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小龙镇:红色脉动推动绿色发展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bianhongyaog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泰和县小龙镇。传说吕洞宾乘筏逆流而上,来到白云山,摇身一变成小龙,此地得名小龙。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在这里布下“口袋”阵, 取得了白云山大捷,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壮丽诗篇。当年红色战场,如今绿色宝地。仙槎河水叮咚,不舍昼夜;林木幽幽,白云如絮,天蓝,山绿,水清,风淳。这里,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幸福家园。
  文化体验:从红军战场到党建课堂
  白云山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小龙镇党委书记肖至安每年都会带领党员们到这里上党课,重走红军路,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军精神。传播红色种子是白云山人的坚守,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是小龙镇386名党员始终坚持的信念。
  一名党员一面旗。2011年,蔬菜村共产党员钟月英带头承包了邻村360余亩山场用于种杉木,700多亩林地用于种竹子并带动蔬菜村20余户农户发展起了杉木种植产业。2020年,蔬菜村已成立4个林木种植家庭农场。村民李佐练的爱人王素兰腿脚不便,儿子智商较低,家庭比较困难。钟月英对他家思想上关心,资金上帮助,技术上指导。去冬今春,李佐练种下了40亩杉树,一家人有了致富希望。
  蔬菜村坐落在离县城50多公里深山里,自然条件差,通行极不方便,最近的邻居也有1公里。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钟月英反复地做工作,让20多户村民移民到县城工业园区,另有8户不愿意迁走的,钟月英便为他们在村部旁边设立了集中安置点。钟月英说:“作为一名党员,一位支书,必须多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
  生态涵养: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小龙镇正以红色脉动推动乡村旅游“美丽蝶变”,克服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1978年出生的李小勇秉承父辈艰苦创业精神,从2014年起,便在佰佐村众陂组养殖克氏光唇鱼——又名石斑鱼。石斑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大,不愁销路。李小勇筑坝拦水,在一片废弃的河滩上,建起了23个方形池,土工膜圆形池30个,每个可养殖50公斤成鱼,而且可移动,不损坏良田。在经历数年的挫败后,终于人工繁殖成功。现在,李小勇的基地有50多个池子。蓝天白云下,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欢快地嬉戏着,不时溅起阵阵浪花,一幅鱼肥人欢的丰收图景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深山养鱼致富梦正在实现。
  从“卖矿石”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小龙镇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随着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白云山礼堂民宿接待量增加。小龙钨矿正式停产后,钨矿的矿工居民区大部分仍保留原貌,为加快建设工业红色旅游提供有力的先决条件。2020年,小龙镇多个项目成功纳入泰和县“十四五”旅游规划。各级媒体、自媒体人都在自发宣传小龙的旅游点。差异化、多元化的旅游产业正在提质升级。
  有效衔接:从脱贫致富到红土振兴
  在田野,在水岸,在林原,在山川,观赏景色、领略民俗、体验民宿、享受美食……近年来,从“小生意”到“大产业”,小龙镇乡村休闲游的发展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并重,口碑与口袋双赢。小龙镇的发展,与乡亲们的努力息息相关。
  “乡贤”万风祥主动与群众沟通,带头实施土地流转300亩,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并发挥在外乡贤优势,以乡贤联谊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招商活动,
  “田教授”李顺发,原先是佰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秉承着“不等不靠、产业致富”的想法,多次到外地学习莲子种植方法。2018年学成之后,李顺发在伯佐村承包了几亩土地,尝试种植莲子。一年后,他发现种植的莲子收效甚好。于是他下定决心,在2019年底流转承包了40余亩闲置土地种植莲子。2020年,李顺发购买了剥壳机,烘干机,节本增效。2021年,他开始扩大面积,带领大家一起种莲子,进一步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务工岗位。
  2019年8月,罗崇栋夫妇因地制宜发展了茶叶产业,建起了茶厂厂房,花12万元购买了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等多套制茶机械。目前,他们的厂房已完全投入使用,实现了手工制茶和机械结合,生产有白云山特色的茶叶,注册了“泰和白云”和“青东富”两个商标,并将产品挂在社会扶贫网进行销售。
  红色服务:从优质高效到幸福安康
  针对群众在工作日的中午、双休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前来办事容易白跑的现象,小龙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了延时错时和预约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休息日前来办事的群众。为了让群众享受到“一次不跑”“一次办好”的服务,小龙镇着力打造“24小时不打烊”在线服务大厅,依托“水墨小龙”微信公众号,推行24小时网上咨询、预约服务。
  小龙镇有5个行政村,一个矿区管委会。由于多种原因,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问题比较突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80人,其中空巢老人达190人,残疾及精神障碍患者68人。寒冬腊月,这批人群吃、穿、住、行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小龙镇党委和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创建了“敲门嫂”志愿服务队,吸纳有爱心、有特长、有时间、有精力的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区干部、老党员、派出所民警、热心居民等,精准对接有需求的老人等弱势群体。2021年元旦前夕,“敲门嫂”在镇党委副书记的带领下,看望了精神残疾3级、独身女康某珍,离异、肢残一级的老人何某贵,90岁的丧偶居家老人蒋某秀及97岁的老人胡某贞。在小龙镇、泰和县的微信群里,点赞声一片。
