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巨人肩上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康托尔首创的全新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合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无穷的特性,使无穷的概念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并渗透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从根本上改造了数学的结构。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康托尔的创造性发现与传统的数学观念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攻击甚至谩骂。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当人们称道他的伟大发现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以能有这个发现,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们一般多认为这是牛顿的谦虚,其实这更是一个事实,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
  可咱们的人却很难说出这个话来。我们更习惯于敬畏巨人,或把巨人顶在头上顶礼膜拜,或跪在巨人脚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是大不敬!
  孔子在春秋时代,还是与其他“家”平起平坐的。但自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就成了占领我们思想高地、理论高地、乃至文化高地的独一无二的巨人。从此“天不变,道亦不变”,任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改的只是朝与代,而孔子之“道”不变,“旗”也不变,孔子的地位越来越尊贵,直至被封为“万世师表”,成为“圣人”。世界顶峰珠穆朗玛峰都被人踩在了脚下,可孔子的肩头,两千多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踏越。历代所谓的大儒,如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曾国藩等,充其量仅是孔子儒家思想、理论的阐述者,只把儒学的“馒头”来回咀嚼一番再喂给他人罢了。他们始终没有也不敢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而是始终都虔诚地跪倒在孔子的脚下。我们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要考生代“圣人立言”。代“圣人立言”,岂能高过圣人?!而已经有圣人“原装”之言了,那代言还有什么价值!所以科举考试一千多年,累计考生数以万计,试卷也数以万计,光状元就多了去了,竟然不曾出过一人、一文在思想见解上流芳百世。
  也不是绝对没有人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连帝王都有人敢造反、敢推翻,取而代之。可吊诡的是,不论谁当帝王,照旧还是把孔子奉为巨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几个试图站在孔子肩膀上者,均被千夫所指,打翻在地。“三国”时代祢衡因对孔子的儒术说三道四而被杀头。明代李挚菲薄儒术,亦被主流思想和御用文人深恶痛绝。这种跪在巨人脚下而对巨人顶礼膜拜、高山仰止的现代版,则非林彪的“顶峰论”“一句顶一万句论”莫属。
  在这种凡是不拜倒在孔子脚下便格杀勿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下,谁还敢、还能站在孔子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呢?還没站上去,就被拉下来打倒在地甚至杀头了。如此,亦步亦趋地紧跟,不越雷池地高举,凡事都从经典里找根据,金口玉言怎么说就怎么做,就成了铁律。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就这样匍匐在了“巨人”的脚下。最可怕的是,如此之下养成的奴才意识,使人从思想到躯体彻底地跪拜。曾看到一则史料,清乾隆时,一个英国人拜见乾隆皇帝。谈到咱们的太监制度,这个英国人说,把好好的男人弄成太监,是很不人道的。乾隆皇帝还没有说话,旁边一个名叫姚勋的太监竟愤怒地斥责那个英国人:这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是皇上对我们的信任,你休得胡说八道。
  跪倒在巨人脚下,永远也不会比巨人看得更远。只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天下也就永远是帝王的家天下。
  杜甫有一首题名《望岳》的五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方能望远,匍匐在泰山脚下,何以“一览众山小”?
