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59-02
2011年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这就突出了举例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举例作为沟通理论和学生生活的桥梁,能有效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着眼于单一知识点举例的典型性,而忽视了课堂的系统性,整节课下来,满满的都是案例,学生头脑里更是一片混乱。如何既发挥举例教学的优势又避免过多案例导致的思维混乱,“一例到底”教学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一例到底”的含义及意义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指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多個情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激发情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一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话题等,教师的教学围绕“一例”展开,最后达到的效果是通过“一例”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
“一例到底”以“一例”代替“多例”,避免了可能的审美疲劳,有力增强了教学实效。传统的多案例教学为了突出举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通常是一理一例甚至多例,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多个事例、呈现大段的文字材料。这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后果:一、案例堆积,学生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二、学生更多的被精彩的案例所吸引,从而落入哗众取宠的境地,使教学偏离目标。“一例到底”教学法以“一例”代替“多例”并贯彻始终,有效避免了因案例过多产生的审美疲劳。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这就能使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避免了多案例教学中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一例到底”避免了多案例教学导致的逻辑混乱和层次模糊,使课堂更加紧凑。一理一例、一理多例的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单个知识点,却忽略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一堂课后学生头脑中是“一盘散沙”,而“一例到底”教学法就能有效克服这一弊端。在“一例到底”教学方法之下,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或选取相应的情景,以实现案例的典型性。同时,还能将全部的教学内容有顺序和逻辑层次的浓缩于一例中,以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推动教学进程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紧凑。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分析教材
教材无论在何种教学方法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各种教学法都必须围绕教材展开、为教材服务。运用“一例到底”教学法,首先也要分析好教材。分析教材最重要的是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财产属于谁、留给谁》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项目。本项目的核心词是“财产”,围绕其展开了“财产的保护”和“财产的继承”两块。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保护公民的继承权,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在“财产的保护”这一目又拓展出1、私有财产权及其体现;2、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手段;3、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4、公民依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措施。在“财产的继承”这一部分又包含继承法的基本知识和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继承权两方面的内容。
(二)设计案例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一例”贯穿始终,所以案例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案例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案例要具有综合性,要能涵盖所有知识点;2、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一例到底”教学法选取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保证所选的案例能较好的说明教材内容。3、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启发性。问题是案例的有效补充,具有讨论和启发价值的问题设计对案例发挥作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场景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一例到底”教学法是围绕在一个主题之下的多个场景的衔接,如何实现场景之间自然过渡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围绕《财产属于谁、留给谁》这一课的关键词“财产”,我设计了“老李家的那些事儿”的教学案例。
情景一:老李将自家的小型货车用作各种用途。
问题:老李对货车行使了哪些权利?
用这一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私有财产权的概念及其体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能够有效将知识点化难为易。随后用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过渡到第二个情景。
情景二:营运中,老李的货车与酒后驾驶的张某的客车相撞,老李获得相应赔偿,同时张某被判处拘役。问题:我国法律通过那些手段保护老李的私有财产?
案例将民事和刑事法律手段融合在一起,形成两种手段的鲜明对比,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之后用中国有句古话“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引出第三个情景。
情景三:老李的货车被窃贼偷走,并低价卖给王某。王某以车是自己买来的为由,拒绝返还。问题:
1、王某所买的货车会被追回吗?为什么?
2、面对这种情况,请你为老李出谋划策?
第一个问题对应“法律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内容。第二个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考察“公民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在完成第一目的教学后,用“每个人的财产中,有一部分来自继承的遗产,所以法律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相应的也要保护公民的继承权”完成由财产保护向财产继承的过渡。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猜到老李家又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出情景四。
情景四:老李突发意外去世,家人关于遗产分配问题起了争执,
问题:
1、请你帮病故的老李分一分遗产?
2、小明、小梅(养女)作为未成年人应如何维护自己的继承权?
