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进阶逻辑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简介】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自2009年8月建校以来,始终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聚集非遗文化,建构适合儿童体验的空间,开发课程、拓展活动,着力培育“有根新人”。2019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内外物型空间里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心底留存对非遗文化的美好记忆,在传承、创造中培育学生“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关键品格,为儿童当下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的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不断进阶,需要具备四种思维:一是利他思维,基于学生品格提升进行价值定位;二是场景思维,场景设计要与儿童成长联结,为学习场景赋予内涵;三是成果思维,指向儿童素养与未来發展的可能性;四是迭代思维,不断寻找项目实践的最佳效应点。
  关键词:非遗体验空间;品格提升;进阶逻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29-06
  春江中心小学自2009年8月建校以来,始终以“享受如春教育,培育有根新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聚集非遗文化,建构适合儿童体验的空间,创新开发系列学生活动,着力培育“有根新人”。2019年4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三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向‘有根新人’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进阶逻辑。
  一、利他思维: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项目价值定位
  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品格,这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核心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需要具备一种“利他思维”,一切以学生的品格发展为目标,我们的价值认知、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决定了项目的边界、价值意义和可能性。
  1.基于学生发展,发掘项目生长点
  建设这一项目主要源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一是为了拓宽文化视域。我校学生主要由春江原住居民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共同组成,且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较大。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以“真实体验、拓宽视域、共生共长”为主旨来设计校园空间、重构童年生活,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儿童品格实践教育渠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新样态。二是为了树立文化自信。学校通过开发有生命力的“非遗”特色资源,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少年儿童,进而不断树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调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我们尝试通过资源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等方式,主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实教育内容,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
  2.明晰项目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有根新人”的“根”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美好的家国情怀。学校在培育有根新人时,首先要“寻根”,引导儿童深度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其次要“扎根”,注重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优秀的地方非遗文化,为学生创设场景,并进行课程化、活动性设计以及模块化、人文性构建。三要“培根”,通过“非遗体验空间”资源的系统开发,丰富的在场体验活动、儿童自主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引导儿童的文化理解和道德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具备“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品格,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儿童非遗体验空间”是指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场馆、校园环境、外围空间等。在这个空间里,儿童通过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心底留存对家乡非遗文化的美好记忆,在传承、创新非遗中促进指向培育“有根新人”的“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等关键品格的养成,为儿童当下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指向师生成长,设定项目目标
  一是建设儿童非遗体验的物型空间。学校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特质,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着力资源的创意开发,从主题学习场馆、校园生活空间和校外特色资源三大领域入手,建构“全息式”的儿童非遗文化体验的物型空间。二是探索儿童品格提升的活动范式。以“儿童视角,全面成长”为理念设计儿童学习与活动样态,通过“五指”非遗体验行动及“非遗传人进校园”“非遗文化研学游”等活动路径,探索促进儿童品格提升的活动范式,引领儿童在体验中获得品格的提升。三是培育师生道德认知、核心素养。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激发教师创新道德与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研究力和实践力,形成学校品格教育专业教师团队,进而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四是促进学校德育整体变革和内涵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有根新人”为目标,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载体,在德育体系架构、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并推动地区辐射与联盟校的内涵发展。
  二、场景思维:与儿童成长联结,赋予学习场景内涵
  场景主要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了各种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体系。我们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周边优质资源,以体验成长为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打造成一座立体式的非遗体验中心。学校不断用场景思维来自我追问:我们设计的体验空间是否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场景?怎样才能让师生的学习真正产生?怎样通过场景与儿童成长有机联结,给儿童留下美好记忆,实现自我塑造?   1.构建主题学习场馆,让学习随时发生