  但我们历来又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民族,“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于是,才有了封建专制家天下的终于倒台,伴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两千多年来匍匐在巨人脚下的糟粕文化的清算和现代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我们的民族真正地站了起来,今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勇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不敬畏巨人。真正的巨人,也不会视站在自己肩膀上的人为“大不敬”。唯我独尊,俯视自己脚下的诺诺匍匐者,只能说明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巨人。
其他文献
来了一场战争,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  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  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  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  “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他们跟他解释说他应该去杀某一类敌人,而不是他自己随便想杀谁就杀谁。  “怎么?”吕基说,“你们以为我是笨蛋吗?这个阿尔伯托正是那类敌人,是他们中的一
期刊
先秦典籍《左传》中的辞令极具时代特色,其中用了很多委婉语,这种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重礼的传统和特征。  卑己尊人  《左传》中体现卑己尊人特点的地方很多。首先是人和人之间用特定的称谓。《左传》辞令当中,敬称和谦称名目繁多,随着谈话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际场合的变化而不断变换。敬称如“君”“吾子”“执事”等;谦称如“寡君”“小人”“下臣”等。《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中出现了多处
期刊
你的梦想没有那么“高大上”,它那样平凡,那样渺小,那样低入尘埃……  保持道路干净,这便是你的梦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挥动扫帚,扫起灰尘,捡起纸屑。即使是冬日天尚未大亮,凉气袭人的清晨也亦是如此。即使汗流浃背,即便皮肤皲裂,也仍然坚持。  看到那扫完后变干净的街道,你不禁露出笑容,如冬日的太阳一般自然温暖。  你的梦想就是挥洒自己的汗水,将道路清扫干净,让走过的人们个个赞扬,心情舒畅。  你
期刊
语言连贯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综观高考试卷中的语言连贯题,我们发现其命题形式有三种:提供打乱了顺序的6句话重排;抽取一段文字中的连续的6句话重排;抽取一段文字中的不连续的几句话重排。为了更好地攻克语言连贯题,我们很有必要对此类试题进行一番专题练习。  如何快速地解答此类试题呢?下面我们就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方法梳理:  一、由主到次排列法  由主要的说到次要的,这是我们说话的一般顺序,排序亦如
期刊
《读者》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個小女孩出生不久,母亲便因病去世。父亲疼惜女儿,一直没有再娶。后来,女孩渐渐长大,问起母亲,父亲皆含蓄地说:母亲去远方游学,不久就会回家。女孩一直相信着,父亲独自操劳的艰辛可想而知,女孩五岁时,年轻的父亲就有了白发。  女孩六岁那年,父亲决定再娶,女子善良而温柔。父亲告诉女孩,明天早上,母亲就会回来。果然,次日清晨,女子拉着行李箱,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见到
期刊
清晨醒来,窝在被子里,在起与不起的纠结之中,无端地想起了老街的馄饨。  那家馄饨店在老街的尽头,店面很小,只卖馄饨这一种吃食。店铺显得有些老旧,除了一个挂在店门口的招牌就没有过多的装饰了,而店里的生意却是出奇的好。在无数个清晨的六点半,我背着双肩包,带着一丝还未消散的睡意,掀开厚重的雨帘,成为它每天最早的常客之一。  小店不过十来平方米,厨房与客人坐的地方没有隔开。我常常边打着哈欠边看店员们忙碌。
期刊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戴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感伤……用一纸墨香,览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根植于我们的心田,融入我们的基因中。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美轮美奂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
期刊
在他的《活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先生详细描述了他早年潜心解决某个生产制作难题的情景。创业之初,公司的某个陶瓷产品在炉中烧制后总是曲翘,样子很难看,在多次实验改进之后仍不如意。当时还是一名技术人员的稻盛和夫便打开实验炉的窥视孔仔细观察,想亲眼目睹它的变化过程。  果然,随着温度升高,产品像活物一样卷曲起来。在一旁屏息凝视的稻盛和夫多次产生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手伸进炉内,从上面将產品压住,校正它的翘曲。
期刊
人活在世上,都要经历生老病死,都要从稚嫩走向成熟,这是自然规律。然而有些人不愿被自然主宰,于是便出现了两类极端:童心不泯之人与少年老成之人。  童心不泯,意味着延长青春。年轻人无畏,总敢于探索未知;年轻人无知,总好奇地尝试新知;年轻人无虑,总纵情释放自己的天性。这种童心,往往会随年年刺骨的寒风消逝,而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金岳霖先生年过花甲还和孩童玩得欢快,艾青先生同样为了喜爱的木雕,任性、固执得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妈妈说我是捡来的,  我笑了笑,  我不想说出一个秘密……  爸爸姓万,  我也姓萬,  只有妈妈姓姜,  谁是捡来的,  不说你也明白。  嘘!我会将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中。  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什么感悟?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