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思考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nipishiwo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迫切之需。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关键在于加强国民经济主体责任、实施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国民经济绿色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实现“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设 节约型 国民经济 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009-02
  
  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不断运动的统一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计民生的总和。如何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发展资源节约、技术效益型国民经济,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领域的“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30年来,我国人均主要工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国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日益增多,人民生活状况大为改善。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消耗也随之显著增长。一是能源消耗增多。据统计,1990-2005年十五年间,我国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由270.4万吨标准煤上升到611.8万吨标准煤,年能源消费总量由9870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2331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4%;能源缺口年均约1700万吨标准煤。二是耕地面积减少。我国耕地面积由2001年21.5亿亩下降到了2006年的18.27亿亩,五年间人均耕地面积由1.68亩下降到1.39亩,人地矛盾加剧。三是资金消耗加大。国家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投入增多,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8773.6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26.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2005年达2388.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0%,比200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四是劳动力投入增加。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0年的2140元/人上升2005年的18364元/人,十五年间增长了758.1%。五是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营的粗放,体制的不完善,管理的疏忽等,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诸多方面存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现象。这就决定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以资源依附为模式,必须走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消费成本和协调成本,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全要素贡献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大战略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大关系,转变现行资源掠夺型发展模式。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各种资源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快、拔苗助长、不计成本代价、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减少各种浪费和损失。二要满足市场顾客之需,在开发和提供产品或服务之前应先确定市场需求,并使所开发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一致,使产品或服务适销对路,避免产品滞销导致人、物、财、时、空等资源的错用和浪费。三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在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实行精打细算,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资收益率、劳动生产率及生产全要素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力争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要顾及社会之需,既要满足当代人之需,又要顾及其子孙后代之需,确保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五要有系统的办法,从战略、组织、结构等多角度,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领域,规划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综合利用,力求合理、适度和科学,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建设的全面性、长期性和协调性。
  
  三、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实行社会再生产全程节约
  
  第一,实行社会产品生产过程的节约。社会产品生产过程节约,要求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各要素节约,不仅要减少本产品生产的中间消耗(直接消耗),而且还要减少中间消耗产品的中间消耗(间接消耗),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多的产出。
  第二,实行社会产品交换过程的节约。社会产品交换过程的节约,一方面要求国家开放市场,完善多元市场体系,培育多样营销组织,健全市场机制,打破经营垄断,降低交易成本,搞活产品流通,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求流通部门在货源组织、产品运销、贮存加工上节约资源,尽可能降低流通成本,多增进流通效益。
  第三,实行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节约。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节约,一是在财政收支中体现节约,把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税收纳入财政预算收入,把改善自然环境、保护资源的投入纳入财政支出。二是在信贷中体现节约,通过低息、贴息贷款支持各部门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行为。三是在财产收支上体现节约,对企业或个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所获得或所付出的财产,包括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应给予激励或补偿。四是转移收支中体现节约,接受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捐款、献款和馈赠,承担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义务支出。
  第四,实行国民收入消费过程的节约。国民收入消费过程的节约,就是在满足劳动生产力提高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追加的需要、满足由于人口的增加而引起的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源的需要、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之下,合理确定国民收入这一总额中积累与消费的最低限,节约生产使用、消费使用、积累使用和净出口使用。
  
  四、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关键是强化主体责任
  
  第一,强化企业节约责任。其责任在于加强企业经营微观管理,培养员工的节约和效率意识,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控制经营成本,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规模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合理安排生产要素,发展“绿色”、“清洁”、“安全”、“环保”、“节能”、“节地”、“节水”、“可循环”等生产,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节能工艺等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节能减耗,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
  第二,强化公民节约责任。公民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力求做到:一是节约资源,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二是垃圾减量,使用绿色产品,尽量减少垃圾的排放。三是主动回收,将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安全处置。四是反复利用,延长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年限,尽量做到反复使用和多次使用。
  第三,强化政府节约责任。对内,要简政精员,严格自律,依法治官、治政,严打贪污腐败、以权寻租,确保行政有序、公正、清廉、低本、高效。对外,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运用财政、金融、价格、外经等经济杠杆,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调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流量和流向等。
  
  五、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重点是实施节约发展战略
  
  第一,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水、节地型农业,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以水田为基础的水旱作物轮作和立体间作、套种农业,发展丘陵山地“农—林”或“农—林—牧—渔”等复合生态农业,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物质多次循环利用循环农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通过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措施,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各种资源,使农业有限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大。
  第二,制定和实施节约型工业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强对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日用化工、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机械、化学、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建材、印刷等传统工业改造,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零排放的生态工业,促进消耗型传统工业向生态型现代工业转变。
  第三,制定和实施节约型服务业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废水和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分析监测、环境研究开发、环境培训教育、会计核算审计事务、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营销咨询、产业产品发展规划、产品维护维修、工商企业管理等服务事业。
  
