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多糖联合环杷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122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红花多糖联合环杷明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方法

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分别加入0.05、0.10、0.20、0.40、0.80 mg/ml红花多糖及2.5、5.0、10.0、20.0、40.0 μmol/L的环杷明培养24、48、72 h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选择最佳的红花多糖及环杷明作用浓度;将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红花多糖组、环杷明组、红花多糖+环杷明组,CCK-8实验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4组细胞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Fas、Gli蛋白表达。

结果

按照上述浓度处理后,红花多糖作用于细胞24、48、72 h后的IC50分别为(0.89±0.04)、(0.35±0.03)、(0.14±0.02) mg/ml,环靶明作用于细胞24、48、72 h后的IC50分别为(56.30±1.23)、(28.85±1.02)、(15.26±0.87) μmol/L,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红花多糖组和环靶明组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选择0.8 mg/ml红花多糖和20 μmol/L的环杷明进行后续研究;红花多糖组、环杷明组、红花多糖+环杷明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8.76%、56.67%、24.29%,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红花多糖组(P=0.003)、环杷明组(P=0.003)及红花多糖+环靶明组(P=0.000);而红花多糖+环杷明组细胞存活率低于红花多糖组(P=0.005)和环杷明组(P=0.005)。红花多糖组、环杷明组、红花多糖+环杷明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26%、16.24%、26.76%,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红花多糖组(P=0.001)、环杷明组(P=0.001)及红花多糖+环靶明组(P=0.000);而红花多糖+环杷明组细胞凋亡率低于红花多糖组(P=0.005)和环杷明组(P=0.004)。红花多糖组、环杷明组、红花多糖+环杷明组bcl-2、Gli1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x、Fas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花多糖+环杷明组bcl-2、Gli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红花多糖组和环杷明组,而bax、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红花多糖组和环杷明组。

结论

红花多糖及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杷明均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增殖,红花多糖及环杷明联用对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强于单独用红花多糖和环杷明。

其他文献
多药耐药(MDR)是临床药物抗癌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多种机制。其中,P-糖蛋白(P-gp)介导的经典MDR机制与MDR的形成关系密切,通过"药泵"效应排出细胞内化疗药物,显著降低化疗疗效。姜黄素主要提取自中药姜黄的地下根茎,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近年研究发现,姜黄素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抑制P-gp的功能和表达,发挥逆转肿瘤MDR的作用。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期放疗治疗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Ⅱ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治疗,研究组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21 d为1个疗程,连续化疗2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极高的恶性脑肿瘤,而且普遍存在初次治疗后进展和极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肿瘤复发及选择高度个体化的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多模态磁共振及分子影像学在鉴别诊断胶质瘤复发、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再手术、再放疗、电场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局部、全身治疗策略有望为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目的探究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欲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84例ⅠB2期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172例和对照组112例,实验组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对照组单纯手术治疗。评价实验组化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治疗率、切缘阳性率、病理特征、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P方案(紫杉醇+顺铂)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野生型肺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的肺鳞状细胞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组(n=50)和联合组(n=50),单纯组使用TP方案,联合组在TP方案的基础上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CIST 1.1)进行
在乳腺癌研究中,表观遗传调控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组蛋白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是在各种酶类的作用下,通过加入和去除甲基、乙酰基以及磷酸基团等来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由于其调控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可以为受影响的区域恢复到正常的基因组状态提供优势。临床上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发各种药物来用于患者的诊疗,并提供治疗靶点。
早期疗效的判断对鼻咽癌的治疗及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它以表观扩散系数(ADC)定量分析组织水分子弥散程度的变化,从而准确诊断鼻咽癌微小病变、评价放疗早期疗效及观察预后。随着MRI及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DWI在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tMSI)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分析其对食管鳞状细胞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正常对照组织的mtMSI和Hp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相关性。结果肿瘤组织和对照组Hp阳性率分别为61.3%(57/93)和20.4%(1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类蛋白酶,对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癌细胞中的过量表达引起乙酰化失衡,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作为抗肿瘤药物,其高效性和低毒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信会为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