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这已是老生常谈而又未得圆满解决的题目。为了解决这个题目,语文教育专家作了不少理论阐述,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大量的教学试验,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总体来看,语文课教学效率仍然不高。笔者认为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绝非靠设想出来的奇法异术所能奏效的。实践表明,语文课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又应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这些因素的矛盾关系呢?本文就此发表粗浅认识。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
主导性与主动性
语文课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否有机协调的发挥作用,这也是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对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可知,仅仅四十五分种的语文课堂,全部让老师的读、讲、写占据了,老师的主导成了老师“主讲”、老师“主宰”,学生主动成了学生“被动”、学生“不动”。
教的主导性首先表现为对学的浓厚兴趣的激发,表现为对学生自身求知、探知、用知能动性的依赖与激发,表现为对学生求知、探知、用知全程的关键处不失时机的巧妙点拨,表现为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知,给学生质疑探疑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的主动性,也从来不是自发的、随意的驱动,它总是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效度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性是否有目的、有效的。
填鸭式与启发式
语文课上使用填鸭式还是启发式孰劣孰优的答案是早就肯定下来了。可是,时至今日的语文课上为什么仍有绝大部分的老师热衷于填鸭式而置启发式于不顾呢?个中原因并非简单:教学内容多、赶进度、提前复习迎考者(高三、初三年级为最)靠用填鸭式,苦干钻研教材和吃透学生情况,只按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者要用填鸭式,认为学生水平差,启而不发、启而耽误教学时间者就用填鸭式,只相信自己能讲、缺少教学民主、眼中没有学生者喜用填鸭式,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不思变革着最恋填鸭式。语文课上的填鸭式,只凭一本书,一张嘴巴说说读读,不问学生听与不听和懂与不懂,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试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高效率可言呢?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得花氣力:分析教材的难易之处,找出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设计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这些工夫的实现都倾注着教师的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和智慧经验,而得到的必将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填鸭式与启发式绝非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简单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责任心支配着的。
传统法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界有不少人全盘否认语文课传统教学法,认为那是过时陈腐的东西,早该扔进垃圾堆了。他们主张语文课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武装语文课,要引进外国的语文教学法来改造中国语文课的落后现状,并且声称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出路。笔者对上述看法和主张从未敢苟同过。中国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不容抹煞的今天仍可惜用的精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伪原则,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与感悟,启发思考、举一反三,广泛涉猎注重积累,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可贵的精华部分不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所缺少而要学习和借用的吗?
语文课教学的现代化,既不以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法为能事,而是应当学习和借用精华的部分,使它们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效能,也不以全部搬用外国教学法为条件,而是应当结合中国汉语语文的教学实际和特点,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教学法为我所用。接着这样的思路去做,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一碗水与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理解的道理。但从语文教学实际进程中画出来的轨迹总不是那么一回事,表现于语文课堂上的则是花样百出;有的离了参考书,备课上课无法实现;有的只讲浅易的,有难度的搁一边;有的不敢让学生质疑问难,生怕学生将自己的军;有的对缺少答案的练习题、试卷不问津;有的遇到难点不询问、不探讨,闷着头稀里糊涂讲;有的不买书刊不读书,只吃着本来就不厚实的“老本”;有的写锗字、用错词,文理不通难过关。上述种种很难说明他们有一桶水的储备。即使真有一桶水的储备,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知识要更新,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要吸收,学生旺盛无穷的求知欲,对老师给予的“一碗水”的知识要求是精、准、博、活,这是何等高要求,不,这简直是荷求了。
上面的文字,对制约语文课效率的五种主要因素做了简要的考察和论述。其实并不完全限于这五种因素,其它诸如社会与课堂、内容与形式(或思维与语言)、讲精与练实等因素,对制约语文课的效率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赘述。
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事物诸多矛盾交错运动中,总有能起主体作用的、能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就语文课来说,无论是五种因素,还是十种因素,它们从来都不是平均的、不分主次的对语文课效率起制约作用的。课堂上教师眼中有没有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怎么样,这些都是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要紧因素。其它的各种次要因素,则处于对主要因素从属或服从的地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辩证统一,便构成了提高语文效率的整体工程。这个整体工程的设计师、导演者是教师,而在这个整体工程的大舞台上生动、成功的表演者却是学生。
