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适时地放下一些牵绊,那便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毕淑敏所说:执着是人之本性,而放下却是人之智慧。
请以“放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8年牡丹江市中考二模试题)
初步审题时,明确“放下”既是一种行为的表现,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进一步探究,挖掘“放下”的内涵。放下并非轻率的舍弃,也非困难面前的逃避。人生在世,欲望如影相随,既牵绊着成长的脚步,又会带来许多烦恼。所以,放下的是困扰灵魂的身外之物,诸如许多功名利禄,或是心灵深处的种种压抑……只有放下人生行囊中多余的奢望与牵绊,让心灵的空间丰盈着生命最初的纯真,才能把握好人生前行的航向。
若写记叙文,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写起,挖掘出成长过程中让自己感到痛苦压抑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实质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原因。如自私狭隘的心胸,难以容下他人超越自己;恐惧挑战的懦弱内心,难以承受风雨的考验。也可以选择古人的事例来写,如陶渊明放下了功名利禄,归隐于桃源,他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司马迁放下了名节,承受宫刑的折磨,忍辱负重,坚守着自己完成《史记》的初心,最终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巨著,令后人敬仰。行文时,要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写纵式,最好一波三折,避免平铺直叙;写横式,选择好几个片段的内容,避免重复。
若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好中心论点,如:放下是一种坦然,放下是一种智慧等,要选择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证,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会使论证更加富有感染力。
记忆中的红叶情深
一考生
秋天,也许注定悲凉,百花凋零更显悲伤。失败的我孤零零地坐在桌旁,再次凝视远方,心中涌起几分悲凉,几分彷徨,种种烦恼接踵而至,令我痛苦不堪。
天空仍旧是灰色,即使有太阳,也不觉得阳光很温暖。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想要放弃吗?我不想再挣扎了。畏惧挑战的我,在无边的题海边缘上徘徊不前。索性取一本书,远离这恼人的题海。
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时,一枚红叶书签滑落在地。弯腰拾起,只见它的边缘已经破损。轻轻拾起,生怕再次碰坏了它脆弱的身躯。仔细凝视,叶脉间的青筋还在,风霜的痕迹依然明显,唯有火红的色彩告诉我,它一定经历了秋天风霜的肃杀,才沉淀出这般色彩,比那翠绿的色彩内涵更加厚重。
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往日的画面一一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刚刚进入初中校园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让我的心中拥满了畏惧的感觉。走路时小心翼翼,生怕碰掉了同桌的书本;上课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知道正确的答案,可是担心同学们的嘲笑,更担心老师的训斥,我从来没有举起自己的手……
那一日,我与老师在校园中的枫树下相遇。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脸,喉咙中发出的问候声低得只有自己能听见。老师顺手接过飘落的一枚红叶递给我,“你看,这红叶的色彩是经历了风霜考验才有的色彩,你愿做一枚红叶吗?”我点头,从老师鼓励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那是信任, 更是一種激励。从此,这枚红叶伴随着我放下了畏惧之感,开始与同学探讨学习,上课开始回答问题……
