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语高年级教材,在涉及名人佳作、名家名著时,文本的后面增加了“作家卡片”或“名著便览”等知识性内容介绍(以下简称“知识卡片”)。他虽然只有“豆腐块”大小的篇幅,却蕴含丰富,是文本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知识卡片”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服务。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是优化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一步。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言简意赅,是文本与学生的间接对话,是点燃学生阅读文本热情的“催化剂”。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时,我首先出示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简·爱》”。由于在小学阶段读过《简·爱》的学生并不多,对其情节、人物了解的就更少。读过“知识卡片”,我就抓住文字中的“灰姑娘”一词调动学生的积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家一定读过童话故事《丑小鸭》和《灰姑娘》,谁能说说这些故事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自己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我趁机话锋一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简·爱》的主人公为什么被称为‘灰姑娘’呢?”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便相机导入新课:“这本书的作者也曾经是一位‘灰姑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生活中的‘灰姑娘’。”巧用“知识卡片”进行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走近文本人物坐了“热生活动”。
二、解读点化,走进文本
“知识卡片”承载着作者创作与读者解读文本的作用,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助推器”,它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编写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充分利用“知识卡片”解读、点化文本的功能,引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内心体验和共鸣,实现“作者——文本——读者”之间零距离对话。如《夹竹桃》一课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季羡林的:“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发睿智。”在学生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和给“我”带来的许多幻想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读这一段话。对照文本,让学生找一找文中体现这些风格的词句,说一说这些词句带给自己的感受;再读文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文本“入乎其内”的深层对话,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多元链接,走出文本
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就是一张张具有强烈宣传效应的“名片”,他把文本、学生和课外读物三者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在学生学习文本意犹未尽的同时,又呈现给学生一道丰富精美的 “精神大餐”,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徜徉在更为广阔的名家名作的文学海洋里,从而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是这样介绍《水浒传》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落实这样的介绍,学完文本后开展“水浒故事会”“水浒人物脸谱展”“水浒知识擂台”等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经典,感受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的有强化了学生阅读训练,让他们更为精细地咀嚼经典,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浸润自己的人生。
四、体情悟道,超越文本
学习名家作品,阅读名人故事,就是在与名人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领略他们的风采,感悟人生的真谛。小语教材中带有“知识卡片”的文本,还介绍了名家励志成才的故事。这些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典型范例,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良好品德习惯养成的好素材。而文后的“知识卡片”,则浓缩着对“名家名作”的精妙点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读出文本以外的余韵,读懂“知识卡片”里的哲思妙语,从而接受来自高尚、伟大心灵的精神洗礼。如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作家卡片——高尔基”)感悟作家的勇敢坚强;读“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们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 (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知识卡片”)触摸冰心的博爱的心跳;读“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六上《小草和大树》中的“名著便览”)体味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才智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如此盈满人生追求的智慧语言,读来怎能不令人如沐春风,如临甘泉?方寸之间的体情悟道,是超越了文本的哲思升华,是带给学生用之不尽的人生宝典。
一、激发兴趣,走近文本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是优化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一步。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言简意赅,是文本与学生的间接对话,是点燃学生阅读文本热情的“催化剂”。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时,我首先出示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简·爱》”。由于在小学阶段读过《简·爱》的学生并不多,对其情节、人物了解的就更少。读过“知识卡片”,我就抓住文字中的“灰姑娘”一词调动学生的积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大家一定读过童话故事《丑小鸭》和《灰姑娘》,谁能说说这些故事的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自己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我趁机话锋一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简·爱》的主人公为什么被称为‘灰姑娘’呢?”学生们豁然开朗,我便相机导入新课:“这本书的作者也曾经是一位‘灰姑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生活中的‘灰姑娘’。”巧用“知识卡片”进行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走近文本人物坐了“热生活动”。
二、解读点化,走进文本
“知识卡片”承载着作者创作与读者解读文本的作用,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助推器”,它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编写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充分利用“知识卡片”解读、点化文本的功能,引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内心体验和共鸣,实现“作者——文本——读者”之间零距离对话。如《夹竹桃》一课中的“作家卡片”是这样介绍季羡林的:“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发睿智。”在学生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和给“我”带来的许多幻想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读这一段话。对照文本,让学生找一找文中体现这些风格的词句,说一说这些词句带给自己的感受;再读文本,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文本“入乎其内”的深层对话,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多元链接,走出文本
小语教材中的“知识卡片”,就是一张张具有强烈宣传效应的“名片”,他把文本、学生和课外读物三者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在学生学习文本意犹未尽的同时,又呈现给学生一道丰富精美的 “精神大餐”,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徜徉在更为广阔的名家名作的文学海洋里,从而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文本之后的“名著便览”是这样介绍《水浒传》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落实这样的介绍,学完文本后开展“水浒故事会”“水浒人物脸谱展”“水浒知识擂台”等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经典,感受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的有强化了学生阅读训练,让他们更为精细地咀嚼经典,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浸润自己的人生。
四、体情悟道,超越文本
学习名家作品,阅读名人故事,就是在与名人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领略他们的风采,感悟人生的真谛。小语教材中带有“知识卡片”的文本,还介绍了名家励志成才的故事。这些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典型范例,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良好品德习惯养成的好素材。而文后的“知识卡片”,则浓缩着对“名家名作”的精妙点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更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读出文本以外的余韵,读懂“知识卡片”里的哲思妙语,从而接受来自高尚、伟大心灵的精神洗礼。如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作家卡片——高尔基”)感悟作家的勇敢坚强;读“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们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 (五下《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知识卡片”)触摸冰心的博爱的心跳;读“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六上《小草和大树》中的“名著便览”)体味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才智的人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如此盈满人生追求的智慧语言,读来怎能不令人如沐春风,如临甘泉?方寸之间的体情悟道,是超越了文本的哲思升华,是带给学生用之不尽的人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