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和田绿洲》中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i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雷尔·斯坦因曾经四次来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探索和挖掘工作,于1906年8月再次重返新疆,并著述了《重返和田绿洲》这本书,书中斯坦因对沿途遗址文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对我国西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是本书对西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三是当下如何进行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西域文化;传承;保护;斯坦因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60-02
  《重返和田绿洲》是英国人奥雷尔 · 斯坦因1906 年再次游历我国西部新疆时所著,主要记录作者在我国西部新疆,甘肃的达沟一带的遗址至罗布与楼兰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过程,并对挖掘出来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物和古人活动遗址进行考证,对我国考古特别是新疆考古以及历史学、建筑学、民族学等方面颇多研究,为我国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重返和田绿洲》的创作背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外学者就对中亚的考古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一度成为国外探险者进行考察的潮流,斯坦因自1901年到1916 年曾四次到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和探索工作,其中清楚地记录了他在今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河西走廊、哈密以及吐鲁番等地,测绘地理,猖狂盗掘沿途墓葬、城址、烽燧、石窟寺、佛塔等文物古遗址的详细过程。并依据考察工作作了六次报告,其中将三次报告内容出版供人阅读参考,分别是《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和《亚洲腹地考古图记》。1906 年 8 月,斯坦因重返和田绿洲,对他曾经走过的地方以及还没有做过探索的地方做了更细致的探索,走了与之前不同的道路,寻找到先前并未涉及的一些古遗址,发现并收集到了大量的稀有文物。
  二、《重返和田绿洲》对西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从古至今,对于西部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探险家们也做了很多著述,以此引领读者从沙漠中、从山川中、从荒滩里,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即使是荒凉已久,或者人气散尽,人类“上一个文明梯次”的遗迹仍然对当下的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义,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对西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学术价值
  1.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
  《重返和田绿洲》涉及的地域广阔,在整个游历的过程中,斯坦因对路途中的遗址都做了简要的叙述,有亚历山大遗迹、吉德拉尔古遗迹、马斯图吉古遗迹、瓦罕的古址、绿洲中的古遗址、吉亚北部沙漠遗址、阿克铁热克遗址等。他还对所调查和发掘的所有的遗址文物如雕塑、壁画、钱币、佛经、兵器以及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并配有相关遗迹的插图和版画,发布的资料系统、全面又实用。在这些旧址已经被严重破坏的当下来说,这本书收录的资料就成为研究相关学科仅有的珍贵资源。
  2.与众多文献及古时风貌结合
  斯坦因在研究各种遗迹、遗址时,往往引用大量的文献,以史为鉴,从当地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如: 在描写乌仗那时,首先叙述亚历山大的军队经过此地的情景,之后描写乌仗那中国早期香客的情况以及中国唐朝时期乌仗那的发展,并依据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具体的文献来进行论证。著作后半部分描写中亚佛教文化的起源与传播、绘画艺术的交流与影响以及自然风貌等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成果对当下的西域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3.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所含信息量大
  斯坦因在考察时发现很多文物,像在马斯图吉考察时,对奥拜都拉在米拉格拉木的房屋的描述,展示了仍保存的古代历史传统,雕刻的柱子、古雅壁画、顶板雕刻莲花图案、家具图案、地毯图案、金属器物等都证明了地区间的贸易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也引用了很多对比研究和西方成果,因而书籍的信息量很大。
  (二)对西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1.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必然要对西部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斯坦因在进行考古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当地的地理环境与考古学结合起来,不仅对一些地区进行单独的地理探索,还对所到之处,遗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山川、河流、遗址的兴废等都进行了独到的研究,这对研究西部沙漠化的成因和解决提供了启迪,也为西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前景。
  2.蕴含着愛国主义因素,激起对西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热情
  斯坦因在新疆进行探险和考古,盗掘非法携带大量文物出境,无论是《重返和田绿洲》的叙述,还是《西域考古记》的叙述,斯坦因自身都表明,他很多时候是双方约定后的“捐款”。并且在挖掘的过程中,他对遗址的盗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无视遗迹、遗物的原本样貌及组合关系,对遗址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激起国人的反感和保护国内文物的热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部让人义愤填膺的爱国主义教材。
  三、对当下西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西域文化有很强的特色和艺术价值,并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文明,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域传统文物的保护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且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西域文化并不完全适应当下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在西域文化中寻找具有当代价值的特性,并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域文化的独特性及其艺术价值延续下去。
