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漩涡。在民族危难之际,幕末各藩的藩主、武士阶级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并日益影响政治活动。此时出现了维护国体大义,反对外族入侵的“尊攘派”;以及主张开国、改善幕藩关系的“公武合体派”。两派明争暗斗并制造了诸多流血事件,8.18政变后尊攘派失势,被幕府联合列强联合讨伐。在下关战争后,长州藩的“尊攘派”深知无法依靠大名的力量,同时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便积极夺取藩政大权,与萨摩组成“萨长同盟”,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由此,完成了由“尊攘派”到“倒幕派”的转变。
【关键词】 尊攘派 尊王攘夷运动 倒幕派 萨长同盟
引 言
“尊攘派”的尊攘思想来源于德川前期朱子学中的尊王思想以及德川后期水户学中的大和魂,反对幕府的开国,抵制外族入侵。其组成主体主要为中下级武士,他们大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迫害而借助天皇的“大义”来反对幕府,并不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倒幕派”的出现则是日本资本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的標志,他们理性认识到了非但不可以盲目排外,而且需要向西方学习,真正阻碍日本发展的是幕府腐朽的统治。
一、尊攘派的产生
(一)德川幕府与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马修佩里将军率领一艘黑船驶进了东京湾,强迫当时的德川幕府坐上谈判桌,日本对外贸易的门户从此打开,这就是历史上的“黑船事件”。
在此之前,江户幕府已经实行了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全面禁止外船来日。只允许中国、荷兰的船只在长崎通航。直到1853年在美国的威胁下,被迫打开国门。
美国叩关的消息,震惊幕府朝野,适逢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去世,幕政大全暂由水户藩主德川齐昭掌管,同时幕府老中首座阿部正弘深知此事非同以往,便把黑川来航的经由以及美国国书的译本报告上交给天皇以及各藩大名,自此持续200多年的将军专断国政情况被打破,面对如此空前危机,各藩大名、幕僚、武士等阶层各持己见,围绕是该攘夷还是该开国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主要出现了两种思想的争论,即支持与列强签订条约开国通商的开国论;以及尊崇日本国体,攘击外夷的攘夷论
如今回首看开国论这一派较有远见,但因幕府本坚持锁国,只是屈于外国压迫才主张开国,所以不少反幕派力主攘夷,而开国论者中却有一部分人具有保守佐幕的倾向。[1]
(二)改革派与“安政大狱”
在佩里叩关前后,幕府为应对外族入侵,由福山藩主阿部正弘作为联络人,联合萨摩藩主岛津齐彬、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福井藩主松平庆永等大名,组成一个以强藩改革派藩主和武士为主的幕政核心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应付外国入侵,维护封建统治。
同时西南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藩,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军事上:在经济方面摆脱幕府的统治,以求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军事上实行军制改革,实现藩内军队近代化。西南诸藩的改革是在天保改革后看清幕府腐朽无能,力求富藩强兵,独立自保的产物。
1858年井伊直弼不顾皇室与各藩主的意志,断然批准将日本置于半殖民地地位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自此改革派与保守派矛盾不可调和。7月,井伊直弼要挟弥留之际的德川家定惩戒了改革派,并确立德川家茂的继承权,同时向皇室诬告改革派私通外敌,于是于安政5~6年,实行了对改革派的一系列镇压,杀害吉田松阴、流放西乡隆盛、软禁降职德川齐昭等改革派首脑,牵连受害者上百人。这便是日本封建末期恐怖的“安政大狱”。
幕府这一举动,加速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统治的崩溃,同时也打破了改革派“强藩和议、改革幕政”的空想,幕政改革至此终结,具有反幕府倾向的各种势力开始集结到“尊王攘夷”的旗下,改革派变成“尊攘派”,主导力量由藩主、公卿、中上层武士转变为中下级武士及豪农商。“改革派”到“尊攘派”的转变,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第一次转变。
