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学梅:与作者的交流,趣味盎然
2020年夏天,我收到了梁老师寄来的手稿。A4纸上全是他用黑色签字笔写的工工整整的文字,上面还保留着铅笔修改的痕迹。为了防止书稿不小心散落,细心的他还在每页稿纸上标上了页码。梁老师是一个对文字对作品特别认真严谨的人。
拿到手稿的我,虽然特别想一睹为快,想知道梁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什么新奇有趣、奇思妙想的故事,但还是按捺住了激动的心情,拿着手稿,跑到办公楼二楼尽头的复印机那里,把手稿复印了一份。然后,我把手稿珍而重之地收到一个文件袋里。
每个责任编辑拿到录入的书稿时,都会先把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调大,然后打印一份,在边上用铅笔标上需要梁老师确认的问题,然后把稿件寄给他。那时,他身体微恙,但仍认真地回复了我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在《“白先生”与“黑勇士”》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蜂儿们都在蜂箱里冬眠了,我爷爷也在家里‘猫冬’。”作为责编的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蜜蜂是冬眠的吗?后来,我查了相关资料,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养蜂的人。为了表述得更为准确,经过梁老师的确认,我把此处的“冬眠”改成了“过冬”。当然,有时我也理解错了文意,但梁老师仍会认真给我详细解答。与作者的交流,就是这么趣味盎然。
侯文斐:总有一束光,温暖你的心灵
在那个口罩难求的春天,如果全家只有36个口罩,你会捐给需要的人吗?
当远方出现突如其来的危机,你会舍弃小家奔赴“战场”,拯救更多的陌生人吗?
当平日不善表达的妈妈拥抱了爷爷,这以往从未有过的举动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看到被口罩勒出来满是勒痕的脸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至亲又会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年级小姑娘可可的身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生活,父母去外地抗疫,可可和爷爷在家中的居家隔离生活因为有了泰迪狗木木和八哥“老八”的陪伴,给原本灰色的春天增添了几分色彩。当可可看到父母满脸勒痕、双眼通红却依旧开心地问候,五年级的她忍着泪花告诉父母一切都好;当口罩紧缺、家中也所剩无几时,爷爷却做义工捐口罩……点滴行动,就像一束光,照亮心灵。
闭门在家的日子,“老八”成了一只会读诗的“网红鸟人”……读《可可、木木和老八》这本书,让我们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还原了2020春天发生的故事,有别离,有感伤,有团聚,有幸福。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了什么,你我都能勇敢面对。
宋婷:每个人都了不起
“每个人都了不起”是最近的流行词语,这句话让我想起近期责编的梁老师的童书作品《哥俩好》。
原稿完成时,是2020年5月份,疫情造成的危机慢慢缓解,生活还在继续,但心情需要重启,梁老师的这个故事让我心里一暖,心生喜爱。
作品讲述了疫情期间,因为爸爸、妈妈被隔离在武汉,四岁的弟弟和哥哥一起勇敢面对这份危难的故事。居家隔离的时间里,平时不怎么会爱护弟弟的哥哥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平日里有些小任性的弟弟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感受到哥哥的温暖。小哥俩互相帮助互相打气,互相理解互相迁就,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成长,更加理解和信任对方。
抗击疫情期间,我们有最美的逆行者,也有在家坚定隔离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哥哥和弟弟的故事里,有着全国抗击疫情的无数小家庭的缩影。
梁老师最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闪耀的人性光芒。在这个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哥俩朴素情感里真挚而美好的生活点滴。在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美好。是的,每个人都了不起!
杜聪:于细微处见温暖
2020年的年末,我们迎来了久违的大雪。雪后初霁,大地洁白,正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玩雪的时节。中午时分,阳光正好,一群孩子们聚集在低檐下,热烈地争抢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那里有一圈晶莹剔透的冰溜子。
梁老师在他的最新童书《北方印象》中告诉小朋友们,“积雪被阳光一晒,慢慢融化,顺着房檐往下滴,但实际温度又在零度以下,边滴边冻,可不就结成了冰溜子”。
这本书秉持了他一贯“寓教于乐”的风格,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把爱和想象力传递给小读者。他在书中继续启发小读者:“如果你在冬季迷失了方向,走到了一个有房子的地方,怎么判断东南西北?”动动脑筋一想,对了,“房檐冰溜子多的一面,对应的应该是南”。
他还提倡小读者养成好思多问的习惯,成为一个具有探索习惯的人。《北方印象》这个故事中还介绍了东北逗趣的方言、霜花的形成等种种有趣的现象,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张瑾瑾:严谨细致方出精彩
在編辑《小毛驴“桑丘”》这本书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也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审图方面也须更加谨慎。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庄里一户人家和一头小毛驴的故事。那时,家家户户还是用柴火烧锅做饭的。插画家第一次提交的画稿出现了一点错误。仔细观察锅灶的垒盖方向以及烧柴火的洞口位置,是不太符合日常生活原理的。后来经与插画师不断沟通,终于将正确的绘图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在编辑过程中,要结合故事的真实性和时代性进行审校显得尤其重要,严格审图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流程。
(编辑/崔秀娜)
2020年夏天,我收到了梁老师寄来的手稿。A4纸上全是他用黑色签字笔写的工工整整的文字,上面还保留着铅笔修改的痕迹。为了防止书稿不小心散落,细心的他还在每页稿纸上标上了页码。梁老师是一个对文字对作品特别认真严谨的人。
拿到手稿的我,虽然特别想一睹为快,想知道梁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什么新奇有趣、奇思妙想的故事,但还是按捺住了激动的心情,拿着手稿,跑到办公楼二楼尽头的复印机那里,把手稿复印了一份。然后,我把手稿珍而重之地收到一个文件袋里。
每个责任编辑拿到录入的书稿时,都会先把字体、字号、行距、页边距调大,然后打印一份,在边上用铅笔标上需要梁老师确认的问题,然后把稿件寄给他。那时,他身体微恙,但仍认真地回复了我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在《“白先生”与“黑勇士”》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蜂儿们都在蜂箱里冬眠了,我爷爷也在家里‘猫冬’。”作为责编的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一个疑问:蜜蜂是冬眠的吗?后来,我查了相关资料,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养蜂的人。为了表述得更为准确,经过梁老师的确认,我把此处的“冬眠”改成了“过冬”。当然,有时我也理解错了文意,但梁老师仍会认真给我详细解答。与作者的交流,就是这么趣味盎然。
侯文斐:总有一束光,温暖你的心灵
在那个口罩难求的春天,如果全家只有36个口罩,你会捐给需要的人吗?
