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人重病缠身时千方百计想健康,有的人健康在身时又不珍惜人生,这就是现代健康理念中的‘围城’。”钱钟韩教授开门见山的一席话使我惊讶了。
没想到,已经88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前东南大学校长和江苏省政协主席、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的一代宗师钱钟韩先生还有这么一番高深的健康理论。
他的“围城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堂兄、《围城》的著作者钱钟书。
应当多为中青年“加油”
钱老认为:人的生命是重要的。重要就重要在活着可以多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保健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保证人们健康地成长(幼年期)和高效地工作(成人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存在价值,使我们的地球少一些行尸走肉,多一些生机勃勃的生灵。
但是,我们的医药保健在青年、中年这样的“汽车要加油”的阶段投资不够、关注不够、研究不够。一些中青年肌体过早地受到了破坏,又没有及时修补和促其康复,结果过早地进入了衰老阶段。现在,医药保健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为老人服务上。从表面上看,医药保健与疾病、痛苦相互对立,但实质上是相互依存。老人比起白手创业的青年人来说,多少有点积蓄。老人的孩子又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借钱、贷款也要为老人“拖一天是一天”。这种观念迫使单位和个人慷慨解囊,实在是浪费了社会财富!这是健康消费中人为的“围城”!
该死亡的应当让他顺其自然地死亡。不死不活地用医药“保”一个人,有何价值?5年前,我和钱钟书见面时,他满头黑发,我白发苍苍。如果那时他多增加一些健康“补给”多好。可近3年来,他躺在了医院,话也不能讲,动也不能动。高级专家、高额医疗费也难“保”他的思想功能和劳作功能。
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有生必有死。老的适时让位,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义务。相反,那种企图无节制地延长个人寿命(超过社会效益)的想法,从根本上说是反社会的、自私的、反进化的僵化理念,而且亦是徒劳的。今天,人类已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技术和能力。原则上就该把生育和死亡统一起来考虑,以保持一种有利于整个种族的年龄分布。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就能穿越健康理念的“围城”了。
钱老的话,再一次震撼了我。
对疾病不必过度恐惧
钱老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科学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一些候诊教育和健康咨询,带有一定的商业操作性和功利性。有的专家甚至合伙散布虚假“情报”,有意制造紧张心理和危机感,使社会上流行一种对疾病的过度恐惧的错误理论。这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起了严重的误导作用。人哪能那么不堪一击?
人体的精细结构和复杂程度可以说是惊人的。生物组织,特别是人的肌体,具有耐用性、稳定性和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人要生存,要发展,要立德、立功、立业,要将生物的基因传下去,把科学、技术、文化、精神传下去,带给地球以繁荣和文明,不调动内在的力量来确保健康怎么能行?我一生很少看病,即使在1983年当了江苏省政协主席,有了专职的保健医生时也一样。我在八九岁时,大大小小生过许多病。耳朵也烂穿过,但向来不喜欢找医生的父母就有一个信念:不怕,熬一熬就挺过去了!所以,在我的概念中,疾病并不可怕,人的意志力是可以战胜它的!后来到苏州上中学,到上海交大上大学,到英国留学,到瑞典做科学研究,直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恶劣环境下东奔西颠,为躲避战火迁校、转岗,生活可谓艰辛。但我一不吃补药,二不乱用抗生素,唯一的抗病方法是母亲祖传的秘方:节食,吃点泡饭。所以。一有头痛脑热,身体不惬意,便怕。不是怕病压垮身子,而是怕又要吃泡饭,胃肠道饿得受不了。不过我想,把激发和调动自身的正气放在首位,要比完全依赖外力更合理,更能祛病除灾,更能冲出疾病构筑的“围城”。
不要忙于打被动仗
目前流行的某些宣传,把人的身体描绘成一触即倒、一用就坏的破烂货,似乎只有让医疗专家们随时修补和经常监护,才能免于崩溃。这种宣传是严重的歪曲,是小看了人自身的力量!
