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一过,人们心底似乎悄然平添一份对春节的期待。每逢佳节,我既会想象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普天同庆的景象,也会对阿富汗那个我曾工作过的动荡之国心生一份牵绊。
2006年6月到2007年10月,我曾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在阿富汗工作近一年半。我曾跋涉过阿富汗的很多山水,曾探访过阿富汗的很多居民区,曾多次奔走在爆炸袭击现场,曾持续报道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质事件阿富汗至今仍处于新闻焦点中,对这个我“战斗”过的地方,我一直关注,时常惦念。
前不久,发生在阿富汗的一起新闻事件,又将我的目光吸引到那片土地。2009年12月15日上午10时许,冬日惬意的阳光打在新华社喀布尔分社两层的办公楼内,我熟识的3名中国记者正在一楼办公室,或写稿,或喝奶茶。突然,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分社数十米外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爆炸袭击。爆炸将分社的窗户玻璃全部震碎,幸运的是一楼办公区的窗帘挡住了玻璃,而二楼一间卧室的床上全是玻璃,幸好所住记者当时在一楼。我是从在阿富汗的那3名同事的报道中得知这一切的(新华社在阿富汗有两名常驻记者,当时正好有一人过去交接),我对他们描述的在爆炸中受损的分社太熟悉了。哪一间房,哪一扇窗,朝哪个方向,我清清楚楚。我也为我在阿富汗的同事安然无恙感到高兴,并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幸运。
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在阿富汗度过的日子,点点滴滴皆在眼前。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是2006年10月我和分社另一名记者老张去前线采访。一天清晨,昏睡中的我被老张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凭经验我就知道一定是发生了重要新闻或有采访任务。原来,阿富汗政府军前几天在阿富汗东部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帕克提卡省打死20来名塔利班并抓获3人,阿国防部组织记者乘直升机前往采访。来到机场后,我看到让我目瞪口呆的一幕:几名技师坐在一架即将起飞的直升机的机头上方,手里拿着锤子和螺丝刀,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有的还在检查密密麻麻的电线。飞机就要起飞了,怎么还在修理啊?万一哪根电线接错了,哪个螺丝没拧紧,飞机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时留下的一架旧飞机,我想起几个月前就有一架阿政府军飞机坠毁,我猜测是否是类似飞机,这又使我增加了几分忧虑。我和老张都沉默了,我当时真有打道回府的想法,但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第一,采访地点塔利班出没,平时自己开车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采访机会难得;第二, 我们进了机场又退回去可能会成为喀布尔记者同行间的笑谈。既然来了,那就只有往前冲了。我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之情上了飞机。进了飞机,发现机舱中部我座位对面竟然有一个黄色油箱,散发着浓重汽油味。飞机开始起飞,我的心也跟着悬起来,还好飞机不久就飞稳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来到帕克提卡省一个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军营。军营四周都是荒凉的戈壁,数公里外是山岭,带铁丝网的围墙围着军营,四个角上都是高高的望台。军营里驻扎着数百名阿富汗政府军和美军士兵。我们被带到军营内的一个院子里,看到20来具塔利班尸体像垃圾一样被重重叠叠地堆在一起。与我们同行的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和我们一样,都觉得这样对死者太不敬,所以他让记者先出去,令阿富汗士兵重新摆放尸体。一会儿我们被再次领进院子。20来具尸体一字排开,院子里弥漫着刺鼻的腥味。我努力找最好的拍摄角度,不停按动相机快门。我仔细看了看尸体,有的腰间有碗口大的弹孔,也许是被弹片炸的;有的瞪大眼睛,我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吧,从那眼睛里似乎能看到死者临死前的绝望和对生命的不舍。不久,我们被带到院子外采访3名被俘的塔利班成员,他们眼神里透着绝望和恐惧,有的眼角乌青,可能是被痛打过。他们说,他们从小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宗教学校长大,接受的教育是长大后到阿富汗打“圣战”,反抗入侵的外国士兵。3名塔利班俘虏看上去还很年轻,大概都在20来岁。在我们国内,他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可能还在求学,还在花前月下,享受人生中最青春洋溢的时光。然而由于出生在不同国度,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他们有不同的命运。他们年纪轻轻,但不得不背着冲锋枪转战各地,而命运最终又无情地拷打了他们——他们面对的将是壁垒森严的监狱。