  六、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保障是制定落实节约机制
  
  第一,推行资源计划法。即从本国或本地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出发制订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计划,这就要求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探明本国或本地区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对可再生资源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不可再生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第二,试行绿色GDP。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从现行GDP中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我国经济产出总量中的自然和社会成本,增长代价和增长方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分配和社会保障,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
  第三,实行环境补偿机制。为了维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给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要求环境资源利用者从其所得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对所利用环境和资源进行维护、重建和改善,以恢复与保持环境资源的良好生态。通过“谁利用、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谁补偿”的办法,促使企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对资源加以科学利用。
  第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社会性目标、便于操作的生产经营评价制度、项目审批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资源有序、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杜绝高消耗、高污染、破坏环境、危害公众健康的产业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国民经济运行质量。
  第五,落实资源市场机制。完善资源价格体系,使资源价格充分体现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值,确保资源所有者的资源收益。打破资源垄断和特权经营,提高资源市场的开放度、透明度和自由度,保障公平竞争,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有利于节约型技术开发应用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使各类资源能够按照供求规律和公开价格竞争实现优化配置。
  第六,加强以法治理。制定《物质回收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开发利用意见》等法律制度,使国民经济运行节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
  
  七、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
  
  第一,加大工业部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紧缺战略矿产资源高效分离提取与清洁综合利用及材料开发研究,促进数控、网络等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逐步应用,提高节约技术、干法生产技术在建材业的普及率,扩大生物发酵技术、酶法转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制药行业的推广,在钢铁行业广泛采用高炉长寿技术、焦炉煤气脱硫氰技术,以及应用烧结余热回收、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利用、转炉煤气干式回收等节能技术,通过技术改革创新,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企业节能降耗。
  第二,加大农业部门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发扬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水旱作物轮作和立体间种、套种,“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农业,秸秆氨化再利用等物质多次循环利用生态农业,以及以沼气为纽带的“养殖 -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加强农业气象预警预报、农业信息情报网络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加大服务业技术的革新改造。加强宽带无线通信、可控可管的IP网、复杂系统软件工程等信息技术研究;建立商品市场信息网络和监测体系,推进计算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互联网技术在商业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强铁路扩能改造和信号自动闭塞改造和牵引供电系统建设,开展清洁生产和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促进营运系统现代化;加强水运航道治理和助导航、通信、航运枢纽等工程建设,发展大型多式联运、网络化运输、大型城市配送服务;加强电信业务的互联互通业务,推进服务领域规范化、程序化;开发多媒体技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文化资源的优化利用。
  
  八、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新体系的方式是创新资源利用
  
  第一,规模利用。即以大规模专业化生替代小规模零散性生产。小规模分散性零星生产虽然灵活易变,但由于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资源占用分散,不易发挥资源综合效益。而个体农民、中小企业通过走合作、合伙、联合的道路,整合各种资源,可以实现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资源集约利用,使经营从小变大、从弱变强,规模效益更好。
  第二,集约利用。即以集约经营替代粗放经营。“粗放经营”是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散地投入到较多的生产经营项目上,实行广种薄收,其显著特点是科技、管理水平低,单位成本效益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而“集约经营”是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投入到某一或几个生产项目上,以提高单位成本效益的经营方式。在人多地少、地价地租上涨、资金有限、能源危机等情况下,集约经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三,循环利用。即以多次循环利用替代一次性消耗利用。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经济流动中产生的“废物”,比如,开发太阳辐射能、风力、水力,发展“立体农业”,进行生活或工业垃圾的回收处理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四,有序利用。即以有序规范化管理替代无序混乱管理。管理的无序会带来时间、金钱、劳动力以及其他资源的错用和浪费,导致企业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现代科学管理,从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多层面入手,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实现人、财、物资源组合的最优化。
  第五,技术利用。即以技术密集型增长替代资源消耗增长。资源消耗型增长有它的极限,能源危机、地力衰退、资源枯竭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通过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工艺改良等,延伸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第六,节俭利用。即以勤俭节约消费替代铺张浪费消费,使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使各种消费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第七,信息利用。即以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通过建设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公众能够借助或根据各路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不及时、不准确所导致的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错用和浪费。通过搞好征信工作、市场预测,建立信用制度、自然预警制度,避免或减少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产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损失。
  [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技术项目《广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合同编号:桂科软06138010]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科技日报社联合编著.21世纪经济与环境发展大趋势——绿色新概念.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
  3.钱伯海.国民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责编:吕尚)
其他文献
文章针对医院对卫生材料管理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了二级管理模式的建议。
退缩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幼儿严重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它与幼儿的自身心理素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环境影响有关,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
不良习惯行为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通过自编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贵州省2500名青少年的不良习惯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得分
商业秘密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新增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罪名及定义。这时进一步惩治侵犯商业秘密罪,必将
南岸房屋产权监理所2003年进行了职责职能划分,内设机构调整,搞活收入分配,分流人员减员增效,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初步实现了事业单位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在知识社会中,组织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就是组织成员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知识工作者”在如今现实组织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知识工作者通过具备承担责
科技资源作为信息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共享过程中既有共享主体之间的冲突,又有共享主体的互动。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模型。探讨政府、企业以及科研
本文就箱梁张拉设备的选择与校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对现行标准规范相关条文进行了探讨.
处理隧道塌方的办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隧道塌方处理办法。该办法在渝怀线29、39标段的隧道施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求助者胡某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女教师,与交往近一年的男朋友分手后情绪低落且不确定自己所作出的分手决定是否正确。以解释现象学分析为依据及方法,确定她的问题根结在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