二、尊王攘夷运动
(一)尊攘派与公武合体派的斗争
“安政大狱”使得幕政改革失败后,以幕府为核心,联合萨摩、土佐等藩的藩主以及上层武士开始形成致力于调和朝廷和幕府之间关系的幕藩改良派,即“公武合体派”用以与新生的“尊攘派”进行对抗。
“公武合体派”中的公卿岩仓具视为加速公卿与武士的联合,积极促成孝明天皇妹妹与将军德川家茂的联姻。而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虽然是个强烈的攘夷主义者,但是非常轻视“尊攘派”的行动,认为其是“浪人轻浮之举”[2],坚决致力于公武合体。1862年久光带领千余藩士,在京都制造了镇压“尊攘派”活动的“寺田屋之变”。
“寺田屋之变”后,长州藩尊攘派领导人久坂玄瑞驱逐藩内公武合体派,自此,长州藩成为“尊攘派”活动的中心,其首脑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实行了一系列尊王攘夷活动:1862年烧毁江户的英国公使馆,各地在长州藩的领导下,陆续发生杀伤外国人的事件,将幕府置于窘迫的境地;同时对国内公武合体派实行暴力打击手段,刺伤首席老中安藤信正;刺杀参与谋划“安政大狱”的人物;威胁岩仓具视离职,推选下层公卿三条实美,尊攘派左右了京都的政权,政治中心由江户转移到京都。
在“尊攘派”的怂恿下,天皇下令幕府攘夷,幕府不得不接受,于1863年进行封港攘夷,炮轰通过下关的美法荷船舰,6月1日外外国船只反击,炮轰鹿儿岛,并胁迫幕府惩戒长州藩。长州藩料知列强定会报复,建立了以高杉晋作为队长的民兵“奇兵队”,这支民兵队成为尊攘派的中坚武装力量。
(二)下关战争
虽然炮轰外船使得萨长两藩“尊攘派”声名大振,但是孝明天皇依旧倾向于“公武合体派”,他担心权力下移会动摇其统治地位。1863年8月18日,孝明天皇联合上层公卿,密通萨摩、会津两藩上层武士向京都的“尊攘派”发动攻击,后者措手不及,久坂玄瑞、木户孝允、土方允元、三条实美等人退往长州,自此“尊攘派”在京都失去势力,“公武合体派”再度掌权。这便是“8月8日政变”。 面对各地尊攘活动连连受挫,不甘心的久坂玄瑞与真木和泉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带兵前往京都进攻宫廷,于皇宫西门被会津、萨摩两藩军队击败,真木、久坂两人自杀,这便是尊攘活动的尾声“禁门之变”。此后,中央与各藩皆被“公武合体派”控制,尊王攘夷运动实质上结束。
“禁门之变”后,长州藩与尊攘派被视为叛逆,1864年7月,第一次征伐长州开始,幕府纠集35藩兵力,联合外国势力,对长州藩进行讨伐。长州藩同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交战失利,在从英国留学回国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的影响下, 同四国联合舰队议和。从此, 尊王攘夷志士放弃了同西方单纯武力对抗的形式, 采取了开国进取的积极策略, 又由于德川幕府欲图乘机一举消灭尊王攘夷势力, 双方的矛盾激化, 尊王攘夷运动急剧转变为尊王倒幕, 即倒幕维新运动。[3]
三、倒幕派的出现以及全国倒幕运动的开始
(一)长州藩政策的转变
在下关战争中, 爱国志士经过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较量, 认识到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距甚远, 如不能增强国力, 便会永远处于被压迫的境地。为此必須推翻对外屈膝投降的德川幕府。[4]未达到这个目的,以长州藩为首的西南诸藩,纷纷改变以往政策。
下关战争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了久坂玄瑞的预言:“诸侯不足恃,公家不足恃”[5],尊攘派认识到公家和大名都是靠不住的,不根本推翻幕府封建专制统治,是不会有质变,挽救不了日本的。
这之后的长州藩振兴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支持豪农富商发展独立经济用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同时放弃了盲目排外的政策,开始向西方学习,用以富藩强兵。放弃了排外政策的尊攘派,自然抛弃了攘夷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倒幕思想,幕末第二次政治斗争形势转变完成,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
庆应元年(1865年)倒幕派夺取了长州藩的藩政大权,以英为师,实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史称“庆应改革”,此次改革已不同于以往的藩政改革,它从本质上否定幕府封建统治,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二)萨长同盟与第二次征伐长州的失败