采访完后,记者们坐上小皮卡车前往直升机,那3名塔利班俘虏与我们同行,将被押回喀布尔。我和老张与3名俘虏同车,他们眼睛被白色纱布蒙着,身边是荷枪实弹的阿富汗士兵,远处是蓝天和自由的白云,而他们却也许将永远失去自由。就在登上直升机前,几声震耳欲聋的炮声把我的心脏都快震出来了。原来在不远处的山上又发现了塔利班,军营里的美军士兵正在朝目标开炮。回来的路上,直升机一度飞得很低,离地面也就10多米,从飞机里能清晰地看到村庄院子里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不少小孩对飞机大喊大叫,我甚至看到一名小孩朝飞机扔石头。不久,我们平安抵达喀布尔。我问一名阿富汗军官,回来的路上,我们的直升机穿过塔利班活跃的地区,为什么还飞那么低?那名军官回答道:正是为了避免塔利班炮火攻击才飞那么低,飞机飞得低,相对地面的速度就快,哪怕塔利班成员看到飞机,来不及做出反应,飞机就飞过去了。
难忘的经历还很多。比如说,2007年七八月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质期间,我和老张多日紧张忙碌地报道该事件。整个事件持续43天,最终两名人质被杀,21人获释,围绕着谈判、塔利班威胁杀人质、放人质,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各种真假消息满天飞。我们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中找出最新最准确的消息,及时向国人发回报道。
回到国内,当从容地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当踏实地走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当安闲地徜徉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有时我的思绪不禁会回到动荡不安的阿富汗,想起那里纯朴倔强的民众,想起那里饱受战火蹂躏的山川,想起自己在那里度过的非常时光。我为自己生活在安定繁荣的中国而感到幸运,也默默祝愿阿富汗人能早日迎来和平与稳定。
(责编:耿国彪)
2006年6月到2007年10月,我曾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在阿富汗工作近一年半。我曾跋涉过阿富汗的很多山水,曾探访过阿富汗的很多居民区,曾多次奔走在爆炸袭击现场,曾持续报道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质事件阿富汗至今仍处于新闻焦点中,对这个我“战斗”过的地方,我一直关注,时常惦念。
前不久,发生在阿富汗的一起新闻事件,又将我的目光吸引到那片土地。2009年12月15日上午10时许,冬日惬意的阳光打在新华社喀布尔分社两层的办公楼内,我熟识的3名中国记者正在一楼办公室,或写稿,或喝奶茶。突然,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分社数十米外发生一起自杀式汽车爆炸袭击。爆炸将分社的窗户玻璃全部震碎,幸运的是一楼办公区的窗帘挡住了玻璃,而二楼一间卧室的床上全是玻璃,幸好所住记者当时在一楼。我是从在阿富汗的那3名同事的报道中得知这一切的(新华社在阿富汗有两名常驻记者,当时正好有一人过去交接),我对他们描述的在爆炸中受损的分社太熟悉了。哪一间房,哪一扇窗,朝哪个方向,我清清楚楚。我也为我在阿富汗的同事安然无恙感到高兴,并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依然幸运。
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忆起在阿富汗度过的日子,点点滴滴皆在眼前。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是2006年10月我和分社另一名记者老张去前线采访。一天清晨,昏睡中的我被老张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凭经验我就知道一定是发生了重要新闻或有采访任务。原来,阿富汗政府军前几天在阿富汗东部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帕克提卡省打死20来名塔利班并抓获3人,阿国防部组织记者乘直升机前往采访。来到机场后,我看到让我目瞪口呆的一幕:几名技师坐在一架即将起飞的直升机的机头上方,手里拿着锤子和螺丝刀,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有的还在检查密密麻麻的电线。