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行机耕深翻势在必行

来源 :福建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采用的旋耕机耕地,因耕层浅,一般不足14cm,耕作层以下被压实而形成浅而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了作物根系下扎和水肥营养的吸收,致使作物严重减产。有效的机耕深翻土地,从耕作技术措施上来保证搞好粮食生产已迫在眉捷。
  【关键词】旋耕机耕地/耕层浅/机耕深翻
  秦都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土地面积448.3平方公里,是国家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全区14.3万亩小麦有13.6万亩发生条锈病,发病率达94.4%,1.7万亩发生全蚀病,发病率为12.2%。赤霉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此外小麦蚜虫、吸浆虫的危害也较往年严重。2012年全区夏粮产量普遍减产一到两成,塬上有的地方甚至达三成以上,经有关专家分析,除气候、小麦品种方面等因素外,,全区有95%以上土地长期靠旋耕、旋播,机耕深翻面积减少致使土壤熟化层变薄,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是病虫害蔓延的重要原因,给小麦生长带来极大不利,从而造成夏粮严重减产。
  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村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耕翻地的作业普遍采用旋耕机,传统的铧式犁等深翻作业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多年采用的旋耕机耕地,因犁耕层变浅,一般不足14cm,耕作层以下被压实而形成浅而坚硬的犁底层。严重影响了作物根系下扎和水肥营养的吸收,致使作物严重减产。耕地耕作层普遍变浅,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全国耕地经过多年精耕细作种植,旱田耕作层已经形成上细结构,主要原因是旋耕机的连续作用,旋耕形成0-14cm的细土层,透气能力差,渗水能力差,土壤容易板结,自然降水只能在14cm细土层内保存,雨水大了不抗旱;中土层变浅,由于旋耕机耕深较浅,平均较铧式犁要浅2cm以上,导致耕层变浅。再者由于多年旋耕,旋耕刀轴带动刀片切削土壤,刀片对土壤有一个向下的锤击力,变浅的中土层便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不透气、不透水,有8-10cm实土,土层非常硬,严重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和水肥营养吸收。[1]因此造成近年我国作物产量普遍不高,长期处在中低产状态。解决的方法是加大机耕深翻力度。
  由于工作的疏忽和不尊重科学的耕作方式,土地对我们已经给予了惩罚。我局在马庄农场从2010年开始进行机耕深翻技术的试验研究,并对小麦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试验证明,采用机械深翻技术,小麦可增产20%以上,最高可达50%。因此,采取积极措施,教育农民重视推行科学的、有效的机耕深翻土地措施,从耕作技术上来保证提高粮食生产已迫在眉捷。
  一、机耕深翻的目的和效果:
  按农艺要求,耕作层上层碎、中土层细、下土层粗,适合植物生长。耕地技术实质就是翻土、松土和混土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从土壤耕作学理论来认识机耕深翻:
  1、机耕深翻能更有效的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气象、液相、固相三相比例关系。
  耕地土壤由于年复一年的旋耕、旋播所型成坚硬、密实的犁底层是一项世界性的公害。它严重的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并使土壤的通风、透水性能变差,土壤得不到足够的空气疏松就会造成板结,若经适当深度的翻整,保持表层土壤疏松,就会形成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改善土壤透气性,调整了三相比例,恢复了团粒结构,重新得到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硬床软被”的条件。
  2、机耕深翻能够深埋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熟化程度,改善土层结构,提高常效能力。
  作物生长需要N、P、K、Ca、Mg、Fe、S、H、O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成份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表示了土壤肥活或贫脊。据资料,我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干土重的0.63-1.39%。其中:含N只占0.04-0.1%、含P只占0.12-0.16%、含K只占2.06-2.23%。在全国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属中下水平,是比较缺乏的。近几年来:对土地的秋施肥,旱追肥措施不力,化肥用量猛增,更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因此,必须大力提高作物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及绿肥,有机肥料经深翻埋入地下壤中。在空气条件作用下逐渐腐烂成腐植质,并逐渐转化为乌敏素,有利于土壤肥力积累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同时,秋翻后的土层经过冻晒过程实现熟化,土壤经冬季结冻、膨胀,春天解冻后失水收缩,干湿交替冻融涨缩,经冻融的土壤,毛管孔隙大量增加,吸水作用好,从而培植了地力。更易于作物根系下扎充分利用下层土壤的磷素。这对于主张籽粒饱满与根系的发育,都有良好作用,从而为作物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3、深翻能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害。
  深翻灭草防病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对以根茎,根芽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经几次耕翻,被埋入犁底深部,大多数就会因窒息缺氧而死亡,那些潜伏在土壤表层和作物残茬上的作物病毒和害虫卵蛹被翻入土层深部,也因生活环境不适和缺氧窒息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从而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
