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之美为什么不存在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测序工程表明,地球上所有人都属同一个祖先,也就是说都是一家人。那么不论时间、空间、国家、民族,人的审美是不是有共同之处呢?是否存在一种普世的、人所公认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呢?或者说,艺术之美有统一的标准,像北极星一样可以永远指引艺术创作吗?
  对称是普世之美吗
  绘画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对称。它出现在许多地方,很普遍。古代波斯地毯和现代西班牙的阿罕布拉宫天花板,都有相似的几何图案,但却是不同地方、不同歷史时期创作的。
  然而这不表明对称就是普世之美,毕竟东西方还出现许多不对称的艺术作品。18世纪欧洲流行洛可可艺术,很少对称,而同时代日本的禅宗花园布局,也是严重的不对称。
  复杂性是普世之美吗
  那么在构造上呢?1973年心理学实验发现,人对较复杂的图案愿意投入更多注意力,在新生儿身上也能表现出来。于是能体现层次、色彩、构造等多方面复杂性的作品,似乎成为一种普世之美,并且在对称和不对称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然而这也不绝对。有两幅抽象油画,诞生于同一时期,作者还是同一国家的,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幅颜色多样,富有动感,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另一幅却异常简单,平静安详,整个场景被白雪覆盖,几乎没有其他颜色。
  两位作者都是俄国的,他们处在相同时代和相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创造的艺术之美却完全不一样。
  环境影响审美吗
  心理学实验还发现,环境会影响人的知觉,甚至使人产生错觉,那么它会不会决定人的审美呢?
  下面这幅图里,线段a和线段b一样长吗?若不,哪一个更长?一般都认为b比a要长些,但实际上它们一样长。受环境影响是人类视觉感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多年来科学家都这么认为。
  但是人类跨文化研究却发现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实际结果相当令人惊讶。西方人看到b比a长,这种错觉程度最大;非洲的祖鲁人、芳族人和伊贾族人也看到错觉,但程度很小,只有西方人的一半;而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地区的居民,则根本没有任何错觉,他们眼中线段a和线段b一样长。
  同样一幅图,不同人却有不同认知,这说明环境不会产生视觉审美的统一标准。
  听觉艺术也无固定标准
  那么听觉上的审美呢?我们平时听的音乐都有一定节奏,它是不是有某种内在统一的旋律、节拍等美感标准?若单论目前世界主流音乐,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各民族各种音乐上时,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
  晚上哄孩子入睡时所唱的歌曲,一般父母都会唱轻柔的摇篮曲,声音逐渐降低,直到喃喃细语,若有若无,但中非共和国的阿卡俾格米人却大声唱,还一边唱一边拍孩子的脖子。
  西方音乐演奏都强调节拍要相合,这样才是优美动听的。但不是所有音乐都这样。爪哇人就认为不相合、失调才是有吸引力的,其传统音乐就是这样;另有些民族的本土音乐里,每人各有自己的演奏速度,根本不可能相合;还有些音乐根本找不着旋律,如蒙古人唱歌就没有可识别的旋律。演奏乐器方面,有些民族很不寻常。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群岛上,打鼓的称为水鼓手,他根据水波打出节奏,根本不是音乐节拍。
  西方音乐通常把重拍放在每2拍、3拍或4拍上,而保加利亚音乐的节拍与此完全不同,重拍通常在每7拍、11拍、13拍和15拍上,还有印度音乐的节拍周期甚至超过了100拍。一般情况下,一个八度音阶被等分成12间距的不同音,如钢琴上7个白键加5个黑键组成一个八度音阶,而古典印度音乐则把它分成22个音,并且其间距还不相等。
  对所听到的音高,西方人通常描述为“高或低”,塞尔维亚的罗姆人即使已融入西方文化,其听到的音高却仍是“大或小”,而津巴布韦的绍纳语人听到的是“鳄鱼或逐鳄人”,还有些少数部落(如Obaya-Menza部落)听到的是“父或子”。
  总之,调查发现世界各地的原生音乐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巨大差异,远远超出了我们惯常所理解的。
  天生亦无音乐偏好
  或许音高、节拍等可以受后天教育影响,那么人天生是否就对某种有规律的声音(音乐)感兴趣呢?人人都爱听和谐的音乐,杂乱声音谁都不爱听,这是否就说明人天生爱音乐呢?
