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飛行的日子

来源 :解放军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zha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飞机轮胎爆破rn东北某机场的气温终于突破了历年夏天同期的最高值.天气预报说,今天白天最高气温可达三十八摄氏度.飞行员走在停机坪的水泥板上,像是走在一架摊煎饼的鏊子上,连飞行靴的厚厚皮底儿都快要被烤化了.rn我下飞机后问过气象员,这阳光下的水泥板上温度能有多少度?他迟疑了一下说,得有六十摄氏度以上吧!我晃了晃手中正在“流汗”的第三根冰棍,表示赞同地“嗯”了一声.
其他文献
夕阳搭山畔的时候,起义队伍连长丁良臣带着战士马正林、马映贵等一行七八个人,身着破烂的粗布衣衫,脚穿细麻绳的纳底布鞋,骑着颜色各异一溜雄赳赳的战马,沿着黑山深处一条蜿蜒小路,蹄声嘚嘚进入鸦儿湾秘密联络点门前的打麦场上.他们这一行人,可谓身经百战,个个都是手使两把二十响,能够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期刊
我的文学开端rn第一次亲近《解放军文艺》是一九六三年,初中已毕业,在我们镇文化站与它相识.吸引我的是梁信的电影文学剧本《碧海丹心》,刊物是一九六二年的,是十期,还是十一期,记不大清了,但它的开头至今留在我记忆中:一只手,白嫩而修长的手,无名指上戴着镶蓝宝石的戒指.手,轻轻悠闲地敲着铁栏,这是艾德华海军中校……
期刊
求得墨宝添春色rn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解放军文艺》每有认为重要的作品,总是请领导或书法家为之题写标题.rn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具体规定,社里也从不过问,只要编辑部能找来,乐观其成.又因为没有复印机,不管是领导同志还是书法家题写的标题,取回来便交给美术编辑,由他们到工厂照相制版,然后按版面要求比例制成铅版,和铅字排成的版样拼在一起.再看时,就成了打印的清样了.那会儿,人心眼儿实,不管是谁的题字,从未想过当作墨宝或作为资料什么的留存下来.照相制版后,题字退回编辑部,便和这一期的其他原稿一起装在信袋里,即便是著名
期刊
期刊
一rn在我上小学二年级前,从没见过爷爷奶奶,甚至在父母嘴里都没听过关于爷爷奶奶的片言只字.可别人却有爷爷奶奶,比如王大头、朱革子等人,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生活在家里,似乎与生俱来他们就是一家人.上幼儿园时,朱革子的爷爷和奶奶还成双入对地每天接送他.刚上小学那一年,朱革子在外面打碎了人家一块窗子上的玻璃,人家找上门来时,朱革子他爹从树上折了一根柳树条要抽朱革子,我见到他爷爷做出黄继光堵枪眼的动作,死死地抱住朱革子的爹,把朱革子隔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说:要打你就打我吧,不就是块玻璃嘛,我去赔人家就是了.
期刊
相见不如怀念,离开了,走远了,往往才肯把过去的一些细节一一翻检出来.好像那是一个个寄托,浸满了汗水和泪水的寄托,散发着属于当兵人的奇异的味道.许多老战友,尽管已经解甲归田,远离军营,但对军中使用过的物品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体现在无时不在的回忆之中、怀想之中.当他们提起某件军品,一只缸子、一条腰带、一把工兵锹,或者一只马扎、一个水壶,似乎打开了一道记忆的闸门,马上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和着眼泪和回味,一起飞舞,一起诉说,一起绿染天涯.rn所以,下面这些军品故事,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一个记录者,这是我们共同的
期刊
期刊
如有陌生者问我何人?且非戏言,我会三思而答:中国人.若较真再问,中国什么人?这我就得用个长句子回答:一出校门便穿上军装吃了二十多年军粮热心读了二十多年《解放军文艺》的转业军人.军人不好好习武,却把一份文艺杂志当多么了不起的书读了二十多年,岂不荒唐?这我就得不管长句短句,放开说了:《解放军文艺》是新中国诞生只一年多问世的,在我个人与新中国同龄人眼里,这是座以文说武,有文有艺,文、武、艺三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仓库!
期刊
文清丽不仅是个好小说家,更是个好编辑、好主编.为了“七十年·我与《解放军文艺》”栏目的约稿,她几乎把全军作家的电话都打遍了.连约带催,她给我微信、电话就至少说了三遍.我思前想后,确实觉得自己与刊物的关系稀松平常,没啥亮点,不值当一写,她一听是真急了:这个不能没有你,你给刊物写了那么多好评论,唉,我最初在《解放军文艺》发表的压根就不是评论嘛——那是个啥?是诗歌嘛……啊,朱老师,你还写过诗啊!你看,连我这个亲学生都不知道,你就把这个写一写,这也是你个人的成长史嘛,大家写的都合起来,就是一部《解放军文艺》的成长
期刊
一rn今年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正因为自己的生活陷入瓶颈而苦恼,那种想钻抻着脖子又钻不出去,不钻心里又憋屈的感受,就像是心里捂着一只青蛙,蹦蹦跳跳的,总也静不下来.想着换个环境,这只青蛙就会安静下来或是跳出胸口.于是,我决定出去走一遭.选来选去,选择了深圳,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