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词女性形象流变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e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清真词涉及女性形象及其表现方法在其创作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其形象变化表现在女性形象的展现从天真活泼、年轻柔媚的性格特征到满腹愁绪、典雅端庄的样态转变,变现手法从细节描写向从对面落笔、追忆与景语代替情语抒发身世之慨转变。而其流变源于北宋周邦彦半生宦海沉浮,三别京华而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清真词 女性形象 周邦彦 流变
  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周邦彦,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清真词今存185首,约120首为恋情词。其中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妻子与歌妓两个类型,而其恋情词也可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分为寄内词与赠妓词。其现存寄内词有34首,赠妓词约有86首。本文以周邦彦生平经历为线索,整理清真词中词人随创作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对三任妻子和青楼歌妓两类女性形象的描摹及细节描写和对面落笔的两大手法,从女性形象流变和描写女性形象方法随创作时间的流变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清真词之女性形象。此番探究,一方面为周词研究开辟新视角,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宋词中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新思路。
  一.女性形象流变概述
  1.妻子形象及其流变
  周邦彦一生中共娶过三任妻子,三位大家闺秀在周邦彦不同的人生阶段陪伴他度过仕宦游学等许多光阴,因此周词涉及妻子的詞形象鲜明,感情深厚,意蕴悠长。
  发妻天真活泼,青春洋溢,周邦彦为其写作了17首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乡子》:“轻软舞时腰。初学吹笙苦未调。谁遣有情知事早,相撩。暗举罗巾远见招。痴騃一团娇。[1]”词作在描摹一位年轻少女婀娜多姿的身形、天真烂漫的神情和娇羞活泼的性格时,周邦彦与妻子单纯浪漫的双向爱恋也跃然纸上。除此之外,周邦彦在《南柯子》中作:“娇羞不肯傍人行。扬下扇儿拍手,引流萤[1]”,也突出了妻子天真活泼之性格。此后周邦彦去往京城游学,便把对于妻子的思念写进词中,随着分别时间变长而愈加感伤。如《醉桃源》写作与妻子依依惜别的场景,情真意切,《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月中行》(蜀丝趁日染干红)、《琴调相思引》(生碧香罗粉兰香)等以细节描写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作者从对面落笔刻画愁肠千转的思妇形象。后妻病日笃,天真活泼之态逐渐转变为思念成痗与弱柳扶风,词作感情基调陡变。然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发妻红颜薄命,在熙宁八年英年早逝。
  第二任妻子王夫人温柔娴静,优雅矜持。续弦王夫人与周邦彦共生活了十九年,存寄内词13首。其《谩成二首》、《虞美人》(金闺平帖春云暖)、《浣溪沙》四首等,皆为在元丰年间周邦彦入汴京后寄内。词中透露出来的妻子形象,乃是知书识礼、通晓音乐、含蓄柔婉的少妇形象。即使是日常生活,也透露出与前任妻子不同的性格特征。《浣溪沙》:“强整罗衣抬皓腕,更将执扇掩酥胸[1]”生动地写出妻子含蓄羞怯、婉静柔嘉的形象。其后周邦彦被贬出京,相继知庐州、溧水,又作《醉落魄》《宴清都》等词给妻子,因仕途受阻而词中情感愈加凝重,王夫人形象也处处透露着思念与担忧。如《南乡子》中:“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1]”相比之结发妻,王夫人的形象更显稳重与哀愁。
  第三任妻子伴周邦彦在京为官时间较长,因此词人只有四首给第三任夫人的寄内词。其中《扫花游》《还京乐》《六丑·蔷薇谢后作》三首词均产生于周邦彦赴河中府任时。《氐州第一》作于词人由长安启程归汴京时。此时词人已年过半百,寄内词也略显颓唐悲凉,但仍不乏伉俪情深的因素。如“渐解狂朋欢意少。奈犹被、思牵情绕。座上琴心,机中锦字,觉最萦怀抱。也知人、悬望久,蔷薇谢、归来一笑。欲梦高唐。未成眠、霜空已晓。[1]”(《氐州第一》)从双方的角度写夫妻之间入骨的思念。周邦彦为第三任妻子作词虽少,但从中也可窥探其妻的性格特点。妻子通晓音律又能与周邦彦诗文唱和,显然比前二任妻子更为端庄典雅,知书达理。这也与周邦彦此时位高权重、性格稳重紧密相连。
  2.歌妓形象及其流变
  周邦彦恋情词中赠妓词数量极多,占其词作总数的近二分之一。据史书记载,周邦彦一生中跟许多歌妓都有往来,其中不乏名动京城的李师师、萧娘等才貌双全的女子。从周邦彦一生的创作时间来看,其对于歌妓形象的描写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
