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用心,教育“翻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16-01
教育如同魔方,你只要改变其中的一格颜色,一切就会焕然一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都在寻觅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新方法。其实,有很多老办法,我们只要对它稍微动些“手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榜样示范
这是一个极“老”极“老”的教育办法。没有哪位教师不曾使用过它。可是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让一位某门功课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担任该门功课的课代表。那么在短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位学生在这门功课上的成绩会直线上升,甚至有可能成为这门学科的学习尖子。说穿了。这种现象就是“贴标签”效应的体现。当给某位学生贴上某种“标签”,那位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标签所暗示的意义去靠拢。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榜样的力量对于成为榜样的那个人才是最强大的(当然绝对不可否认榜样的辐射力量)。所以教师树立学习榜样的时候不应盯着那个真正是班中最优秀,真正是全体学生榜样的学生,你完全可以将“榜样”这个标签贴往任何一个尚达不到榜样阶段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可以促成一个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迅速成长为在班中闪光的金子。而到那时,教师则又该把目光投向别的有“潜质”成为榜样的学生——其实是任何一位学生。笔者树立的班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就是那些自己都没想到会成为榜样的学生。而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那些学生上了“榜样”的船之后就再也下不来了。
二、团队激励
榜样的促动力量对成为榜样的学生是最大的,对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正面诱导作用,但毕竟是有限的——依然会有学生是处在榜样光辉辐射不到的范围内。此时,就需要运用另一种手段——同伴效应,让同伴去给他们施加积极的影响,让同伴去教育他们,让同伴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推出的团队概念都是整个班集体。而笔者曾尝试性地开展了关于预习的小组竞赛,以读课文为例,不单单去对个人进行评价,还以一个小组为衡量单位。哪个小组成员读书进度最快,读的课文篇目最多,那就是成绩最好,这个小组就会被评为“猎豹”队。读书进度相对较慢的则依次为“羚羊”队、“袋鼠”队……最后一名则是“树懒”队。每周对小组竞赛情况进行汇总,然后调整名次和称号。如此一来,一些原本读书不那么起劲的学生为了团队的荣誉。为了不拖累自己所处的小组,也为了避免遭受同伴的斥责,开始卖力地读起书来。而一些原本对他人的读书情况从不关心的学生也因此关注起本组的其他同学。并开始督促那些读书进度慢的同学。班级中也因此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从以上例子不难发现,将团队的概念缩小化,不再是整个班集体,而是几个人的小组,那么团队的激励将更集中。指向性也更强了。
三、横向竞争
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一点作为教师都不可能视而不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并且合理的竞争中去,才能让他们真正获得进步与发展。如果竞争开展得不合理的话,那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举个例子。如果让麻雀与老鹰比赛飞行,你想会是什么结果?
结果一:老鹰一起飞就已经把麻雀远远地甩在身后,而麻雀呢,穷尽目光可能也找不到前方老鹰的身影。麻雀开始觉得这种比赛简直就是一场玩笑。于是。在比赛一开始,麻雀就选择了放弃。
结果二:老鹰飞走了,麻雀一开始还抱着一丝信心,拍着翅膀继续朝前飞。但那遥远的对手就如同没有对手一样,麻雀越飞越没意思,越飞越没劲,最后中途灰心丧气地停下来,找根树枝歇歇脚,然后掉转头,返回老窝睡大觉去了。
所以,让一个学习后进的学生向先进的榜样去看齐。那无疑是个神话——榜样如同珠穆朗玛峰上的圣雪,他只有仰望的份。有时仅靠团队意识的激发也显得力度不够。那就需要我们考虑是不是该把老鹰换成乌鸦——让学生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进行横向竞争。如此一来,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就会被激发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开展的背书竞赛就是将两位水平相当的学生“捆绑”起来,让他们展开竞争。
四、物质奖励
适当的奖励是一种学习的促进剂。可在我们通常的认识中,奖励一向是压轴戏,奖励完了就意味着活动结束了。例如三好学生证书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良好表现的肯定。之后呢,那证书就留在箱底等着缅怀了。如果将奖励延伸开去,让奖励变成一种学习,是否可以呢?
笔者常用的奖励手段就是奖给学生课外书——如果学生将全册课文的预习都能认真完成好,那就可以到教师那里领取一本书籍。如果把语文预习看作是一种阅读的话,那这种奖励手段的实质就是用阅读来奖励阅读。而学生却乐此不疲,他们十分期待早日结束现有的阅读,开始新的阅读历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奖励作文,奖励作画,奖励演讲等等,只要编织好一个美丽的圈套,不信学生不上钩!
