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也要防止政治“黑天鵝事件”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數以百萬香港市民在一周之內,創下了回歸以來最壯觀的遊行盛舉,引發香港、中央政府以及國際社會震撼。從6月9日的百萬市民遊行,到12日香港警方抛出150枚催泪彈驅赶遊行市民(政府定性為暴動),再到16日超過200萬人遊行,這一連串反對政府修訂《逃犯條例》社會運動,令全世界都在關注香港,而在各社交網絡,到處可見各種語言的留言,有支援,有打氣,當然,也有批評的,雖未至人心惶惶,但至少從中也能感受到香港人的那種不知道明天會怎樣的無力感!在短短一周以內,香港市民能够自發組織二次百萬以上市民出街遊行,實在是史無前例,後繼有否人就言之過早,作為香港政府,的確而且應當反省思過,而非抱持高枕無憂、背後有祖國的心態,甚至一厢情願地以自恃是父母親的家長式思維來治理特區。
   追踪近期香港媒體報導,發現就香港《逃犯條例》的修訂本身,香港社會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調,亦即是其實香港政府今次急切推動並未有社會共識的法案,而且完全忽視或無視七百萬市民是否接受到這一新事物。從這一層面來看,特首林鄭是在明知有社會阻力之下,仍以地區首長的姿態一意孤行,向民意宣戰。如此,不失敗,不撞得頭破血流,就是有違天意了,不是嗎?至今經香港《逃犯條例》的修訂引發的市民抗爭遊行已進入持久戰,是眼前事實。顯然,經過6·12市民遊行(社會暴動)一役,政府警隊形象大挫,接下來,還要看究竟網絡所宣稱的“遍地開花”抗爭能持續多久,有建制聲音認為,只要特區政府拿出2014年對付佔中事件的克制處理方式,三、五個月後,只要警方處理得當,始終會有和平結束的一天,屆時也是香港特區管治威信逐漸挽回之日。否則,可能出現一個沒有人願意見到的局面,比如,中央意識到現任行政長官及其團隊對香港管治不力,或者認為他們掌控不到民意,甚至乎不惜違抗民意而行,為防止有可能引致香港管治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中央不得以介入換掉現任特首。再講,林鄭也可能提出個人原因,比如仿傚當年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因病患而離職,林鄭是否有隱患,當然未必是唯一的理由,關鍵還是林鄭個人的心願,比如為港人牺牲的決心有多大,也決定她是否願意走完餘下的三年管治期。不過從香港媒體的評論來看,好打得的林鄭,走下去的機率更高,除非掀起更大的不可受控的政治運動/危機,這是包括中央,甚至國際上關心香港前途的人,誰也不願見到的,因為,若再出現更大的政府管治危機,意味著國家可能不單止是對林鄭不信任,可能對港人誰也不信任,而在這一可能性之下,北京可空降來自北京的系統如中聯辦直接管治香港,又或者因而激起更大的民意反抗,引發大規模社會動亂,繼而國家解放軍大軍壓境,香港社會“一國兩制”不復存在,外國勢力恃機施以壓力,香港的國際地位不保,屆時,不只是港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
   所謂親者痛,仇者快,莫不過是對香港現在的社會困局最能充份表達的意境了! 在一海之隔的另一個行政特區澳門,能否絲毫不受影響地繼續高舉“一國兩制”基地的旗旘呢?這要看我們的下一任特首如何在前任特首何厚鏵、現任特首崔世安二十年來悉心治理之下所構建的和而不同、一國兩制成功實施的基礎上,如何走得更穩當有極大的關連,按照目前的第五屆行政長官選情來看,賀一誠是鐵定的當選人,他目前所打出的“協同奮進、變革創新”理念、“參選是想為澳門多做點事”的心聲,正正是澳門市民以及中央政府所樂見的,我們也深信,澳門人只要選對了對的人選,就是對澳門特區前途的最大的保證和保障!
   6·18,是澳門特首參選人賀一誠意氣風發宣佈參選的日子,而在同一天,在香港特區,特首林鄭在立法會神情凝重地向全港700萬市民致歉的一幕,打破了香港社會自開埠以來從未有首長向市民道歉的事實,而這一歷史性時刻,相信令任何一位港人心情沉重,或有如同魚骨哽喉之感。而在6·18記者會上,賀一誠先生回答記者問題時表示,當選後亦會去考慮有關銜接港澳逃犯移交條例事宜。一語震懾不少人,很多人以為即興之作,因為賀先生雖有豐富的從政經驗,但始終不是神,只是凡人一個,他回答時可能真的沒有考慮到,若果澳門和香港簽了移交逃犯條例,香港人會否懼怕因為港澳之間落實了該政策,最終成為了中港之間的移交逃犯載體,在如今香港社會民意劍撥駑張的時刻,豈能不讓人有吹風點火之感,思考到這一層面,試問,不知作為澳門特區未來的特首人選,還會否可以做到如此氣定神閒呢?