早在1863年,英国炮轰鹿儿岛时,萨摩藩就深深领略到西方武力的强大,藩内思潮由攘夷转向开国,军事上向英国学习,购置军备,操练新军;经济上试图脱离幕府实行独立经济。
1864年的幕府参预会议上,萨摩藩与“公武合体派”决裂,藩内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夺取了藩政大权,实行“割据富国”的藩策,开始走向倒幕。萨摩藩由此发展为继长州藩后又一倒幕的基地。
萨长两藩曾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幕末国内形势瞬息万变,萨长两藩此时处于相同的处境,对外国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实行了极为相似的内外政策,即“倒幕开国”。两藩走向联合已成必然之势。
1865至1866年,幕府不顾财政危机,组织第二次征伐长州,这次与第一次不同,幕府失去了外国与萨摩等藩的力量,同时此时倒幕思想席卷全国,幕府腹背受敌,1866年7月将军家茂于大阪病逝,木代将军德川庆喜即位,第二次征长宣告失败。不久后孝明天皇病逝,全国掀起推翻幕府的戊辰战争,统治日本200多年的江户幕府土崩瓦解,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结 论
倒幕派是尊攘派的继承与发展,它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接受了尊攘派的理论,同时又根据国情与现状有自己的发展。
首先,尊攘派与倒幕派都活用了“大义论”,借助着天皇的名义去进行一系列活动,这一方针在日本是行得通的,在众多日本人心中以“万世一系”的天皇为骄傲自豪的资本。幕府的统治固然坚固,但是当站到天皇的对立面时,民众的舆论会使得幕府统治者进退维谷,这也是为何源赖朝在建立镰仓幕府时没有废除天皇,天皇的威仪成为历代幕府将军都不敢逾越的界限的原因之一。
其次,尊攘派与倒幕派最大的不同便是核心思想的不同,尊攘派的核心是“攘夷”,而“倒幕派”的核心是倒幕。在尊王攘夷运动兴盛的时候,尊攘派将外国人视作最大的敌人,尽全力去反对他们,却造成了目光短浅的盲目排外,无视外国先进的东西,只是凭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一腔热血鲁莽行事,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经过挫折与曲折的倒幕派,认识到真正阻碍日本发展的是腐朽的幕府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与幕府根本利益背道向驰,必然会阻挠新型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曾经被全力攘击的“夷”,却有能够促进日本发展的器物与制度。可见,尊攘派到倒幕派的转变是日本近代化资本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注 释】
[1] 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17)
[2] 田中彰.《幕府的崩溃》.岩波讲座日本历史(318)
[3] 蒋立峰. 尊王攘夷运动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历史.1984
[4] 李秀石.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J].世界历史.1983
[5] 远山茂树.《明治维新》[C](112)
【参考文献】
[1] 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 李秀石.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J].世界历史.1983
[3] 田野.论高杉晋作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外国问题研究.1998
[4] 蒋立峰.尊王攘夷运动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历史.1984
[5] 于盟盟.幕末维新期长州藩军事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2017
[6] 王玉菡.幕末日本近代化的先声——萨摩集成馆事业[J].东北师范大学.2016
[7] 李莉.关于吉田松阴尊王攘夷思想的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2011
[8] 朱坤容.幕末勤王思想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以水户学为中心[J].世界历史.2016
