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乏力是一种能量不足的表现,当身体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或生病时会很自然地出现乏力。压力过大或长期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乏力的常见原因。
以下情况可能引起乏力
过度劳累、缺乏睡眠会导致身体产生正常的乏力生理反应,这是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并不是病态,但是长期的、休息后不易缓解的乏力则提示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乏力可能与某些激素分泌不足有关,要到内分泌科就诊。
乏力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标志,逐渐加重,常伴有体重减轻、胃肠道不适、皮肤色素沉着及直立性低血压(突然站立时头晕)。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症状也是乏力,伴有体重增加、畏寒和便秘。
糖尿病在出现“三多一少”之前就可能出现长期乏力。
轻微活动后就感到乏力,很可能是贫血的表现,尤其是女性,如果伴有脸色苍白、头晕、心动过速,应前往血液科预约就诊。
精神—心理障碍也是引起乏力的常见原因,如抑郁症、焦虑症患者。
乏力常常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早期唯一的症状,比如结核,同时还可能有低热和体重减轻。
还有一些乏力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可以归为慢性疲乏综合征。
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疲劳,比如最常见的感冒药,可以去门诊咨询给你开药的医生。
识别严重疾病的信号
很多严重疾病的早期,感觉没有症状,但有可能乏力已经持续了很久。
无法解释的乏力常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状,应仔细感受身体有无其他不适,并回顾自己患有的慢性病的近期进展情况,尽快去专科就诊或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乏力也可能是艾滋病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的表现。如果之前曾经接受过输血,或有过高危性行为,并且有过一过性感冒样的表现,应尽快去传染病医院做专项检查。
乏力和嗜睡也常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的表现。
乏力的同时伴有关节疼痛、面部红斑、低热、头痛等,要警惕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女性,应尽快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
如果是身体某一部位无力,则多与神经肌肉疾病有关,如重症肌无力,应尽快去神经科就诊。
建议
对于现代人来说,压力可能是导致身体不适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减压可能是对付乏力最好的办法。应该适当减少工作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或者听一听令人快乐的音乐,看一些娱乐节目。
大部分乏力的人并不是真的营养不良,所以不需要食补或者吃额外的营养药,良好的休息更为重要。
对于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和新鲜蔬菜、水果,也可以选择一些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非处方药。
如果乏力持续2周没有改善,应尽快就医检查。
(摘自化学工业出版社《家庭医学自助手册》 主编:周伟平)
以下情况可能引起乏力
过度劳累、缺乏睡眠会导致身体产生正常的乏力生理反应,这是一种自身的保护性反应,并不是病态,但是长期的、休息后不易缓解的乏力则提示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乏力可能与某些激素分泌不足有关,要到内分泌科就诊。
乏力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标志,逐渐加重,常伴有体重减轻、胃肠道不适、皮肤色素沉着及直立性低血压(突然站立时头晕)。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症状也是乏力,伴有体重增加、畏寒和便秘。
糖尿病在出现“三多一少”之前就可能出现长期乏力。
轻微活动后就感到乏力,很可能是贫血的表现,尤其是女性,如果伴有脸色苍白、头晕、心动过速,应前往血液科预约就诊。
精神—心理障碍也是引起乏力的常见原因,如抑郁症、焦虑症患者。
乏力常常是许多慢性感染性疾病早期唯一的症状,比如结核,同时还可能有低热和体重减轻。
还有一些乏力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可以归为慢性疲乏综合征。
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疲劳,比如最常见的感冒药,可以去门诊咨询给你开药的医生。
识别严重疾病的信号
很多严重疾病的早期,感觉没有症状,但有可能乏力已经持续了很久。
无法解释的乏力常常是癌症的早期症状,应仔细感受身体有无其他不适,并回顾自己患有的慢性病的近期进展情况,尽快去专科就诊或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乏力也可能是艾滋病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的表现。如果之前曾经接受过输血,或有过高危性行为,并且有过一过性感冒样的表现,应尽快去传染病医院做专项检查。
乏力和嗜睡也常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很长一段时间唯一的表现。
乏力的同时伴有关节疼痛、面部红斑、低热、头痛等,要警惕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女性,应尽快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
如果是身体某一部位无力,则多与神经肌肉疾病有关,如重症肌无力,应尽快去神经科就诊。
建议
对于现代人来说,压力可能是导致身体不适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减压可能是对付乏力最好的办法。应该适当减少工作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或者听一听令人快乐的音乐,看一些娱乐节目。
大部分乏力的人并不是真的营养不良,所以不需要食补或者吃额外的营养药,良好的休息更为重要。
对于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和新鲜蔬菜、水果,也可以选择一些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的非处方药。
如果乏力持续2周没有改善,应尽快就医检查。
(摘自化学工业出版社《家庭医学自助手册》 主编:周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