轻轻将红叶放回书中,再次走进题海之中,练习册上留下了一行行美丽的字迹。那字里行间都写满了自信,更写满了对老师的深情回报。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极力地渲染自己的痛苦,为下文引出回忆红叶作铺垫。从与老师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叶经霜更美丽的内涵,点明文章主题。结尾段情深意长,使文章主旨升华。
放下内心的疲惫
一考生
夜,绵长久远。月光过于冷清。透过窗户斜进屋内,带给我阵阵凉意。
眼神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对面楼上的灯光都已熄灭,唯有我还得挑灯夜战。蜷缩在椅子上,只感觉到浑身疲惫。
起身,泡茶,但愿茶香能让我找到解脱的答案。
没想到,杯中的菊花也与我作对,热水冲过之后,我并没有见到茶叶在水中舞动的景色,只见光秃秃的茎干对着我。为了一睹菊花盛开的容颜,我拿起杯子缓缓晃动起来,可杯中的菊花执意不肯盛开。这一幕,彻底冲垮了曾经的美好记忆,谁人曾经说过茶叶只有经过沸水的冲泡才能绽放魅力,此时的菊花是否正如此时我的状态,身处疲倦之中不能自拔。
将头埋在试卷中,让泪水偷偷把试卷湿透,真是苍天不遂人愿,我又能如何?是内心的疲惫,还是内心的压抑?迷茫中的我无从可知。
蓦然间,一股淡淡的芳香沁入心间,是茶香?我赶紧抬起头,朦胧中,我分明看到菊花已经悄悄转过了身子,正对着我微笑。
嫩白的花瓣,衬托着淡黄的花蕊,漂浮于杯中,令我感到瞬间的宁静之美。擦干泪眼,凝视着杯中的菊花,它正在水中慢慢伸展柔美的身躯,仿佛以一种看透世事的神情与我相对,没有疲倦,没有痛苦,慢慢地舞出一种惊艳绝美的舞姿。
端起茶杯,轻轻呷进一口,茶香瞬间在唇齿间弥散,味蕾上流淌过的是淡淡的苦涩,留下的却是菊花茶的淡淡清香。当清香滑过咽喉进入心脾的时候,只是一瞬间,便带给全身一种轻松之感,这便是品茶之境界,唯有心灵沉静,放下琐事干扰,静心细品才会有茶香润心之感。
仿佛一瞬间,心中的雾霾便被驱散,五柳先生不也是抛开了尘世之繁琐,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吗?我为何被成绩所困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在前行中忘却了收获而苦于身心的疲惫,放下吧!成绩低一次又如何?只要我心依然,前方依然一片光明。
放下身心的疲惫,我心依然。
作者以独辟蹊径的巧妙构思安排全文,首先以景物描写烘托内心疲惫,然后以菊花执意不肯盛开渲染不能自拔的痛苦,转而再写菊花的绝艳之美带给自己的宁静之感,进而再带入古人事例揭示主题,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引人深思。
放下,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一考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便是放下的人生境界。
——题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曾经做过小小的彭泽县令,只因不愿趋炎附势,便挂冠归乡。他选择了放下,放下的是功名利禄,归隐于他向往的桃花源。即便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但他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倘若没有当年对名利的放下,怎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尊严,怎会有独特风格的诗文流芳百世?
放下,赋予了陶渊明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既然风雨无法躲避,那就勇敢地面对吧。自然界的风雨实属寻常,而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又何足挂齿?面对仕途中的荣辱得失,他选择了放下,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出了他对坎坷人生的深邃见解。只有放下,才可以洒脱地前进!即便是担任小小的杭州知县,也留下永久的苏堤为后人欣赏。
放下,彰显了苏轼屡遭挫折时的旷达胸怀。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身居高位的张英宰相的一封家书,让家人主动让出了三尺之地,吴家深为感动也主动后退了三尺,于是窄窄的小巷变成六尺之宽。是那位身居高位的宰相主动放下了高官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以大度能容的气慨,化干戈为玉帛,才止争斗于未起。倘若没有他超出常人的气量和胸怀,怎会有一段“六尺巷”的佳话永流传?