[9] 杨栋梁.论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社会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
[10] 李琳.幕末佐久间象山对日本未来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1] 谢跃.尊王攘夷与德川幕府[J].外国问题研究.1996
作者简介:李家辉(1996-),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世界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代史。
【关键词】 尊攘派 尊王攘夷运动 倒幕派 萨长同盟
引 言
“尊攘派”的尊攘思想来源于德川前期朱子学中的尊王思想以及德川后期水户学中的大和魂,反对幕府的开国,抵制外族入侵。其组成主体主要为中下级武士,他们大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迫害而借助天皇的“大义”来反对幕府,并不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倒幕派”的出现则是日本资本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的標志,他们理性认识到了非但不可以盲目排外,而且需要向西方学习,真正阻碍日本发展的是幕府腐朽的统治。
一、尊攘派的产生
(一)德川幕府与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马修佩里将军率领一艘黑船驶进了东京湾,强迫当时的德川幕府坐上谈判桌,日本对外贸易的门户从此打开,这就是历史上的“黑船事件”。
在此之前,江户幕府已经实行了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全面禁止外船来日。只允许中国、荷兰的船只在长崎通航。直到1853年在美国的威胁下,被迫打开国门。
美国叩关的消息,震惊幕府朝野,适逢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去世,幕政大全暂由水户藩主德川齐昭掌管,同时幕府老中首座阿部正弘深知此事非同以往,便把黑川来航的经由以及美国国书的译本报告上交给天皇以及各藩大名,自此持续200多年的将军专断国政情况被打破,面对如此空前危机,各藩大名、幕僚、武士等阶层各持己见,围绕是该攘夷还是该开国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时主要出现了两种思想的争论,即支持与列强签订条约开国通商的开国论;以及尊崇日本国体,攘击外夷的攘夷论
如今回首看开国论这一派较有远见,但因幕府本坚持锁国,只是屈于外国压迫才主张开国,所以不少反幕派力主攘夷,而开国论者中却有一部分人具有保守佐幕的倾向。[1]
(二)改革派与“安政大狱”
在佩里叩关前后,幕府为应对外族入侵,由福山藩主阿部正弘作为联络人,联合萨摩藩主岛津齐彬、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福井藩主松平庆永等大名,组成一个以强藩改革派藩主和武士为主的幕政核心进行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应付外国入侵,维护封建统治。
同时西南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藩,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军事上:在经济方面摆脱幕府的统治,以求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军事上实行军制改革,实现藩内军队近代化。西南诸藩的改革是在天保改革后看清幕府腐朽无能,力求富藩强兵,独立自保的产物。
1858年井伊直弼不顾皇室与各藩主的意志,断然批准将日本置于半殖民地地位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自此改革派与保守派矛盾不可调和。7月,井伊直弼要挟弥留之际的德川家定惩戒了改革派,并确立德川家茂的继承权,同时向皇室诬告改革派私通外敌,于是于安政5~6年,实行了对改革派的一系列镇压,杀害吉田松阴、流放西乡隆盛、软禁降职德川齐昭等改革派首脑,牵连受害者上百人。这便是日本封建末期恐怖的“安政大狱”。
幕府这一举动,加速了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统治的崩溃,同时也打破了改革派“强藩和议、改革幕政”的空想,幕政改革至此终结,具有反幕府倾向的各种势力开始集结到“尊王攘夷”的旗下,改革派变成“尊攘派”,主导力量由藩主、公卿、中上层武士转变为中下级武士及豪农商。“改革派”到“尊攘派”的转变,是幕末政治斗争形势的第一次转变。
二、尊王攘夷运动
(一)尊攘派与公武合体派的斗争