  为此科学家对4~6月大的婴儿进行了实验。研究人员布置了特别的实验室,父母抱婴儿坐在中间,两边墙壁各放了扬声器。然后其中一边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播放后关闭;再对舞曲进行改版,扭曲旋律,打乱节奏,变成刺耳的不和谐音,从实验室另一边墙壁的扬声器里播出来。
  最后证实,婴儿对原版莫扎特音乐的注意时间长于不和谐音的,即和谐是声音之美的标准。然而随后实验被重做时,出现了戏剧性结果。如果先播放不和谐音,再播放莫扎特音乐,则婴儿对不和谐音的注意时间长于原版莫扎特音乐的。
  这说明婴儿注意时间更长的声音,取决于它是不是先播放,不取决于是不是和谐。这也是事实,如保加利亚传统民歌的特点,就是普遍的不和谐音。
  美就是创造创新
  美不是由基因、文化、环境决定的。有时对过去的某些伟大作品,我们今天却发现不了它有什么吸引力;同样今天大众不能接受的作品,或许明天就会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美。
  人类的审美也在不断扩展,一切被认为美的新事物都在不断增加它的定义。因此,普世之美不是某种特定的倾向偏好,而是一条多重的、曲折的路径,一条充满创造创新的路径。
  17世纪以来,莎士比亚戏剧一直流行,今天仍以到剧院看莎翁戏剧为荣。但再过几百年,如果人类普遍接受芯片植入,通过信号传输接受信息,再配合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在脑海里体验各种戏剧的情节,而且非常逼真。届时还需要去现场花几小时观看吗?或许莎翁戏剧会逐渐淘汰,但戏剧的精神财富不会消失,而且在此基础上,人类还会创造出再多更新的内容。
其他文献
西方一直流传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传说,当你看见一个跟你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的时候,你就会死。这个传说来源于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一对恋人分别是敌国的公主和王子,由于战争,两人被生生隔开不能相见。终于,5年之后王子的军队攻陷了软禁着公主的城堡,恋人得以相见。然而,王子的臣民们却坚持要处决那可怜的亡国公主。为了爱情,王子毅然决然地拉着公主的手跳入了大海。一年之后,一座美丽的梦幻般的岛屿——卡娜米雅岛上到处生长着一
期刊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自拍也越来越流行。然而科学研究发现,自拍有副作用,极可能引起“羊角风”发作。  自拍可能引发癫痫  羊角风又叫“羊癫风”,是一种俗称,正式的名称就是癫痫。对自拍爱好者来说,这似乎有些恐怖,但确实是科学研究发现的。  加拿大最近出现一个案例,一位十几岁的少女在医院接受治疗,为期三天,她的身体连接着许多观测仪器,时刻报告身体情况,其中就有一台脑电波检测仪。在三天治疗期间,医生突然发现
期刊
战争对每个人都是可怕的,核战争更可怕。曾经有一次,人类走在核战争边缘,情势一触即发,但由于一个人的勇气而止息。  20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剑拔弩张。1983年9月26日如往常一样,但凌晨时分,苏联警报系统骤然尖叫,屏幕显示“发射”字样,检测到美国向苏联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紧接着警报再响,第二枚导弹升空,然后是第三、第四枚,共检测到五枚导弹!警报系统也把“发射”字样改成了“导弹袭击”!  苏联的冷战
期刊
日本影视剧常有个特色传统,就是怪兽入侵日本。不论哥斯拉、莫斯拉,这些怪兽都很有名,从海上出现肆虐日本。虽然这些都是传说故事,但现实中日本真的被肆虐得很惨,不过不是怪兽,而是一种产于北美地区的动物——毛绒绒的、可爱的浣熊。  大受欢迎的小浣熊捣蛋鬼形象  首先这要从美国说起。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有个小男孩名叫诺斯,收养了一位特别的年幼孤儿,给它取名叫“捣蛋鬼”。这孤儿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婴儿小浣熊。后
期刊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怕遇到灵感枯竭、大脑空白的状态。然而,灵感不会凭空出现,与其在迷茫和焦虑中苦苦等待,我们不如换一下思维方式,或许很快就会“柳暗花明”。心理学家就以四位具备出色创造力的名人为例,列举了四种能够带来灵感的思维方式,以供我们参考。  第一种方式是阿爾伯特·爱因斯坦的“简约思维”,即,思考问题时放弃复杂的累赘,以简洁的方式直奔问题的实质。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简约地解释一样
期刊
许多年前,一些人就喜欢泡“阳光浴”——将自己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比如我的姑姑。姑姑漂亮的小麦色皮肤由此而来,可阳光也晒伤了她的皮肤,她的皮肤会时不时蜕皮,严重时,有点像蛇蜕皮的样子,怪吓人的。但是,姑姑却依然乐此不疲,她对皮肤出现的不良症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美丽需要付出代价。  可事实上,代价不只是脱皮和红肿那么简单。“阳光浴”爱好者们可能不知道,强烈的阳光可以伤害到皮肤里的结构蛋白和DNA。这两
期刊
我们做每件事,都要合乎法律条文,可是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有的时候,在这个国家算是违法的事情,到另外一些国家可以变成合法行为。  葡萄牙:毒品非罪化  為了禁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会采用法律手段,逮捕、关押吸毒者。然而,2001年,葡萄牙通过一项法律,将所有的毒品都非罪化。也就是说,不管你吸食或者私藏大麻、冰毒、还是海洛因,只要数量不超过通常情况下一个人10天的剂量
期刊
低垂的天空,乌云密布,不一会儿,一片片轻盈的雪花飘然而下,美丽的雪花落在了树枝上、地上,让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而在100多年前,有一个业余摄影师正仰望着天空,痴迷于这些空中精灵。他对它们有种异乎寻常的热爱,以至于花了一辈子时间去记录雪花的美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给雪花拍照的人。他就是有“雪花男人”之称的威尔逊·宾利。  宾利的冰雪世界  1865年2月,宾利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小农村里。佛蒙特州春
期刊
看到半杯水,你会觉得它是半满还是半空的?相信大家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个小实验,乐观主义者会认为杯子是半满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杯子是半空的。人们将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界线划得很清楚,一“白”一“黑”,多数人认为前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诸多困难,而后者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乐观不能永远带来幸运  乐观主义的积极作用确实有很多,例如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虽然爱笑和运气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联
期刊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其总部占地面积达15公顷,规模比中央情报局总部还大。在这里,有世界上最聪明的特工和破译者,对于他们来说,破译一些复杂的代码,用算法来找出代码里隐藏的信息,属于普通工作。因为思考抽象问题,挑战未知领域,是作为一名美国国家安全局员工的最基本素质。  所以,当你听到这些员工对脑筋急转弯感兴趣,也许就不会觉得那么奇怪了。每个月,美国国家安全局会在其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