有些医生倾向于在你身上找毛病,而且总会找到这种或那种病。如果发现问题,最好是让他解剖一下,以求确诊。但他们对正常人如何保持健康生活,却似乎兴趣不大。我年轻时曾遇见一位青年牙科医生,他工作认真,也很热心。他对我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为什么要等到牙坏了再来拔?那样最容易出问题。最好订一个计划,趁你牙齿好的时候陆陆续续拔除,这样做最安全,最科学!”他似乎认为,你长了一口牙,就是为了让他有计划地替你拔光,一劳永逸;然后再装上一口漂亮的假牙。这样才算充分发挥了他这个牙医的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意无意设置的“围城”又有多少?这种“围城”远远比疾病(有助于经常考验人的防御功能)本身更令人恐惧!
目前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但现代科学对人体本身功能的了解还是很粗浅、很原始的。癌症的不治自愈现象怎样解释?为什么高额医药费不能制止对艾滋病的恐慌?怎样利用物质来提高内在精神力量,用精神来调动和加强人体的物质机制?毛主席讲“物是要人去掌握的”。目前我们的医药卫生工作还处于消极防御状态,老是舍本逐末,忙于打被动仗,应付各种流行疾病和竭力推迟正常死亡。我们应该去寻找积极的办法,不对疾病低头,不对疾病恐惧,不对疾病让步。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冲出“围城”,以有生之年作忘我奉献。
——我深深地被钱钟韩教授的健康观打动了。这位淡泊名利、清正自律的老科学家,这位在高教战线勤奋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在他博大精深、敏锐机智的新思想、新方法中,竟有如此不流俗、不讳言的健康观。注目他伏案笔耕、鹤发童颜的身影,不由想到文化部长刘忠德为他的文集写的题签“哲人风范”;想到了1987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他的行为指南:首先是要勇于追求客观真理,明辨是非,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第二,客观真理并非僵死的、静止的东西,我们已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是很不够的,要不断开拓、永不停步。
钱老的健康观不正是源之于“指南”,突破了“围城”吗?!
没想到,已经88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前东南大学校长和江苏省政协主席、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的一代宗师钱钟韩先生还有这么一番高深的健康理论。
他的“围城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他的堂兄、《围城》的著作者钱钟书。
应当多为中青年“加油”
钱老认为:人的生命是重要的。重要就重要在活着可以多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保健工作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保证人们健康地成长(幼年期)和高效地工作(成人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存在价值,使我们的地球少一些行尸走肉,多一些生机勃勃的生灵。
但是,我们的医药保健在青年、中年这样的“汽车要加油”的阶段投资不够、关注不够、研究不够。一些中青年肌体过早地受到了破坏,又没有及时修补和促其康复,结果过早地进入了衰老阶段。现在,医药保健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为老人服务上。从表面上看,医药保健与疾病、痛苦相互对立,但实质上是相互依存。老人比起白手创业的青年人来说,多少有点积蓄。老人的孩子又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借钱、贷款也要为老人“拖一天是一天”。这种观念迫使单位和个人慷慨解囊,实在是浪费了社会财富!这是健康消费中人为的“围城”!
该死亡的应当让他顺其自然地死亡。不死不活地用医药“保”一个人,有何价值?5年前,我和钱钟书见面时,他满头黑发,我白发苍苍。如果那时他多增加一些健康“补给”多好。可近3年来,他躺在了医院,话也不能讲,动也不能动。高级专家、高额医疗费也难“保”他的思想功能和劳作功能。
从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有生必有死。老的适时让位,可以说是一种社会义务。相反,那种企图无节制地延长个人寿命(超过社会效益)的想法,从根本上说是反社会的、自私的、反进化的僵化理念,而且亦是徒劳的。今天,人类已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的技术和能力。原则上就该把生育和死亡统一起来考虑,以保持一种有利于整个种族的年龄分布。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就能穿越健康理念的“围城”了。
钱老的话,再一次震撼了我。
对疾病不必过度恐惧
钱老是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科学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一些候诊教育和健康咨询,带有一定的商业操作性和功利性。有的专家甚至合伙散布虚假“情报”,有意制造紧张心理和危机感,使社会上流行一种对疾病的过度恐惧的错误理论。这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起了严重的误导作用。人哪能那么不堪一击?