“安政大狱”使得幕政改革失败后,以幕府为核心,联合萨摩、土佐等藩的藩主以及上层武士开始形成致力于调和朝廷和幕府之间关系的幕藩改良派,即“公武合体派”用以与新生的“尊攘派”进行对抗。
“公武合体派”中的公卿岩仓具视为加速公卿与武士的联合,积极促成孝明天皇妹妹与将军德川家茂的联姻。而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虽然是个强烈的攘夷主义者,但是非常轻视“尊攘派”的行动,认为其是“浪人轻浮之举”[2],坚决致力于公武合体。1862年久光带领千余藩士,在京都制造了镇压“尊攘派”活动的“寺田屋之变”。
“寺田屋之变”后,长州藩尊攘派领导人久坂玄瑞驱逐藩内公武合体派,自此,长州藩成为“尊攘派”活动的中心,其首脑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实行了一系列尊王攘夷活动:1862年烧毁江户的英国公使馆,各地在长州藩的领导下,陆续发生杀伤外国人的事件,将幕府置于窘迫的境地;同时对国内公武合体派实行暴力打击手段,刺伤首席老中安藤信正;刺杀参与谋划“安政大狱”的人物;威胁岩仓具视离职,推选下层公卿三条实美,尊攘派左右了京都的政权,政治中心由江户转移到京都。
在“尊攘派”的怂恿下,天皇下令幕府攘夷,幕府不得不接受,于1863年进行封港攘夷,炮轰通过下关的美法荷船舰,6月1日外外国船只反击,炮轰鹿儿岛,并胁迫幕府惩戒长州藩。长州藩料知列强定会报复,建立了以高杉晋作为队长的民兵“奇兵队”,这支民兵队成为尊攘派的中坚武装力量。
(二)下关战争
虽然炮轰外船使得萨长两藩“尊攘派”声名大振,但是孝明天皇依旧倾向于“公武合体派”,他担心权力下移会动摇其统治地位。1863年8月18日,孝明天皇联合上层公卿,密通萨摩、会津两藩上层武士向京都的“尊攘派”发动攻击,后者措手不及,久坂玄瑞、木户孝允、土方允元、三条实美等人退往长州,自此“尊攘派”在京都失去势力,“公武合体派”再度掌权。这便是“8月8日政变”。 面对各地尊攘活动连连受挫,不甘心的久坂玄瑞与真木和泉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带兵前往京都进攻宫廷,于皇宫西门被会津、萨摩两藩军队击败,真木、久坂两人自杀,这便是尊攘活动的尾声“禁门之变”。此后,中央与各藩皆被“公武合体派”控制,尊王攘夷运动实质上结束。
“禁门之变”后,长州藩与尊攘派被视为叛逆,1864年7月,第一次征伐长州开始,幕府纠集35藩兵力,联合外国势力,对长州藩进行讨伐。长州藩同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交战失利,在从英国留学回国的伊藤博文、井上馨的影响下, 同四国联合舰队议和。从此, 尊王攘夷志士放弃了同西方单纯武力对抗的形式, 采取了开国进取的积极策略, 又由于德川幕府欲图乘机一举消灭尊王攘夷势力, 双方的矛盾激化, 尊王攘夷运动急剧转变为尊王倒幕, 即倒幕维新运动。[3]
三、倒幕派的出现以及全国倒幕运动的开始
(一)长州藩政策的转变
在下关战争中, 爱国志士经过与外国侵略者的直接较量, 认识到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距甚远, 如不能增强国力, 便会永远处于被压迫的境地。为此必須推翻对外屈膝投降的德川幕府。[4]未达到这个目的,以长州藩为首的西南诸藩,纷纷改变以往政策。
下关战争的一系列事件证明了久坂玄瑞的预言:“诸侯不足恃,公家不足恃”[5],尊攘派认识到公家和大名都是靠不住的,不根本推翻幕府封建专制统治,是不会有质变,挽救不了日本的。
这之后的长州藩振兴工商业,扩大对外贸易,支持豪农富商发展独立经济用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同时放弃了盲目排外的政策,开始向西方学习,用以富藩强兵。放弃了排外政策的尊攘派,自然抛弃了攘夷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倒幕思想,幕末第二次政治斗争形势转变完成,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
庆应元年(1865年)倒幕派夺取了长州藩的藩政大权,以英为师,实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史称“庆应改革”,此次改革已不同于以往的藩政改革,它从本质上否定幕府封建统治,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
(二)萨长同盟与第二次征伐长州的失败
早在1863年,英国炮轰鹿儿岛时,萨摩藩就深深领略到西方武力的强大,藩内思潮由攘夷转向开国,军事上向英国学习,购置军备,操练新军;经济上试图脱离幕府实行独立经济。
1864年的幕府参预会议上,萨摩藩与“公武合体派”决裂,藩内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为首的激进派夺取了藩政大权,实行“割据富国”的藩策,开始走向倒幕。萨摩藩由此发展为继长州藩后又一倒幕的基地。