放下,承载了张英宰相宽容礼让的气度风范。
是的,放下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青春期的我们,总会有许多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放下。当你感到疲惫时,放下的心情会很轻松;当你感到苦闷时,放下的心情会很舒畅;当你感到痛苦时,放下的心情会很快乐……
唯有懂得适当放下,才是一种智慧的成长。
作者以题记开篇,以片段组合结构全文,分别叙写了陶渊明、苏轼、张英的三种放下,揭示出放下是一种智慧的深邃内涵。结尾处联系到青春期中的放下,由古至今,使主旨升华。
“将相和”——放下的典范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被赵王奉为上卿。老将廉颇则以自己战无不胜居功自傲,认为蔺相如不过一介文弱书生,凭借口舌之功官位却高于自己,心中很是不服,屡次向蔺相如寻衅滋事。而蔺相如始终以国事为重,再三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荊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饱含着放下的智慧。蔺相如面对廉颇的误解,放下了自己尊贵的丞相身份,以谦让宽容了廉颇。而廉颇的负荆请罪,则是他放下了勇武将军的身份,向蔺相如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两人齐心合力,共同为赵国挥汗洒血,使赵国日益强大,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请以“放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8年牡丹江市中考二模试题)
初步审题时,明确“放下”既是一种行为的表现,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进一步探究,挖掘“放下”的内涵。放下并非轻率的舍弃,也非困难面前的逃避。人生在世,欲望如影相随,既牵绊着成长的脚步,又会带来许多烦恼。所以,放下的是困扰灵魂的身外之物,诸如许多功名利禄,或是心灵深处的种种压抑……只有放下人生行囊中多余的奢望与牵绊,让心灵的空间丰盈着生命最初的纯真,才能把握好人生前行的航向。
若写记叙文,可以从自身的经历写起,挖掘出成长过程中让自己感到痛苦压抑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实质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原因。如自私狭隘的心胸,难以容下他人超越自己;恐惧挑战的懦弱内心,难以承受风雨的考验。也可以选择古人的事例来写,如陶渊明放下了功名利禄,归隐于桃源,他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司马迁放下了名节,承受宫刑的折磨,忍辱负重,坚守着自己完成《史记》的初心,最终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巨著,令后人敬仰。行文时,要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写纵式,最好一波三折,避免平铺直叙;写横式,选择好几个片段的内容,避免重复。
若写议论文,首先要确立好中心论点,如:放下是一种坦然,放下是一种智慧等,要选择典型的事例进行论证,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会使论证更加富有感染力。
记忆中的红叶情深
一考生
秋天,也许注定悲凉,百花凋零更显悲伤。失败的我孤零零地坐在桌旁,再次凝视远方,心中涌起几分悲凉,几分彷徨,种种烦恼接踵而至,令我痛苦不堪。
天空仍旧是灰色,即使有太阳,也不觉得阳光很温暖。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想要放弃吗?我不想再挣扎了。畏惧挑战的我,在无边的题海边缘上徘徊不前。索性取一本书,远离这恼人的题海。
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时,一枚红叶书签滑落在地。弯腰拾起,只见它的边缘已经破损。轻轻拾起,生怕再次碰坏了它脆弱的身躯。仔细凝视,叶脉间的青筋还在,风霜的痕迹依然明显,唯有火红的色彩告诉我,它一定经历了秋天风霜的肃杀,才沉淀出这般色彩,比那翠绿的色彩内涵更加厚重。
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往日的画面一一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刚刚进入初中校园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让我的心中拥满了畏惧的感觉。走路时小心翼翼,生怕碰掉了同桌的书本;上课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明明知道正确的答案,可是担心同学们的嘲笑,更担心老师的训斥,我从来没有举起自己的手……
那一日,我与老师在校园中的枫树下相遇。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脸,喉咙中发出的问候声低得只有自己能听见。老师顺手接过飘落的一枚红叶递给我,“你看,这红叶的色彩是经历了风霜考验才有的色彩,你愿做一枚红叶吗?”我点头,从老师鼓励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那是信任, 更是一種激励。从此,这枚红叶伴随着我放下了畏惧之感,开始与同学探讨学习,上课开始回答问题……
轻轻将红叶放回书中,再次走进题海之中,练习册上留下了一行行美丽的字迹。那字里行间都写满了自信,更写满了对老师的深情回报。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极力地渲染自己的痛苦,为下文引出回忆红叶作铺垫。从与老师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叶经霜更美丽的内涵,点明文章主题。结尾段情深意长,使文章主旨升华。