   結合當下香港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反逃犯條例引發爭議以至遊行事件,至今未有跡象終止,令人不得不聯想及近年國際上政治“黑天鵝事件”的頻繁發生,希望香港特區、香港社會要有警惕感,更要有防備之心。我認為,事件對和平盛世的澳門,亦有前車之鑑的警世作用,更要防止政治黑天鵝事件有一日在澳門發生……
  (澳門/廣島)
其他文献
考慮到疫情的最新發展,體育局已於2020年3月2日(星期一)起逐步有限度開放轄下的體育設施(請見附表一),以讓市民繼續進行體育鍛鍊,而部份可進行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體育設施亦將於3月11日(星期三)起重新投入開放,具體的設施開放詳情可瀏覽附表二。   為了防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風險,體育局將持續按照相關指引實施特別的安排措施,包括限制進入體育設施的人數,以避免人群過度密集;加強各體育設施的清潔消毒工作
期刊
新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感染人數已突破85萬例,超過175個國家報告確診病例。儘管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卓有成效,但全球包括歐美等發達國家仍在迅速增加,起初世界各國對新冠病毒的傳染率沒有足夠警惕,錯失對抗疫情的黃金時間,隨著疫情在眾多國家發酵,確診數字“如火箭般飆升”,這讓各國政府焦頭爛額。為了遏制疫情蔓延,至少20個國家宣佈關閉國境,多個國家全國“封城”,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得不屈從于現實停產;在全
期刊
為備戰緊接而來的賽事,國家乒乓球代表團一行47人,於3月13日下午由卡塔爾到達香港國際機場,並即時經港珠澳大橋抵澳,在澳門進行集訓。   國家乒乓球代表團一行,於本年2月初赴卡塔爾參加國際乒聯世界巡迴賽及備戰訓練,並於3月13日直接由卡塔爾飛抵香港國際機場後進入澳門,在體育局轄下的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進行封閉式訓練。   今次代表團來澳集訓,將以封閉式管理,入境後十四天只會從住宿處往返訓練場館,以
期刊
“這些城市在拿命歡迎你”“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給不到”,從近期的情況看,多地打響的“搶人大戰”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人才戰”正演變成“焦土戰”。   從去年畢業季至今,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已趨白熱化,凸顯出新常態下城市經濟發展格局和思維的深刻轉變。然而,轟轟烈烈的人才爭奪戰餘波未了,不少地方已經出現新問題:惡性競爭、引進人才衝擊城市公共資源、新老市民情緒對立等新苗頭頻現。   此外,隨著“戰火”的
期刊
廣西南寧推“代客祭掃”服務  3月26日,廣西南寧市青龍崗長安墓園內,生命禮儀師依次進行祭文宣讀、默哀、鞠躬、獻花等代客祭掃服務,並通過手機向客戶展示。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發佈通知,為做好疫情防控,清明節期間,廣西暫停殯儀館、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祭掃服務。一些墓園積極回應,推出“代客祭掃”、線上“雲祭掃”等服務,鼓勵市民多元化表達哀思。  福州包車接回首批湖北籍務工人員返崗  3
期刊
澳門特區走過了20年,在中央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歷屆特區政府帶領全體澳門市民,勠力同心,砥礪奮進,譜寫出華麗動人的發展篇章。回歸祖國20年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在澳門得到了全面落實,社會各項事業經濟、民生等方面保持著繁榮穩定。   今天的澳門已經從回歸初期咿呀學語的伢子,成長為風姿卓越的青年。在成長的道路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適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規劃發展。人如是,社會亦如是。雖然發
期刊
南灣原是澳門半島的一處海灣,往昔是商船的停泊之處。沿岸為澳門政治和商業的中心。1930年代,東面水面經過填海工程後,形成現在的葡京酒店。其餘水面於1990年代改為人工湖,取名南灣湖。現有雷射噴泉、湖濱休憩區、水上活動中心等設施。海岸線現在是馬路,昔日的海堤只餘下政府總部以南的一段。   南灣·雅文湖畔顧名思義“身處”南灣湖景大馬路,有著“文創休閒地標”之稱,是一個集餐飲、娛樂、文創的綜合休閒廣場,
期刊
飲酒的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喜慶節日、工作應酬、朋友聚會都離不開酒。然而過度縱酒輕則埋下健康隱患,重則波及他人財產安全。例如今年2月25日,一名休班消防員涉嫌進入皇朝區一店舖內盜竊,事主其後報警;另有一名休班消防員於3月1日凌晨懷疑因醉酒關係,涉嫌在青洲區某便利店內盜竊2個杯麵,店員發現後隨即追截,期間被一名途經的休班警員制服。短短一周內接連爆出消防員醉酒盜竊事件,不禁引起社會嘩然。即使消防局回應對
期刊
調整週期,紓困齊行   評估疫情對澳門經濟的影響,首先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前提,就是趨勢的問題。在疫情未發生之前,其實澳門本身的經濟就面臨著下行的壓力。根據統計局數據,2019年第四季度,在沒有疫情影響下,本地生產總值(GDP)就同比實質下跌8.1%,較第三季度跌幅擴大。而去年全年的GDP就跌了4.7%,已呈現技術性衰退。主要原因可分為三方面:首先是香港持續出現暴力事件,嚴重打擊港澳兩地的經濟氣氛和與
期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持續發酵,不僅僅是公共健康危機,還阻斷了各種經濟活動,令環球經濟陰雲密佈。近一段時期,國際證券金融市場持續劇烈波動,經濟危機甚囂塵上。疫情除了嚴重挫敗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外,資產價格下跌、總體需求減少、債務壓力增加,以及收益分配不均加劇,都將導致更加猛烈的經濟下跌。   覆巢之下無完卵。疫情下,澳門各行各業,尤其與人的移動息息相關的餐飲、娛樂、旅遊、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營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