  初入汴京的周邦彦,年轻气盛、春风得意,频繁出入于青楼瓦肆,在许多娇艳明媚的歌女间流连。产生于这时期的词作大多描写青楼歌妓在宴会上的轻盈体态、优美舞姿和娇俏神态。最典型的当属《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1]”整首词中描摹女性形象的细节只有一双“纤手”,纤纤玉手拿小刀打开嫩滑橙子,李师师倾城之姿仿若透过这玉手的小小动作便可窥见,在读者心间激起一丝涟漪。毛稚黄《与沈去吟论填词书》评此词:“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新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必别著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2]”。与此词内容、风格相近的词作还有《早梅芳·牵情》《凤来朝·逗晓看娇面》《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等。此外,《望江南》(歌席上)、《凤来朝》(逗晓看娇面)等词也从私下幽会、闺房之乐等场景中写出歌妓情态娇媚、灵动活泼的形象。
  随着年龄增长与阅历丰富,周邦彦仕途与家庭经历几番起落,赠妓词中歌妓的形象也明显发生变化。歌妓们虽仍保有倾城之姿,但大都带有思念与哀愁的色彩。词人仍不自觉地在其中融入身世感悟与人生态度。如《少年游》中:“当时面色欺眷雪,曾伴美人游。今日重来,更无人问,独自倚阑愁[1]”、《垂丝钓》:“旧游伴侣,还到曾来处,门掩风和雨。梁燕语,问那人在否[1]”等,虽记忆中美人仍在,但年华飞逝,今不如昔,饱含沉重之慨与离愁别绪。此时他的词风已然由早年的柔和婉媚逐渐转为凄惘哀伤。在这时期,他的绝大多数词作都深深地被彷徨迷惘、失意颓唐的悲凉情绪笼罩。此时描摹女性形象的恋情词多为怀恋昔日,如《侧犯·大石》中怀念汴京歌姬“金环皓腕,雪藉清泉莹。谁念省。满身香、犹是旧荀令。见说胡姬,酒垆寂静[1]”于精工的细节描写中带着淡淡愁绪,追叙昔日美人,结今日落魄之情。其女性形象总带有点点珠泪,如《琴调相思引》“冷绡缄泪”、《风流子·大石》“未歌先咽,愁近清觞”等。愁绪与苦闷萦绕其间,不得而散。   二.女性形象表现手法流变概述
  清真词中女性形象性格和情感的流变无疑与其刻画和表现的手法有关。其恋情词表现手法流变主要受其经历影响。细读词作可以发现,周邦彦青年游学汴京,春风得意时常以细节描摹刻画女性活泼柔媚的形象,从某一女性特质,如一个部位或两句轻语中窥见词中女性之形象。如透过影影绰绰的花影或重重叠叠的叶间,屏息凝神找寻一位女子的踪迹,却只见其皓腕,亦或是细腰,又或是细语,神秘而美好,使女性形象成为词的主要展现对象。如《南乡子·咏秋夜》通过描写“束纤腰”、“试彩毫”、“收信问潮”几个动作,道出女子在微冷天气遥想夫婿,以书信寄去思念,发妻初别夫婿,急切关怀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早梅芳·牵情》:“微呈纤履,故隐烘帘自嬉笑。粉香妆晕薄,带紧腰围小。看鸿惊凤翥,满座叹轻妙。[1]”一位年轻貌美、柔媚活泼的青楼歌女的形象从笑声、脂粉、腰带、观众的惊叹等几个细节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其人物形象简洁独特,生动活泼,勾人心魄,其词格调明快,情绪闲畅,蕴藉而有情致。另有《蝶恋花·早行》“唤起两眸清炯炯”,《浣溪沙》“新荷跳雨碎珠倾”、“水摇扇影戏鱼惊”等,俯拾即是。周邦彦以精工的笔力和对局部特质精妙传神的刻画搭建起宋词女性形象细节描写的立体架构。
  其后周邦彦宦海沉浮,三别京華,命途多舛。词人与妻子聚少离多,对于青楼瓦肆的热情也因风云诡谲的官场逐渐变淡,其对于女性形象的描摹更多转变为追忆与对面落笔,在恋情词中加入大量的身世悲慨与凄清景语将情感内置,更侧重于表现女性幽深的心理活动,使情感成为词的主要表现对象。淹留京华廿载,睹尽官场明枪暗箭、尔虞我诈的周邦彦形成了他低回婉转、圆润成熟的独特词作风格。清真词中含追忆与从对面落笔的词作有70余首,都以女性视角实写自己内心的感悟与愁苦。如《蝶恋花》(唤起两眸清炯炯),词人在追忆昔日欢会中更显落寞忧伤,衬托现如今相隔万里的哀愁。此外,《拜星月慢》《夜游宫》等作品也是追忆与对面落笔的典型词作。而景语说情的词作更是囊括他中年后所有词作。如《南乡子·咏秋夜》中,虽提到深秋雁群,却并未出现大多数词作中女子着愁容倚栏望雁飞思夫之景,而是以大片景语渲染氛围,着笔于末句问潮寄语思念。杨笺评道:“前已说闻雁,此用不着倚栏数归鸿等字,乃变为问潮,虽则因‘江北’二字来,然意新而语含蓄,视他之书成待寄诸语若糟粕矣。[3]”《浪淘沙·商调》中,周邦彦通过浓重昼阴、女子泪珠、凄清冷风、西楼残月等意象奠定了全词凄凉哀愁、思绪冥纷的情感基调。而词中“绝”、“怨”、“缺”、“恨”、“空”等词语的运用,以时间顺序,将女子从离别到思念的心路历程通过景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词的结尾也以景语隐括,余韵无穷,愁怅几许,了无穷尽。
  女性形象的塑造为清真词中占比甚大的恋情词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而女性形象样态与表现手法在周邦彦整个创作历程中的流变更是与其个人宦海浮沉后的人生领悟脱不开干系。在作品中,则表现为女性形象由天真活泼到满腹愁绪,创作手法从细节描写到对面落笔的追忆与景语代替情语的转变。从形象流变角度上分析其词作,清晰展现了清真词缠绵悱恻而又姿态横生的美学风貌。
  参考文献
  [1](宋)周邦彦著.清真集校注[M].中华书局,2002.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
  [3]杨铁夫笺释;陈邦炎,张奇慧点校.吴梦窗词笺释[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有大量关于“闲适”的审美理念,它导引着一代又一代具有本在自然、超越功利的闲情文化和闲适心性之走向。闲情逸趣代表作品独特的古典传统意味和突出的文学审美风貌,体现出古代以心为本的文人情怀和隐逸超脱的审美意境,而这些无不与佛道思想影响和时代审美意识缘由息息相关。   关键词:闲适 审美观念 佛道思想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存在有大量“闲适”审美理念。“闲”作用于审美感受时,常