  4、深翻能够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农谚说:“深耕一寸,等于上肥”。就是说深耕能够创造深厚的耕作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提高农田的耐旱耐涝蓄水保墒能力能力。经过深耕的土地,蓄水量一般比浅耕地为多,打破了犁底层,更便于作物根系下伸,吸收利用深层的水分和养料。[2]
  二、实行机耕深翻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机耕深翻是一项投入大、涉及面广、社会效益高的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在保证农机推广经费的基础上,积极以加大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增加资金投入,以确保深翻机具的推广。建议将深翻机具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尤其是深耕铧式犁,将补贴资金提高到购置价格的50%,而将目前购置旋耕机(含微耕机)的补贴资金由30%调至为20%,以调动农机户购买铧式犁尤其是深耕铧式犁的积极性。鼓励每3年采用一次铧式犁深耕作业来加深耕作层,打破犁底层。同时建议,采用深耕铧式犁深埋作物秸秆的,国家给予作业项目补贴,每亩补贴20元。
  2、鉴于我国目前农村仍然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土地面积小,不利于农机化作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积极推行“统种分管”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耕种环节上力争实现规模化生产,以提高技术的应用水平。
  3、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是实施机耕深翻技术的主体,对一些新技术农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要想让他们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求各级农科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并通过乡村干部带头深翻自己的土地,以实效带动群众。
  三、机耕深翻要按科学的操作规程和统一的质量标准,确保机耕效果。
  机耕地的质量标准可参考以下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1、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土质,熟土层厚度和可能熟化程序,以及作物品种生长潜力,根系发育的特性等情况来确定机耕深翻深度,不宜一次翻的太深影响来年的作物生长,应逐年加深,一般耕深在1 8-22cm,要求各犁耕深要一致,平均耕深与标准之差不应超过1cm。
  2、要根据田块地形,采用合理的相适应的机耕方法(如内翻、外翻、内翻套耕、外翻套耕、内外套等等),机耕后田块表面应平整,不应有高垄大沟,尤其要避免田块中央的大深沟。
  3、要耕透土垡要完全翻转,要将翻越的表土、残茬、杂草和肥料全部翻入犁底。
  4、机耕犁沟要立直、耕深、耕宽要求一致。
  5、不出现漏耕、重耕、起落犁要整齐,不留地头“三角”覆盖均匀严密。
  总之,政府以及涉农部门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加快机耕深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做好今后机耕深翻的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森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铧式犁作用无可替代 农机科技推广 2013,10
  [2] 钮溥.旱地农业蓄水保墒技术[J]. 农业出版社.1992,2
其他文献
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群健康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生物安全是一个猪群疾病控制策略,通过它来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去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为一种最有
思考之一:确立"风险首位"和"内控先行"的思想和工作原则.应根据人民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即授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教育控制系统、计算机
期刊
随着我国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对高校的促进作用,便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本文
简介毫秒微差爆破原理,结合双溪水库输水隧洞洞口施工条件,介绍了该工程施工方案浅孔毫秒微差爆破参数的设计、安全复核及安防措施。实施结果证明:爆破方案有效控制了爆破飞石
王汝林:看好3大作用最近,我参加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等调研工作,有机会跑了福建、重庆、广州、昆明等十几个省市,掌握了大量鲜活案例,听取了大量来自基层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盐度30为对照组(S0),4d为1个盐度波动周期,研究了幅度为4(S4)和10(S10)的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相关基因表达、游离
二、农产品质检机构仪器设备的配置的原则和思路 仪器设备是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必备装备,其配置应掌握三个原则:(1)仪器设备必需与所在县(市、区)检测机构的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检测
作者以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巨大影响为例证,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角度,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
扶绥县素有"甘蔗之乡"美誉,每年甘蔗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成为扶绥县蔗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因素,2011年来以成功申报第三批、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型
结合余姚市洪涝灾害特点,介绍了陶家路江二期整治工程的概况,分析了工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对河道规模论证、岸线布置、堤型断面型式、桥梁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了论述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