飞机就要起飞了,怎么还在修理啊?万一哪根电线接错了,哪个螺丝没拧紧,飞机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时留下的一架旧飞机,我想起几个月前就有一架阿政府军飞机坠毁,我猜测是否是类似飞机,这又使我增加了几分忧虑。我和老张都沉默了,我当时真有打道回府的想法,但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第一,采访地点塔利班出没,平时自己开车去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采访机会难得;第二, 我们进了机场又退回去可能会成为喀布尔记者同行间的笑谈。既然来了,那就只有往前冲了。我怀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之情上了飞机。进了飞机,发现机舱中部我座位对面竟然有一个黄色油箱,散发着浓重汽油味。飞机开始起飞,我的心也跟着悬起来,还好飞机不久就飞稳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来到帕克提卡省一个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军营。军营四周都是荒凉的戈壁,数公里外是山岭,带铁丝网的围墙围着军营,四个角上都是高高的望台。军营里驻扎着数百名阿富汗政府军和美军士兵。我们被带到军营内的一个院子里,看到20来具塔利班尸体像垃圾一样被重重叠叠地堆在一起。与我们同行的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和我们一样,都觉得这样对死者太不敬,所以他让记者先出去,令阿富汗士兵重新摆放尸体。一会儿我们被再次领进院子。20来具尸体一字排开,院子里弥漫着刺鼻的腥味。我努力找最好的拍摄角度,不停按动相机快门。我仔细看了看尸体,有的腰间有碗口大的弹孔,也许是被弹片炸的;有的瞪大眼睛,我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吧,从那眼睛里似乎能看到死者临死前的绝望和对生命的不舍。不久,我们被带到院子外采访3名被俘的塔利班成员,他们眼神里透着绝望和恐惧,有的眼角乌青,可能是被痛打过。他们说,他们从小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区的宗教学校长大,接受的教育是长大后到阿富汗打“圣战”,反抗入侵的外国士兵。3名塔利班俘虏看上去还很年轻,大概都在20来岁。在我们国内,他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可能还在求学,还在花前月下,享受人生中最青春洋溢的时光。然而由于出生在不同国度,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他们有不同的命运。他们年纪轻轻,但不得不背着冲锋枪转战各地,而命运最终又无情地拷打了他们——他们面对的将是壁垒森严的监狱。
采访完后,记者们坐上小皮卡车前往直升机,那3名塔利班俘虏与我们同行,将被押回喀布尔。我和老张与3名俘虏同车,他们眼睛被白色纱布蒙着,身边是荷枪实弹的阿富汗士兵,远处是蓝天和自由的白云,而他们却也许将永远失去自由。就在登上直升机前,几声震耳欲聋的炮声把我的心脏都快震出来了。原来在不远处的山上又发现了塔利班,军营里的美军士兵正在朝目标开炮。回来的路上,直升机一度飞得很低,离地面也就10多米,从飞机里能清晰地看到村庄院子里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不少小孩对飞机大喊大叫,我甚至看到一名小孩朝飞机扔石头。不久,我们平安抵达喀布尔。我问一名阿富汗军官,回来的路上,我们的直升机穿过塔利班活跃的地区,为什么还飞那么低?那名军官回答道:正是为了避免塔利班炮火攻击才飞那么低,飞机飞得低,相对地面的速度就快,哪怕塔利班成员看到飞机,来不及做出反应,飞机就飞过去了。
难忘的经历还很多。比如说,2007年七八月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质期间,我和老张多日紧张忙碌地报道该事件。整个事件持续43天,最终两名人质被杀,21人获释,围绕着谈判、塔利班威胁杀人质、放人质,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各种真假消息满天飞。我们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中找出最新最准确的消息,及时向国人发回报道。
回到国内,当从容地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当踏实地走在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当安闲地徜徉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有时我的思绪不禁会回到动荡不安的阿富汗,想起那里纯朴倔强的民众,想起那里饱受战火蹂躏的山川,想起自己在那里度过的非常时光。我为自己生活在安定繁荣的中国而感到幸运,也默默祝愿阿富汗人能早日迎来和平与稳定。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