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更新对于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在意念上想要与之疏离的概念。这种疏离,源于记忆中第一次感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小事件:读完小学初中后搬了家,有一次顺道路过小学附近,想去看看,结果发现自己熟悉的一切都没有了。那震惊,以及莫名其妙伴随着“再也回不去了”感想的悲凉,让幼小的我郁郁寡欢了好一阵子。
紧接着的是小学背靠的浙美也变了名儿、松散自由的校园被推平、重起了一堆硬邦邦的楼;天天窜门儿、等公交车、眼馋韭菜饼的大井巷与河坊街被改成了古色古香的仿古一条街;亲戚家的院子小楼逐次被拆迁,统统住进了条状的住宅小区,等等,都是让我感受到生活痕迹被抹煞,不那么愉快的事件。而这些统统都是杭城在8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名义下开展和推进的一系列工程。而且想来讽刺的是,我的父亲好像还直接参与过某一步骤:为修身养性习得的书法、还在拆迁现场发挥了作用,据说拿着红油漆桶,挥笔写得“拆”字还挺美观。
直到后期转入了城市规划这个专业,才逐渐学习和认识到这种身边比比皆是的大范围拆建,其实是我国现有土地制度、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开发利益等客观条件下,必然的产物。也就是好比自己是无法选择父母这点,生长在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我,也无法选择只能接受这个“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回”也顶多是类似“梦回唐朝”这种只与遥远的历史想象有关而不是与个人经历有关的残酷事实。
当然,我也绝不抱着“凡是老的旧的都是好的”不肯挪动一步,如果个人的经历作为不可逆历史的一部份,那么必须愉快地与之挥手告别,理想的状态是还用影像珍藏之。但是,有一个态度是明确的,倘若是要牺牲我个人回忆的城市更新,那么,这种更新应该是让城市社会整体向更好的方向变化,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牵涉其中的各方利益。这其实牵涉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命题,即 “城市的正义”。讲得平白一点儿就是说,城市更新中抹去的城市空间,不只是物质空间,更是包含了社会关系、资源配置、秩序、差异性等等涉及社会公平公正内涵的所在。也就是说,更新重建中除了提供口号般蛊惑人心的“更美观、更舒适”的物质空间之外,如何处理新建城区中的多元化包容性的缺失、新建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差异过大等等关乎社会治理的问题,才是我理解中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变化”的关键吧。
紧接着的是小学背靠的浙美也变了名儿、松散自由的校园被推平、重起了一堆硬邦邦的楼;天天窜门儿、等公交车、眼馋韭菜饼的大井巷与河坊街被改成了古色古香的仿古一条街;亲戚家的院子小楼逐次被拆迁,统统住进了条状的住宅小区,等等,都是让我感受到生活痕迹被抹煞,不那么愉快的事件。而这些统统都是杭城在80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名义下开展和推进的一系列工程。而且想来讽刺的是,我的父亲好像还直接参与过某一步骤:为修身养性习得的书法、还在拆迁现场发挥了作用,据说拿着红油漆桶,挥笔写得“拆”字还挺美观。
直到后期转入了城市规划这个专业,才逐渐学习和认识到这种身边比比皆是的大范围拆建,其实是我国现有土地制度、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开发利益等客观条件下,必然的产物。也就是好比自己是无法选择父母这点,生长在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我,也无法选择只能接受这个“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回”也顶多是类似“梦回唐朝”这种只与遥远的历史想象有关而不是与个人经历有关的残酷事实。
当然,我也绝不抱着“凡是老的旧的都是好的”不肯挪动一步,如果个人的经历作为不可逆历史的一部份,那么必须愉快地与之挥手告别,理想的状态是还用影像珍藏之。但是,有一个态度是明确的,倘若是要牺牲我个人回忆的城市更新,那么,这种更新应该是让城市社会整体向更好的方向变化,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牵涉其中的各方利益。这其实牵涉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命题,即 “城市的正义”。讲得平白一点儿就是说,城市更新中抹去的城市空间,不只是物质空间,更是包含了社会关系、资源配置、秩序、差异性等等涉及社会公平公正内涵的所在。也就是说,更新重建中除了提供口号般蛊惑人心的“更美观、更舒适”的物质空间之外,如何处理新建城区中的多元化包容性的缺失、新建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差异过大等等关乎社会治理的问题,才是我理解中得以“向更好的方向变化”的关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