人体的精细结构和复杂程度可以说是惊人的。生物组织,特别是人的肌体,具有耐用性、稳定性和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人要生存,要发展,要立德、立功、立业,要将生物的基因传下去,把科学、技术、文化、精神传下去,带给地球以繁荣和文明,不调动内在的力量来确保健康怎么能行?我一生很少看病,即使在1983年当了江苏省政协主席,有了专职的保健医生时也一样。我在八九岁时,大大小小生过许多病。耳朵也烂穿过,但向来不喜欢找医生的父母就有一个信念:不怕,熬一熬就挺过去了!所以,在我的概念中,疾病并不可怕,人的意志力是可以战胜它的!后来到苏州上中学,到上海交大上大学,到英国留学,到瑞典做科学研究,直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恶劣环境下东奔西颠,为躲避战火迁校、转岗,生活可谓艰辛。但我一不吃补药,二不乱用抗生素,唯一的抗病方法是母亲祖传的秘方:节食,吃点泡饭。所以。一有头痛脑热,身体不惬意,便怕。不是怕病压垮身子,而是怕又要吃泡饭,胃肠道饿得受不了。不过我想,把激发和调动自身的正气放在首位,要比完全依赖外力更合理,更能祛病除灾,更能冲出疾病构筑的“围城”。
不要忙于打被动仗
目前流行的某些宣传,把人的身体描绘成一触即倒、一用就坏的破烂货,似乎只有让医疗专家们随时修补和经常监护,才能免于崩溃。这种宣传是严重的歪曲,是小看了人自身的力量!
有些医生倾向于在你身上找毛病,而且总会找到这种或那种病。如果发现问题,最好是让他解剖一下,以求确诊。但他们对正常人如何保持健康生活,却似乎兴趣不大。我年轻时曾遇见一位青年牙科医生,他工作认真,也很热心。他对我提了一个意见,说:“你们为什么要等到牙坏了再来拔?那样最容易出问题。最好订一个计划,趁你牙齿好的时候陆陆续续拔除,这样做最安全,最科学!”他似乎认为,你长了一口牙,就是为了让他有计划地替你拔光,一劳永逸;然后再装上一口漂亮的假牙。这样才算充分发挥了他这个牙医的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意无意设置的“围城”又有多少?这种“围城”远远比疾病(有助于经常考验人的防御功能)本身更令人恐惧!
目前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但现代科学对人体本身功能的了解还是很粗浅、很原始的。癌症的不治自愈现象怎样解释?为什么高额医药费不能制止对艾滋病的恐慌?怎样利用物质来提高内在精神力量,用精神来调动和加强人体的物质机制?毛主席讲“物是要人去掌握的”。目前我们的医药卫生工作还处于消极防御状态,老是舍本逐末,忙于打被动仗,应付各种流行疾病和竭力推迟正常死亡。我们应该去寻找积极的办法,不对疾病低头,不对疾病恐惧,不对疾病让步。合理使用自己的力量,冲出“围城”,以有生之年作忘我奉献。
——我深深地被钱钟韩教授的健康观打动了。这位淡泊名利、清正自律的老科学家,这位在高教战线勤奋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在他博大精深、敏锐机智的新思想、新方法中,竟有如此不流俗、不讳言的健康观。注目他伏案笔耕、鹤发童颜的身影,不由想到文化部长刘忠德为他的文集写的题签“哲人风范”;想到了1987年3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他的行为指南:首先是要勇于追求客观真理,明辨是非,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第二,客观真理并非僵死的、静止的东西,我们已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总是很不够的,要不断开拓、永不停步。
钱老的健康观不正是源之于“指南”,突破了“围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