放下内心的疲惫
一考生
夜,绵长久远。月光过于冷清。透过窗户斜进屋内,带给我阵阵凉意。
眼神不由自主地飘向窗外,对面楼上的灯光都已熄灭,唯有我还得挑灯夜战。蜷缩在椅子上,只感觉到浑身疲惫。
起身,泡茶,但愿茶香能让我找到解脱的答案。
没想到,杯中的菊花也与我作对,热水冲过之后,我并没有见到茶叶在水中舞动的景色,只见光秃秃的茎干对着我。为了一睹菊花盛开的容颜,我拿起杯子缓缓晃动起来,可杯中的菊花执意不肯盛开。这一幕,彻底冲垮了曾经的美好记忆,谁人曾经说过茶叶只有经过沸水的冲泡才能绽放魅力,此时的菊花是否正如此时我的状态,身处疲倦之中不能自拔。
将头埋在试卷中,让泪水偷偷把试卷湿透,真是苍天不遂人愿,我又能如何?是内心的疲惫,还是内心的压抑?迷茫中的我无从可知。
蓦然间,一股淡淡的芳香沁入心间,是茶香?我赶紧抬起头,朦胧中,我分明看到菊花已经悄悄转过了身子,正对着我微笑。
嫩白的花瓣,衬托着淡黄的花蕊,漂浮于杯中,令我感到瞬间的宁静之美。擦干泪眼,凝视着杯中的菊花,它正在水中慢慢伸展柔美的身躯,仿佛以一种看透世事的神情与我相对,没有疲倦,没有痛苦,慢慢地舞出一种惊艳绝美的舞姿。
端起茶杯,轻轻呷进一口,茶香瞬间在唇齿间弥散,味蕾上流淌过的是淡淡的苦涩,留下的却是菊花茶的淡淡清香。当清香滑过咽喉进入心脾的时候,只是一瞬间,便带给全身一种轻松之感,这便是品茶之境界,唯有心灵沉静,放下琐事干扰,静心细品才会有茶香润心之感。
仿佛一瞬间,心中的雾霾便被驱散,五柳先生不也是抛开了尘世之繁琐,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吗?我为何被成绩所困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在前行中忘却了收获而苦于身心的疲惫,放下吧!成绩低一次又如何?只要我心依然,前方依然一片光明。
放下身心的疲惫,我心依然。
作者以独辟蹊径的巧妙构思安排全文,首先以景物描写烘托内心疲惫,然后以菊花执意不肯盛开渲染不能自拔的痛苦,转而再写菊花的绝艳之美带给自己的宁静之感,进而再带入古人事例揭示主题,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引人深思。
放下,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一考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这便是放下的人生境界。
——题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曾经做过小小的彭泽县令,只因不愿趋炎附势,便挂冠归乡。他选择了放下,放下的是功名利禄,归隐于他向往的桃花源。即便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但他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然。倘若没有当年对名利的放下,怎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尊严,怎会有独特风格的诗文流芳百世?
放下,赋予了陶渊明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总能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既然风雨无法躲避,那就勇敢地面对吧。自然界的风雨实属寻常,而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又何足挂齿?面对仕途中的荣辱得失,他选择了放下,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出了他对坎坷人生的深邃见解。只有放下,才可以洒脱地前进!即便是担任小小的杭州知县,也留下永久的苏堤为后人欣赏。
放下,彰显了苏轼屡遭挫折时的旷达胸怀。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身居高位的张英宰相的一封家书,让家人主动让出了三尺之地,吴家深为感动也主动后退了三尺,于是窄窄的小巷变成六尺之宽。是那位身居高位的宰相主动放下了高官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以大度能容的气慨,化干戈为玉帛,才止争斗于未起。倘若没有他超出常人的气量和胸怀,怎会有一段“六尺巷”的佳话永流传?
放下,承载了张英宰相宽容礼让的气度风范。
是的,放下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的先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青春期的我们,总会有许多割舍不下的东西,那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放下。当你感到疲惫时,放下的心情会很轻松;当你感到苦闷时,放下的心情会很舒畅;当你感到痛苦时,放下的心情会很快乐……
唯有懂得适当放下,才是一种智慧的成长。
作者以题记开篇,以片段组合结构全文,分别叙写了陶渊明、苏轼、张英的三种放下,揭示出放下是一种智慧的深邃内涵。结尾处联系到青春期中的放下,由古至今,使主旨升华。
“将相和”——放下的典范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被赵王奉为上卿。老将廉颇则以自己战无不胜居功自傲,认为蔺相如不过一介文弱书生,凭借口舌之功官位却高于自己,心中很是不服,屡次向蔺相如寻衅滋事。而蔺相如始终以国事为重,再三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荊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饱含着放下的智慧。蔺相如面对廉颇的误解,放下了自己尊贵的丞相身份,以谦让宽容了廉颇。而廉颇的负荆请罪,则是他放下了勇武将军的身份,向蔺相如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两人齐心合力,共同为赵国挥汗洒血,使赵国日益强大,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