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又应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这些因素的矛盾关系呢?本文就此发表粗浅认识。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
主导性与主动性
语文课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能否有机协调的发挥作用,这也是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从对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可知,仅仅四十五分种的语文课堂,全部让老师的读、讲、写占据了,老师的主导成了老师“主讲”、老师“主宰”,学生主动成了学生“被动”、学生“不动”。
教的主导性首先表现为对学的浓厚兴趣的激发,表现为对学生自身求知、探知、用知能动性的依赖与激发,表现为对学生求知、探知、用知全程的关键处不失时机的巧妙点拨,表现为采用各种方法手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知,给学生质疑探疑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学生的主动性,也从来不是自发的、随意的驱动,它总是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效度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性是否有目的、有效的。
填鸭式与启发式
语文课上使用填鸭式还是启发式孰劣孰优的答案是早就肯定下来了。可是,时至今日的语文课上为什么仍有绝大部分的老师热衷于填鸭式而置启发式于不顾呢?个中原因并非简单:教学内容多、赶进度、提前复习迎考者(高三、初三年级为最)靠用填鸭式,苦干钻研教材和吃透学生情况,只按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者要用填鸭式,认为学生水平差,启而不发、启而耽误教学时间者就用填鸭式,只相信自己能讲、缺少教学民主、眼中没有学生者喜用填鸭式,课堂教学墨守陈规,不思变革着最恋填鸭式。语文课上的填鸭式,只凭一本书,一张嘴巴说说读读,不问学生听与不听和懂与不懂,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试间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高效率可言呢?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得花氣力:分析教材的难易之处,找出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设计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形式。这些工夫的实现都倾注着教师的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和智慧经验,而得到的必将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填鸭式与启发式绝非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简单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责任心支配着的。
传统法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界有不少人全盘否认语文课传统教学法,认为那是过时陈腐的东西,早该扔进垃圾堆了。他们主张语文课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技术来武装语文课,要引进外国的语文教学法来改造中国语文课的落后现状,并且声称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出路。笔者对上述看法和主张从未敢苟同过。中国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其不容抹煞的今天仍可惜用的精华:知识系统的严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伪原则,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与感悟,启发思考、举一反三,广泛涉猎注重积累,读写结合等等。这些可贵的精华部分不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所缺少而要学习和借用的吗?
语文课教学的现代化,既不以全盘否认传统教学法为能事,而是应当学习和借用精华的部分,使它们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效能,也不以全部搬用外国教学法为条件,而是应当结合中国汉语语文的教学实际和特点,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教学法为我所用。接着这样的思路去做,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希望的。
一碗水与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理解的道理。但从语文教学实际进程中画出来的轨迹总不是那么一回事,表现于语文课堂上的则是花样百出;有的离了参考书,备课上课无法实现;有的只讲浅易的,有难度的搁一边;有的不敢让学生质疑问难,生怕学生将自己的军;有的对缺少答案的练习题、试卷不问津;有的遇到难点不询问、不探讨,闷着头稀里糊涂讲;有的不买书刊不读书,只吃着本来就不厚实的“老本”;有的写锗字、用错词,文理不通难过关。上述种种很难说明他们有一桶水的储备。即使真有一桶水的储备,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的知识要更新,层出不穷的新知识要吸收,学生旺盛无穷的求知欲,对老师给予的“一碗水”的知识要求是精、准、博、活,这是何等高要求,不,这简直是荷求了。
上面的文字,对制约语文课效率的五种主要因素做了简要的考察和论述。其实并不完全限于这五种因素,其它诸如社会与课堂、内容与形式(或思维与语言)、讲精与练实等因素,对制约语文课的效率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赘述。
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事物诸多矛盾交错运动中,总有能起主体作用的、能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主要矛盾存在着。就语文课来说,无论是五种因素,还是十种因素,它们从来都不是平均的、不分主次的对语文课效率起制约作用的。课堂上教师眼中有没有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怎么样,这些都是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要紧因素。其它的各种次要因素,则处于对主要因素从属或服从的地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辩证统一,便构成了提高语文效率的整体工程。这个整体工程的设计师、导演者是教师,而在这个整体工程的大舞台上生动、成功的表演者却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