众参与政治得到制度上的保障,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性,导致“主人翁”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存在强弱区别。大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基础建设越完善的地区,不仅民主平等意识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强烈而且参与能力更为突出。
  (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行政人员的“官位”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摒弃和消除,从目前现实情况可以看出部分政府行政人员在进行决策等行为时,仍然忽视吸收采纳群众看法和建议的重要性,即使存在参与,公民参与决策往往属于事后参与的范畴,甚至流于形式,并没有体现“服务”群众的本质与核心。另一方面,由于不积极、不主动的政府行为,在降低政府公信力、影响力的同时,削弱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与信心。
  六、公共选择理论中公民参与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治获得快速发展,各项配套措施也逐渐发展建立健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诸多观点能够给我国公民参与带来很多借鉴意义。
  (1)公共選择理论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基础,可以为政府有效行使决策、指挥、监督、管理等职能提供启发性的效果。政府的各种行为并非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实现和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才是政府行为的最终目标。可以把“经济人”假设应用到政府的行为上,为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匹配的监督和管理的机制,从来确保政府各项措施惠民利民,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
  (2)不断吸引鼓励公民参与,加强公民参与制度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民主法治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民主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程度飞跃,参与政治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烈。政府应该不断推进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参政权的有效行使。以此来确保政府正当行使自身权利、有效履行相应义务。这也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所要求的合作与协商原则。
  (3)为了获得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这对实现公共决策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依据公共选择理论中“偏好显示机制”,只有充分了解并理解人民的需求,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主动将民意纳入政府决策体系中,才能使公共决策更能彰显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公共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推行和正确落实。
  (4)政府与公民应该形成双向互动的网络体系。首先,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主动与群众深入开展交流,在政策制定环节吸纳公民代表,同时作为公职人员应该转变“官本位”思想,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其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水平,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政治,同时监督政府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2] 丁煌.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0(03):44-49.
  [3] 周恩毅,乔嘉轩.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绩效提升研究[J].商业时代,2015(04):98-99.
  [4] 菜长昆.制度环境、制度绩效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个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6(04):52-69.
  [5] 方福前.“经济人”范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J].经济学家,2001(01):88-95.
  作者简介:章子康(1992- ),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叶琳娜是屠格涅夫笔下的一个特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诞生反映了屠格涅夫自己的世界观以及当时社会上现实主义的发展态势。文章主要针对屠格涅夫《前夜》中叶琳娜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屠格涅夫;《前夜》;叶琳娜形象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主要是对当时俄国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讽刺,《前夜》这部作品创作于1860年,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变革。在
期刊
【摘 要】人才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人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缺陷。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多新形式的人才市场出现,彼此各有优缺利弊,需要我们全面分析,综合比较。  【关键词】人才市场;SWOT;网络  一、人才市场概述  进入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才资源在各种资源中脱颖而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区位选择对于企业进行FDl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首先,文章从区位理论阐述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其次以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所包含的区位思想进行系统的综述,为正确把握国际直接投资区位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
期刊
【摘 要】《新加坡的挑战》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与对话给我们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带来新的教育价值,文章通过论述杜维明教授对儒家思想核心价值及儒家伦理现代意义及儒家教育思想的解读,意在指明新儒家的发展前景与传承方向。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一、对儒家伦理学讨论的思考  说到儒家,我们不得不说一下它的历史渊源。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以梁漱溟、熊十力
期刊
【摘 要】2009年以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重庆市开始启动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重庆公租房申请条件规定,打破城乡和内外的差别,不设户籍限制。凡年满18周岁,在重庆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本市无住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
期刊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合作日益密切,乡村社会面临着转型,使得我们的传统“乡土中国”变成现代的“流动中国”,无疑给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些契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传统的乡村传统养老保障的体制带来了冲击,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已经逐渐涌向乡村,并正在扩大发展之中,目前,我国乡村养老模式是传统养老与现代新型养老模式并存的一个状况,对于全面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诸
期刊
【摘 要】适度的政府规模关系到政府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的消耗和政府效能的提高。文章首先对政府规模的概念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政府规模的影响因素。根据现实情况剖析政府规模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构建适度政府规模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规模;职能扩张;行政理念;规模约束  确定政府的合理规模是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为推动新的机构改革及整个行政改革走向成功,有必要对政府规模及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理性的选择发展道路,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国内外复杂历史与现实根源,避免发生颠覆性的政策错误,理性决策、冷静思考,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政策的得失,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尤其是建国以来的经验得失,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的精髓真正吃透理解,讲清楚“四个全面”的内涵,最终真正形成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信念,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 
期刊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为了小说中的经典,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作品中的人名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主要针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人名的寓意进行分析。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人名寓意;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赛林格的代表作,在出版之后,就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成为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所需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对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的实现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对策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