“分遗产”是让学生将继承法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则直指未成年人如何维护合法继承权的问题。
“一例到底”教学相对于多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在教学领域已经逐步被发现,而且这一教学法也正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然而如同“绝对完美性不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标准”一样,“一例到底”教学法也不是绝对完美的。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科目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法,另外即使适用的学科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所以,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这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2011年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这就突出了举例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举例作为沟通理论和学生生活的桥梁,能有效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着眼于单一知识点举例的典型性,而忽视了课堂的系统性,整节课下来,满满的都是案例,学生头脑里更是一片混乱。如何既发挥举例教学的优势又避免过多案例导致的思维混乱,“一例到底”教学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一例到底”的含义及意义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指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多個情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激发情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一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话题等,教师的教学围绕“一例”展开,最后达到的效果是通过“一例”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
“一例到底”以“一例”代替“多例”,避免了可能的审美疲劳,有力增强了教学实效。传统的多案例教学为了突出举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通常是一理一例甚至多例,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多个事例、呈现大段的文字材料。这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后果:一、案例堆积,学生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二、学生更多的被精彩的案例所吸引,从而落入哗众取宠的境地,使教学偏离目标。“一例到底”教学法以“一例”代替“多例”并贯彻始终,有效避免了因案例过多产生的审美疲劳。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这就能使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避免了多案例教学中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一例到底”避免了多案例教学导致的逻辑混乱和层次模糊,使课堂更加紧凑。一理一例、一理多例的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单个知识点,却忽略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一堂课后学生头脑中是“一盘散沙”,而“一例到底”教学法就能有效克服这一弊端。在“一例到底”教学方法之下,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或选取相应的情景,以实现案例的典型性。同时,还能将全部的教学内容有顺序和逻辑层次的浓缩于一例中,以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推动教学进程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紧凑。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分析教材
教材无论在何种教学方法中都居于核心地位,各种教学法都必须围绕教材展开、为教材服务。运用“一例到底”教学法,首先也要分析好教材。分析教材最重要的是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财产属于谁、留给谁》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项目。本项目的核心词是“财产”,围绕其展开了“财产的保护”和“财产的继承”两块。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保护公民的继承权,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延伸和体现。在“财产的保护”这一目又拓展出1、私有财产权及其体现;2、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手段;3、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4、公民依法保护私有财产的措施。在“财产的继承”这一部分又包含继承法的基本知识和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继承权两方面的内容。
(二)设计案例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一例”贯穿始终,所以案例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案例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案例要具有综合性,要能涵盖所有知识点;2、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一例到底”教学法选取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保证所选的案例能较好的说明教材内容。3、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启发性。问题是案例的有效补充,具有讨论和启发价值的问题设计对案例发挥作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场景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一例到底”教学法是围绕在一个主题之下的多个场景的衔接,如何实现场景之间自然过渡也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围绕《财产属于谁、留给谁》这一课的关键词“财产”,我设计了“老李家的那些事儿”的教学案例。
情景一:老李将自家的小型货车用作各种用途。
问题:老李对货车行使了哪些权利?
用这一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私有财产权的概念及其体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能够有效将知识点化难为易。随后用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过渡到第二个情景。
情景二:营运中,老李的货车与酒后驾驶的张某的客车相撞,老李获得相应赔偿,同时张某被判处拘役。问题:我国法律通过那些手段保护老李的私有财产?
案例将民事和刑事法律手段融合在一起,形成两种手段的鲜明对比,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之后用中国有句古话“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引出第三个情景。
情景三:老李的货车被窃贼偷走,并低价卖给王某。王某以车是自己买来的为由,拒绝返还。问题:
1、王某所买的货车会被追回吗?为什么?
2、面对这种情况,请你为老李出谋划策?
第一个问题对应“法律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内容。第二个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考察“公民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在完成第一目的教学后,用“每个人的财产中,有一部分来自继承的遗产,所以法律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相应的也要保护公民的继承权”完成由财产保护向财产继承的过渡。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猜到老李家又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出情景四。
情景四:老李突发意外去世,家人关于遗产分配问题起了争执,
问题:
1、请你帮病故的老李分一分遗产?
2、小明、小梅(养女)作为未成年人应如何维护自己的继承权?
“分遗产”是让学生将继承法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则直指未成年人如何维护合法继承权的问题。
“一例到底”教学相对于多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在教学领域已经逐步被发现,而且这一教学法也正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然而如同“绝对完美性不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标准”一样,“一例到底”教学法也不是绝对完美的。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科目都适用于这种教学法,另外即使适用的学科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所以,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更加适宜的教学方法,这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