  学校的场馆是为一定教育目的而设计的物型空间,是通过实物造型、模型布置,配合图片、文字说明和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可视化的、交往式的学习载体(实施方式见表1)。春江小学拥有江苏省唯一的一座坐落在校园内的“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馆”,展馆总面积300多平方米,设有“儿时玩趣”“春江私塾”“民间艺术”等八个主题展厅,为学生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地球村”集科技、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多方面于一体,让每一位春小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世界的奇妙、科学的奥秘、人类的文明与宇宙的浩淼……“创客中心”的全息舞台设计,将使“沉浸式课堂”理念成为现实。
  为了让农村的学生真正感受农耕文化,我们建设了极具江南农村特色的“春晓犁园”。在每个班级一块的“自留地”里,学生亲自下地、精心播种、细心养护,快乐收获……而亲自种植的劳动成果,还可以带到学校“快乐厨房”中进行再创作。捏搓揉团、烹炒炸煎,中华美食文化在方寸天地中得到了最佳的传承。
  2.打造校园生活空间,让体验处处衍生
  学校整体规划校园环境,以传统优秀文化和非遗元素为建设基调,使校园空间与主题场馆相得益彰,努力建构培根、养德的非遗环境文化(见表2)。春曦园、春晖园、春华园和春笋园四大园区各具非遗特色,“问渠”“夕拾”“春竞”等校园景观错落有致,四层文化长廊“崇文馆”“尚德轩”“辩理台”“乐美亭”处处弥漫书香气息,处处可以展示学生非遗文化的学习成果。在校园的主题园内,我们还建设了多个传统游戏运动区,让学生们自由沿网攀爬、荡秋千、玩索道、爬竹竿……努力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学生体验非遗的乐园。在这样互动体验式的校园生活空间里,学生们沉浸其中,“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等儿童关键品格也自然生成。
  我们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资源,包括春江民俗文化公园、都市e农庄、楠木厅、新龙生态林、魏村老街、江心洲等八大校外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和丰富“非遗文化”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儿童体验空间网络。学生可以去楠木厅参观体验,感受春江大宅门的特点;可以去森林公园徒步、野营,开展四季主题学习课程;可以去江心洲领略长江风情,或是在魏村老街感受春江古街的非遗风格,了解家乡历史,进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学校有近两千名学生,每一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养成教育资源。我们借助“家长学校”的建设,不断开发与利用这些优质资源,通过“主题研究、参观寻访、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亲子合作”等方式开展基地活动,使其成为儿童品格发展的重要场域。
  三、成果思维:指向儿童素养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学校时刻需要具备成果思维,用任务驱动、不断追问:我们想要通过项目建设解决什么问题、培养怎样的人?用何种方式来解决?怎样确保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成果思维倒逼着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活动样态,扎实评价机制,从而实现人的发展。
  1.慧心慧意:开发“非遗文化”主题课程,探索丰富课型
  学校充分利用场馆资源,结合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開发了春江地域、春江童玩、春江美食等七大版块为主的春江非遗文化课程群,并形成了课程实施纲要,为课程的规范实施、整合实施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径。同时,我们还整体开发了非遗类的社团活动,并以“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主题学习课程,其中“玩转童年”“粉墨登场”“春江美食”“徒步春江”等主题,都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带领学生们在场馆中开展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如“探秘二十四节气”“独轮车的秘密”“方言对对碰”……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测量、推理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和创造性活动,亲历一个个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方法,获得科学解释和结论,学会与人合作、深度探究,在这种个性化和充满乐趣的难忘经历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范式,如认知互学课型、游学感悟课型、品赏体验课型、技能展演课型、视频赏析课型等。这样的研究提高了本课程实施的效能,也为其他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2.匠心匠韵:精心打造“五指”非遗体验活动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提出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五指活动”,包含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在春江,我们也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制了有趣的“五指”非遗体验活动(见表3),为学生搭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匠心”、重建中华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例如每年儿童节前夕的“非遗文化周”,各个级部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序列化的“五指”非遗体验活动。一年级“家乡研学游——走进楠木厅、民俗公园”,二年级“玩传统游戏,承春江非遗”,三年级“传承非遗技艺,玩转指尖艺术”,四年级“传承非遗、寻味春江”,五六年级“探非遗之趣,寻农耕之乐”,学生们在传承与坚守中实现对祖辈生活记忆的留存、品格的坚守,孕育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探索的乡土情怀。
  3.研学研习:“印记”非遗文化的行走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有利的研学资源,为学生全力打造行走式研学课堂。这样的传承研学之旅,让学生找到作为中国人、常州人、春江人存在的归属感、价值感,从而更好地唤醒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非遗传人”进校园。春江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非遗指导教师是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于非遗类优秀的传统文化缺少深入、丰富的理解。但是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只有让年轻教师了解、接受和喜欢非遗文化,进而更好地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优良品格,非遗才能经受时间考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鉴于此,我们积极争取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启动“非遗传人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非遗传人工作坊”“非遗大咖大讲坛”“优秀传人训练营”等活动,带动一批教师的成长,形成“雁阵效应”,让“非遗”行走起来,流动起来,盛行起来。   (2)非遗文化研学游。学校打造序列行走课程,在体验式、互动式的非遗研学游中让学生亲历真实的非遗生态环境、丰富的实物资源和专业的活动场地,从而让学生对非遗有更深刻、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每次非遗研学活动一般会经历“主题分类—场景铺设—学生投票—设计路线—体验行动—创意表达—行动评价”等一系列有结构、有目标、有策略、有推进、有反馈的过程。