萨长两藩曾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幕末国内形势瞬息万变,萨长两藩此时处于相同的处境,对外国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实行了极为相似的内外政策,即“倒幕开国”。两藩走向联合已成必然之势。
1865至1866年,幕府不顾财政危机,组织第二次征伐长州,这次与第一次不同,幕府失去了外国与萨摩等藩的力量,同时此时倒幕思想席卷全国,幕府腹背受敌,1866年7月将军家茂于大阪病逝,木代将军德川庆喜即位,第二次征长宣告失败。不久后孝明天皇病逝,全国掀起推翻幕府的戊辰战争,统治日本200多年的江户幕府土崩瓦解,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结 论
倒幕派是尊攘派的继承与发展,它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接受了尊攘派的理论,同时又根据国情与现状有自己的发展。
首先,尊攘派与倒幕派都活用了“大义论”,借助着天皇的名义去进行一系列活动,这一方针在日本是行得通的,在众多日本人心中以“万世一系”的天皇为骄傲自豪的资本。幕府的统治固然坚固,但是当站到天皇的对立面时,民众的舆论会使得幕府统治者进退维谷,这也是为何源赖朝在建立镰仓幕府时没有废除天皇,天皇的威仪成为历代幕府将军都不敢逾越的界限的原因之一。
其次,尊攘派与倒幕派最大的不同便是核心思想的不同,尊攘派的核心是“攘夷”,而“倒幕派”的核心是倒幕。在尊王攘夷运动兴盛的时候,尊攘派将外国人视作最大的敌人,尽全力去反对他们,却造成了目光短浅的盲目排外,无视外国先进的东西,只是凭着狭隘的民族主义与一腔热血鲁莽行事,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经过挫折与曲折的倒幕派,认识到真正阻碍日本发展的是腐朽的幕府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与幕府根本利益背道向驰,必然会阻挠新型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反,曾经被全力攘击的“夷”,却有能够促进日本发展的器物与制度。可见,尊攘派到倒幕派的转变是日本近代化资本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注 释】
[1] 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317)
[2] 田中彰.《幕府的崩溃》.岩波讲座日本历史(318)
[3] 蒋立峰. 尊王攘夷运动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历史.1984
[4] 李秀石.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J].世界历史.1983
[5] 远山茂树.《明治维新》[C](112)
【参考文献】
[1] 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 李秀石.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J].世界历史.1983
[3] 田野.论高杉晋作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外国问题研究.1998
[4] 蒋立峰.尊王攘夷运动在日本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历史.1984
[5] 于盟盟.幕末维新期长州藩军事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2017
[6] 王玉菡.幕末日本近代化的先声——萨摩集成馆事业[J].东北师范大学.2016
[7] 李莉.关于吉田松阴尊王攘夷思想的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2011
[8] 朱坤容.幕末勤王思想对明治维新的影响——以水户学为中心[J].世界历史.2016
[9] 杨栋梁.论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社会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7
[10] 李琳.幕末佐久间象山对日本未来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1] 谢跃.尊王攘夷与德川幕府[J].外国问题研究.1996
作者简介:李家辉(1996-),男,汉族,山东滨州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世界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