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yun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凸显。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已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必须考察其文化实力,看其是否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是否掌握其先进文化的主导权。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领域、多学科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其不断生成特色鲜明、品质高雅、生机盎然的高层次文化形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即物质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它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规定了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校纪校规,这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等。
  以上三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大书特书。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公平、城乡差距、干群关系等问题逐渐凸显,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外部挑战。多元生态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高校中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了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校园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和扬弃。
  
  (三)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不够
  网络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在社会方面的侵蚀文化、颠簸政权和弱化法律,在组织方面的入出不平、网络依赖和监督困难,在个人方面的权利侵犯、身体伤害和网络沉溺等。据广州日报报道,原点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表明,广州大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8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35%,由上网而对其他事物减少兴趣的占36.2%。专家预见由网络带来的心理疾病正登陆广州校园,成为新世纪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大障碍。广州现代教育科研中心心理研究部主任傅荣副教授认为,过分迷恋网络将给网民的生理、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长时间面对电脑会影响食欲,产生疲劳,影响消化功能、肠胃功能,大脑血流量减少。心理的表现是兴趣产生偏离,对网络依依不舍,排斥其他事物,精力长时间过分集中在一个方面,会对其他学科了无兴趣,发展下去会影响正常人具备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存在亡我之心,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文化渗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其次,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用独立批判的精神构建校园文化
  独立最根本的是思想、见解和人格上的。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核心标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知识分子作为独立思想者的最有力的高度概括。换言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形下,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精神。大学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学术圣地,各种学术思想应该在这里充分自由展现。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过于单一化,而对多元的、多种思潮并存的社会,就应该允许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与这种独立相关的,是一种冷静的批判,甚至有人感觉为一种反叛。大学本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场所,而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这种精神还需大力培养。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思想家型的人,着眼于民族的、人类的长远利益,培养为未来国家、人类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思维的思想家、人文学者。使学校师生在多元化文化充满矛盾、争执乃至冲突中,产生真正的文化创造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从逻辑结构来讲,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包容关系,而从文化建构角度看,校园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附庸。学校不但可以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定信念方面也可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事实上,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思想、口号都是在校园首先亮出,而后深入社会民众之心的,比如“五·四”运动与1989年的学潮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其性质来说,是区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反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使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院墙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热点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能够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外,学校与学校之间,乃至学校内部的院系和不同学科之间都有着文化活动的相互影响,通过辐射、渗透和传递,形成共振的校园文化热点。人才流动也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社会活动以及毕业后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也都会对周围的个人或群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大领域。人类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然,从而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萌发出最初的科技文化。人类为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认识和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人类在萌发出科技文化的同时也萌发了最初的人文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首先,深刻理解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人文性,从而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应当看到,科学与人文一样,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理解“自然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一致性,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同科学家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的一致性。应当看到,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再次,将科学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创造者个人的价值三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不仅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且也是创新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
  
  (五)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造并共享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自觉地体验,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上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并坚持体现时代性,把握方向性,富有创造性,才能构建特色鲜明、品质高雅、生机盎然的高校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陈祎鸿,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种整体床身床脚,主传动为齿轮传动且自动换挡,且导轨采用耐磨铸铁的高精度数控平床身车床。配合CBN刀片,对高硬度零件进行镜面车削,解决了高硬度零件磨削加工效
统计预测是在广泛的预测实践中应用最广的预测方法,它是把过去、现在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统计推断,以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克服盲目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根据外轮廓侧面圆弧槽的加工特点,在立式数控铣床上采用卧式装夹、圆周铣削的工艺方案和先粗后精的参数化编程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通用性效果。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发生后,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全国各地联社心系灾区,多次组织为灾区献爱心的捐款、捐物
云竹水库是晋中第一大水库,蓄水量近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85公顷,养鱼水面7000亩。水面鱼跃鸟鸣。空气清新,气温习和,修心养性,垂钓娱乐,避暑度假,乐而忘返。新开辟的狩猎场、
期刊
社区建设需要除社区民间组织之外的更宽泛意义的民间志愿组织的参与。在职能转变、社区服务、公民教育等方面显著区分民间志愿组织与政府的不同角色,才可能有效发挥民间志愿
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25-OH-D3(μg/kg)、VD3(IU/kg)的添加量分别为0、2760,69、0,34.5、1380,34.5、2760,69、1380,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健康艾维茵肉公雏,共200只,研究25-OH-
本试验研究了持续0、3、6、12周饲喂高能量日粮对发育前期小母牛采食量、体增长和体脂沉积的影响。同时以饲料组成、日采食量和体增重等数据评估了NRC 2001奶牛营养需要给出
文章以实例的形式从齿轮齿条的选取、减速比的选取、伺服电动机的转矩匹配及伺服电动机的惯量匹配4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齿轮齿条传动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以及预选不匹配时相
选择8头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配对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占精料量0.8%的硫酸钠,试验期为40 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