  非遗文化研学游包含“匠心之旅”,我们充分挖掘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定期的参观、学习、实践、体验,进一步感受地方非遗文化的浓郁气息。如春江镇民俗公园、新龙生态林、常州的非遗博物馆等都是学生开展“探秘非遗”活动的好去处。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选择有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挑战“非遗小导游”,成为常州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通过学校主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非遗文化”校内校外主题场馆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学生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等及时上传,还把各种非遗资源的链接上传到网上,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自主、或与父母一起经历有趣的“非遗文化”之旅,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和收获。
  为支持和完善儿童非遗体验空间的建构,学校设置了以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为主线的评价方式,指向学生关键品格的养成。如低年段的“儿童非遗体验卡”、中年段的“非遗文化传承册”、高年段的“非遗文化创新证”,直指儿童的非遗体验,注重儿童的品格养成,形成了儿童品格养成的有效促进机制。
  四、迭代思维:寻找项目实践的最佳效应点
  在項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遇瓶颈,如:非遗离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孩子们到底喜欢怎样的“非遗体验”?学校空间如何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特别是2020年的一场疫情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项目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就是“突破瓶颈”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需要拥有迭代思维,在坚守与创造中回应师生的发展需求,应对项目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实践,勇于探索,走出一条迭代探索的新路。
  突破一:云端非遗,后疫情时代的“非遗”新貌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教师们别出心裁,带着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常州博物馆云参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新技能,了解常州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规划路线,设计出行攻略,做云端“博物馆小导游”;通过“我的常州”App中的“线上博物馆”实现了云参观,并选择馆中自己最中意的“珍品”,当了一回小小的宣讲员。通过为不会说话的文物“发声”,学生在心里便种下了一颗“守护历史文化,传承非遗文明”的种子。在疫情期间每一个节日、每一个节气,我们不断在云端发起活动倡议,让学生宅家的非遗体验也照样精彩。这样的亲子体验、家校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宅家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突破二:拜访森林,新时代“非遗”的沉浸式体验
  学校周边拥有一片森林——新龙生态林,“拜访森林”课程应运而生。我们带着孩子走入自然,完成一系列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比如“定向越野”大挑战、搭帐篷、做美食等。我们还架构了六年“拜访森林”序列活动,如“豆豆变形记”“巧手事蚕桑”“守护十岁生日树”“生存大作战”等,让孩子们沉浸于一项项快乐而有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转换角色、交互体验、发掘潜能,提升综合素养。
  突破三:新劳动教育,打开“非遗体验”的新场景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如何突破项目瓶颈,让非遗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劳动教育”成为了我们项目建设的新课题。我们从空间建构、课程重构、活动创新、评价升级等方面寻找劳动教育的最佳效应点,充分挖掘“非遗”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带领孩子们“采桑养蚕”“摘枇杷”“采杨梅”“劳动成果线上带货”……体验得不亦乐乎,让“向善、尚美、知勤、善创”的品格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中得以养成。
  我校的学生品格提升项目工程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利他思维、场景思维、成果思维、迭代思维,探索项目实施的进阶之道,努力实现关键品格与特色空间的全面融合,坚守儿童立场与学生主体活动,尝试校内实践与校外体验的立体互动,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创新,为培育“有根新人”,实现学生品格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李韦
其他文献
使用多种无线移动网络连接方法给客户提供网络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相应的能量耗费率增长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异构网络中,降低移动客户端的能耗以及信号干扰将成为研究人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临床应用中具有导致肺纤维化损伤的副作用。本文尝试建立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选取C57BL/6小鼠,
无论在哪一行业当中,机器设备的作用都是非常突出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机械设备是很多生产行业的动力源泉,是保证这一行业生产过程顺利平稳的重要保障。但是机器设备投入到正
<正> 农业是马来西亚的主要产业,对社会、政治、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马来西亚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很快,石油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但农业仍然是大部分马来
针对非常规储层压裂过程因胍胶压裂液由于耐温性和抗剪切性能差而流变性不易控制问题,依胍胶压裂液特性制备了一类高效纳米ZrO 2交联剂PDH,并配制成PDH-丙烯酰胺接枝胍胶压裂
将采用热型连铸法(OCC)技术制备的多晶铜线材,进行同一方向的拉拔变形。对变形后的试样用反射法测定其形变织构,并从实验布置、扫测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测定试样形变织构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经常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思维、理念、工作方法等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统一员工思想,转变员工
利用aspen hysys流程模拟软件对单混合冷剂(SMR)液化工艺和带丙烷预冷的混合冷剂(C_(3)/MRC)液化工艺进行比较研究。从压缩机参数、换热器换热负荷和结构参数、装置灵活性等
数码时代的诞生让时装画也具有了新时代的特色,以数码时装插画的特色为切入点,从数码时装插画的媒介表现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研究其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使数码时装插画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