  当好红军传人,服务千家万户。“敲门嫂”志愿队伍紧扣平安建设、生活需求、情感需求、健康需求,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化解邻里纠纷、排查地质隐患、宣传有关政策、解决群众所需。同时政府引导,依托“互助养老之家”,由“敲门嫂”志愿服务队组织运营爱心大食堂,为辖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健康、平价、优惠的餐饮服务,并统筹电信、供电、环卫等职能部门组建志愿服务队,围绕群众实际需求,结合部门职责,提供电信维修、管道疏通、环境整治等专项服务,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
  作者简介:黄从周,泰和县广播电视台;肖韶华、欧阳小群,泰和县小龙镇干部。
  ■责任编辑:史慧芳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九江市柴桑区城门街道金桥村扶贫产业园里的春天分外明媚:粉墙黛瓦,春风扑面,有一群孩童在嬉戏;阡陌交通,鸟语花香,连片的大棚里,游客三三两两地提着红色小篮在采摘草莓……然而,在四年前,这个村还是个“负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因集体经济收入匮乏,连小组长工资都得拖欠。
编斗笠,篾条在手中飞舞;做蜂箱,刨花从空中飘落……很难想像,这些熟练的手工活出自一位残疾人——吉水县丁江镇铅坊村委蕉坑自然村梁细生手中.尽管事先知道他是生活在小板凳
期刊
远处青山叠嶂,层林尽染;近处溪水潺潺,村容整洁。深秋时节,走进新干县溧江镇溪边村,犹如来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而这只是新干县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其中一角。  近年来,新干县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突出“精”的理念,紧扣“全”的维度,全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长效管护五大攻坚行动,让“清净整
春来树芽绿如新,幼草探头露嫩尖。早春三月,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何源镇燕窠毛家村的赤松茸长势喜人,一颗颗小脑袋迫不及待地探出地面,赤红的菌帽、白色的菌柱甚是可爱。工人小心翼翼地拨开覆盖在赤松茸上的秸秆,从根部割下赤松茸,用刀修整好,整齐放入白筐。  近年来,金溪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资源,形成集吃、住、游、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采取“公司(民宿)+基地+农户”的方式,因地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作为国家层面开展新闻发布活动的重要平台,国务院新闻办(简称国新办)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27家中央部委、央企以及部分地方政府,于2020年策划举办了34场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是这一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传播现象。该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主题鲜明、体系完整、效果良好,成为内生性新闻发布的又一生动实践
“以前我一直在广东从事销售工作,前不久刚参加了区里的线上直播招聘会,但没有找到自己对口的工作。没想到现在通过现场招聘会成功找到了一个本地的家具销售岗位,能够在家门口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来自赣州市南康区的返乡农民工王恒宏在南康区文化广场的“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上开心地说道。  3月13日,南康区文化广场门庭若市,前来找工作的求职者络绎不绝。为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保居
近年来,上高县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大力吸引人才返乡,培育本土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回引“新乡贤”,鼓励创新创业  上高县新界埠镇青年企业家罗小伟放弃广东优厚的生活条件,返乡创业,扎根农村,成立了陶氏木业,建起了2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成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在罗小伟的企业和产业基地,一批困难群众解决了就业难题,有了稳定的务工收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rn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
期刊
她像春草一样平凡,却能肥沃一片土地;她像种子一样弱小,却能掀翻一块巨石;她虽华发两鬢,战胜贫困的心却无比坚定。她,就是蔡红莲,万安县韶口乡石丘村村民,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近年来,她带着残疾的儿子,战胜了贫困,她的脱贫故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蔡红莲育有二男四女。大儿子虽然户口仍留在石丘村,但实际上在外地成家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二儿子董丛文因患有先天性脑积水, 40多岁至今未婚,吃喝拉撒一
铜鼓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这里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全县国土面积1574平方公里,人口仅13.9万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全县91个行政村中有25个省定深度贫困村、2个省定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