内容摘要:时间和空间一直都是考察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维度,两者虽处于不同的系统,却又相互关联,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可阐释性较高的整体时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向长于以丰富的意象组合与精巧的情节设置以压缩时间和扭曲空间,本文选取她的经典作品《茉莉香片》,结合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形式”理论,将其小说里的时间与空间融合看待,分析小说中的时间性与空间化表现。   关键词:张爱玲 《茉莉香片》 空间形式  《
内容摘要:巴洛克时期音乐领域的集大成者——著名作曲家亨德尔作为18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他在声乐艺术领域的造诣颇深,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我哭泣,为我的命运》是出自亨德尔的歌剧作品《朱利亚斯·凯撒》。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哭泣,为我的命运》的创作背景,接着重点分析了其音乐创作形式以及宣叙调、咏叹调所呈现出的音乐创作特征。   关键词:亨德尔 《我哭泣,为我的命运》 创作分析 
夏日保康,凉风习习.6月11日至12日,由湖北省保康县文联和保康县龙坪镇党委、政 府联合举办的“保康文联首届高山文学笔会”在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明珠——龙坪镇隆重举行.这次笔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导向,攀登高山,瞭望大地,繁荣文学创作,为新时代画像,为新时代立传,为新时代明 德,努力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山作家群.
期刊
我觉得语言首先与身体有关。为什么呢?一个人的呼吸如何,你的语言就如何。你是怎么呼吸的,你就会说怎样的话。不要强行改变自己的正常呼吸而随意改变句子的长短。你如果是个气管炎,你说话肯定句子短。你要是去强迫自己改变呼吸节奏,看到一些外国小说里有什么短句子,几个字一句几个字一句的,你就去模仿,不仅把自己写成了气管炎,把别人也读成了气管炎。因为外国人写的东西,他要表现那个时间、那个时段、那个故事情境里出现的
期刊
内容摘要:尼采对鲁迅影响深远。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與酒神的二元冲动理论对艺术的本质加以说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由此诞生。《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兼具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在形式表征上,《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鲁迅独特的抒情方式、精妙的文辞调度更是赋予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音乐般的审美效果;这分别与偏造型的日神精神及重音乐的酒神精神相契合。在情旨内蕴上,聪明人对奴才虚空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扰,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寻求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文言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
内容摘要:王维的《相思》历来为人传颂,但对其归属赠友诗或是爱情诗一直未有定论,通过细读文本,结合诗人生平,本文力图证明其乃赠友之爱情诗这一结论,并品析其深情内蓄的特点。   关键词:《相思》 赠友诗 爱情诗 深情内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一首《相思》,又题《江上赠李龟年》[1],相传乃是天宝年间王维给李龟年的赠诗,安史乱后李龟年流寓江南,谱曲传唱,遂为世人所知。
内容摘要: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一生有诸多文学贡献,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西方。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忠实、通顺、美”的三个翻译标准,并从细节之处把原文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力译作。该文浅析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如何在《浮生六记》译本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译本 翻译思想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有着众多精彩的作品,如《京华烟云》《吾国
内容摘要:如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表面化和测试题化的趋势。由于在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入相关文本,因此可以在此互文阅读中找到与目标文本相关的互文性,以便获得更深刻,更多样化和更准确的理解。互文性理论认为,教师应注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文本的相关性入手,打破文本解释的孤立状态,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内容。作者阐述了互文性理论与初中语文教材相结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指导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