教师用心,教育“翻新”。
关键词:语文教育 激励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16-01
教育如同魔方,你只要改变其中的一格颜色,一切就会焕然一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直都在寻觅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语文的新方法。其实,有很多老办法,我们只要对它稍微动些“手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榜样示范
这是一个极“老”极“老”的教育办法。没有哪位教师不曾使用过它。可是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让一位某门功课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担任该门功课的课代表。那么在短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位学生在这门功课上的成绩会直线上升,甚至有可能成为这门学科的学习尖子。说穿了。这种现象就是“贴标签”效应的体现。当给某位学生贴上某种“标签”,那位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标签所暗示的意义去靠拢。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榜样的力量对于成为榜样的那个人才是最强大的(当然绝对不可否认榜样的辐射力量)。所以教师树立学习榜样的时候不应盯着那个真正是班中最优秀,真正是全体学生榜样的学生,你完全可以将“榜样”这个标签贴往任何一个尚达不到榜样阶段的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最直接的成果便是可以促成一个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迅速成长为在班中闪光的金子。而到那时,教师则又该把目光投向别的有“潜质”成为榜样的学生——其实是任何一位学生。笔者树立的班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就是那些自己都没想到会成为榜样的学生。而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导致那些学生上了“榜样”的船之后就再也下不来了。
二、团队激励
榜样的促动力量对成为榜样的学生是最大的,对其余学生也有一定的正面诱导作用,但毕竟是有限的——依然会有学生是处在榜样光辉辐射不到的范围内。此时,就需要运用另一种手段——同伴效应,让同伴去给他们施加积极的影响,让同伴去教育他们,让同伴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很多时候,我们推出的团队概念都是整个班集体。而笔者曾尝试性地开展了关于预习的小组竞赛,以读课文为例,不单单去对个人进行评价,还以一个小组为衡量单位。哪个小组成员读书进度最快,读的课文篇目最多,那就是成绩最好,这个小组就会被评为“猎豹”队。读书进度相对较慢的则依次为“羚羊”队、“袋鼠”队……最后一名则是“树懒”队。每周对小组竞赛情况进行汇总,然后调整名次和称号。如此一来,一些原本读书不那么起劲的学生为了团队的荣誉。为了不拖累自己所处的小组,也为了避免遭受同伴的斥责,开始卖力地读起书来。而一些原本对他人的读书情况从不关心的学生也因此关注起本组的其他同学。并开始督促那些读书进度慢的同学。班级中也因此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从以上例子不难发现,将团队的概念缩小化,不再是整个班集体,而是几个人的小组,那么团队的激励将更集中。指向性也更强了。
三、横向竞争
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一点作为教师都不可能视而不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并且合理的竞争中去,才能让他们真正获得进步与发展。如果竞争开展得不合理的话,那么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举个例子。如果让麻雀与老鹰比赛飞行,你想会是什么结果?
结果一:老鹰一起飞就已经把麻雀远远地甩在身后,而麻雀呢,穷尽目光可能也找不到前方老鹰的身影。麻雀开始觉得这种比赛简直就是一场玩笑。于是。在比赛一开始,麻雀就选择了放弃。
结果二:老鹰飞走了,麻雀一开始还抱着一丝信心,拍着翅膀继续朝前飞。但那遥远的对手就如同没有对手一样,麻雀越飞越没意思,越飞越没劲,最后中途灰心丧气地停下来,找根树枝歇歇脚,然后掉转头,返回老窝睡大觉去了。
所以,让一个学习后进的学生向先进的榜样去看齐。那无疑是个神话——榜样如同珠穆朗玛峰上的圣雪,他只有仰望的份。有时仅靠团队意识的激发也显得力度不够。那就需要我们考虑是不是该把老鹰换成乌鸦——让学生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进行横向竞争。如此一来,学生的斗志和拼搏精神就会被激发起来。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开展的背书竞赛就是将两位水平相当的学生“捆绑”起来,让他们展开竞争。
四、物质奖励
适当的奖励是一种学习的促进剂。可在我们通常的认识中,奖励一向是压轴戏,奖励完了就意味着活动结束了。例如三好学生证书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良好表现的肯定。之后呢,那证书就留在箱底等着缅怀了。如果将奖励延伸开去,让奖励变成一种学习,是否可以呢?
笔者常用的奖励手段就是奖给学生课外书——如果学生将全册课文的预习都能认真完成好,那就可以到教师那里领取一本书籍。如果把语文预习看作是一种阅读的话,那这种奖励手段的实质就是用阅读来奖励阅读。而学生却乐此不疲,他们十分期待早日结束现有的阅读,开始新的阅读历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奖励作文,奖励作画,奖励演讲等等,只要编织好一个美丽的圈套,不信学生不上钩!
教师用心,教育“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