当远方出现突如其来的危机,你会舍弃小家奔赴“战场”,拯救更多的陌生人吗?
当平日不善表达的妈妈拥抱了爷爷,这以往从未有过的举动又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看到被口罩勒出来满是勒痕的脸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至亲又会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这一切,都发生在五年级小姑娘可可的身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她的生活,父母去外地抗疫,可可和爷爷在家中的居家隔离生活因为有了泰迪狗木木和八哥“老八”的陪伴,给原本灰色的春天增添了几分色彩。当可可看到父母满脸勒痕、双眼通红却依旧开心地问候,五年级的她忍着泪花告诉父母一切都好;当口罩紧缺、家中也所剩无几时,爷爷却做义工捐口罩……点滴行动,就像一束光,照亮心灵。
闭门在家的日子,“老八”成了一只会读诗的“网红鸟人”……读《可可、木木和老八》这本书,让我们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还原了2020春天发生的故事,有别离,有感伤,有团聚,有幸福。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了什么,你我都能勇敢面对。
宋婷:每个人都了不起
“每个人都了不起”是最近的流行词语,这句话让我想起近期责编的梁老师的童书作品《哥俩好》。
原稿完成时,是2020年5月份,疫情造成的危机慢慢缓解,生活还在继续,但心情需要重启,梁老师的这个故事让我心里一暖,心生喜爱。
作品讲述了疫情期间,因为爸爸、妈妈被隔离在武汉,四岁的弟弟和哥哥一起勇敢面对这份危难的故事。居家隔离的时间里,平时不怎么会爱护弟弟的哥哥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平日里有些小任性的弟弟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感受到哥哥的温暖。小哥俩互相帮助互相打气,互相理解互相迁就,共同面对困难共同成长,更加理解和信任对方。
抗击疫情期间,我们有最美的逆行者,也有在家坚定隔离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哥哥和弟弟的故事里,有着全国抗击疫情的无数小家庭的缩影。
梁老师最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闪耀的人性光芒。在这个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哥俩朴素情感里真挚而美好的生活点滴。在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美好。是的,每个人都了不起!
杜聪:于细微处见温暖
2020年的年末,我们迎来了久违的大雪。雪后初霁,大地洁白,正是孩子们欢天喜地玩雪的时节。中午时分,阳光正好,一群孩子们聚集在低檐下,热烈地争抢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那里有一圈晶莹剔透的冰溜子。
梁老师在他的最新童书《北方印象》中告诉小朋友们,“积雪被阳光一晒,慢慢融化,顺着房檐往下滴,但实际温度又在零度以下,边滴边冻,可不就结成了冰溜子”。
这本书秉持了他一贯“寓教于乐”的风格,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把爱和想象力传递给小读者。他在书中继续启发小读者:“如果你在冬季迷失了方向,走到了一个有房子的地方,怎么判断东南西北?”动动脑筋一想,对了,“房檐冰溜子多的一面,对应的应该是南”。
他还提倡小读者养成好思多问的习惯,成为一个具有探索习惯的人。《北方印象》这个故事中还介绍了东北逗趣的方言、霜花的形成等种种有趣的现象,以及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张瑾瑾:严谨细致方出精彩
在編辑《小毛驴“桑丘”》这本书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也以此告诫自己:在今后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审图方面也须更加谨慎。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庄里一户人家和一头小毛驴的故事。那时,家家户户还是用柴火烧锅做饭的。插画家第一次提交的画稿出现了一点错误。仔细观察锅灶的垒盖方向以及烧柴火的洞口位置,是不太符合日常生活原理的。后来经与插画师不断沟通,终于将正确的绘图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在编辑过程中,要结合故事的真实性和时代性进行审校显得尤其重要,严格审图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流程。
(编辑/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