  (一)将西域文化融入生活   很多西域文化传播较为久远,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做部分删减,但如今变化的并不多。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并不经常使用,从而使有价值的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尤其是在当下,只有人们自身不断地对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使它融入现代生活,与现有的生活贴合,才能够真正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保护西域文化存在的特有环境
  西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创造价值,几千年来,西域文化的发展也始终围绕着游牧、宗教、农业经济三个方面向前推进,使得它始终维持自身的独特性,在信息全球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不被外国的文化侵蚀造成本质的改变,成为中国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而保护文化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保护其所处的环境,不被当今现代化、世界化所磨灭,保留它原有的淳朴与真挚。
  (三)加大对西域文物的保护
  日本学者池田温曾经在《东方学报》上发表书评,指出了我国出版的《敦煌资料》中众多错误,这对于当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在那个年代,我国学者没有出国的机会和条件,而日本学者池田温已经到过伦敦、巴黎看过敦煌原件。这导致很多问题都显现出来,问题的本质原因还是我国对于西域的文物保护力度不够,文物的丢失才使得失去了最根本的资源。
  西域文化属于全人类,但文物终究有归属,流散在国外的文物何时能够回归,这是历史留给世人的一道难题。因此,在对西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西域文物的保护必不可少。
  (四)利用形象大使,做好西域文化宣传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宣传,只有让国人都知道,只有让西域的独特文化家喻户晓,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像丁真的走红,不倒翁小姐姐的大唐风采,这都成为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西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使更多的人更多范围地接触,更有助于西域文化的传播。
  四、对西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文化的传承影响是久远的,更深层次地讲,文化维系力的强弱,与边疆命运、国家领土息息相关。
  为了让西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西域文化的壁垒,融入现代化和超前的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填补和充实。
  同时,应当明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也都是在不断前进的,想要将文化辐射到世界,首先本民族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独有的文化特性。只有不断增添与时俱进的东西,用最新最好的表达方式,才能站在最高层,才能将好的东西传递出去。
  斯坦因在《重返和田绿洲》中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再次回到和田绿洲的行程,内容丰富多彩,从考古学的角度为读者揭开西域的神秘面纱,西域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其独特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人们对斯坦因的行为有褒有贬,但客观上为我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用历史的眼光审判和评价这些著述时,更应当肩负起历史的重担,为弘扬灿烂的西域文化而虚心前行。
  参考文献:
  [1]宰飞.敦煌文书:渐进的回归[N].解放日報,2020-11-21(008).
  [2]田海峰.拿什么拯救你,珍贵的西域文物古迹?[N].兵团日报(汉),2020-05-08(007).
  [3]张德明.斯坦因的“功德钱”[J].敦煌学辑刊,1985,
  (01):43.
  [4]马大正.外国探险家新疆探险考察的档案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评述[J].西部蒙古论坛,2016,(02):22-36+126-127.
  [5]周俊屹.从考古史学著作看游记的魅力——以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 D刊(学术刊),2015,(08):64-66.
其他文献
【摘要】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的作品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是目前很多文学爱好者经常进行研究的对象之一。21世纪发展至今,由于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对经典进行深入挖掘与体会,这导致了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当中的难点无法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可见并非鲁迅作品晦涩难懂不易研读,而是时人缺失研究经典阅读经典的兴趣。因此,本文主要对鲁迅小说艺术风格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人们阅读鲁
期刊
【摘要】 林语堂、半月刊《论语》及论语派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而与鲁迅等左翼作家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更是曾经一度将其推至风口浪尖。本文首先对《论语》及论语派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其次从《论语》中最为主要的人物——林语堂的角度来分析论语派的复杂性,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 《论语》及论语派;基本内容;林语堂;实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夏津民歌泛指流行于山东省夏津县的民间歌曲,从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与当地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夏津县文化馆1981年整理成册的《夏津民歌集》为论述的中心,分别就夏津民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夏津民歌,使其发挥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夏津民歌;地方文化;四季花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皇帝的新装》中的视觉文化研究,探究权力的运作方式、统治权力与话语权力的合谋以及视觉性霸权的建构过程,指出反抗视觉暴政的未来是在真理权力的指引下,將阵地战与运动战结合起来。  【关键词】 视觉文化研究;权力;话语;景观;凝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40-02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
期刊
【摘要】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中“巴山”具体所指至今在学术界中有较多争议,主要有“湖北说”“夜雨寺说”“泛指说”“缙云山说”四类说法。本文在“泛指说”的基础上,从客观、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充分论证,结合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客观来看,缙云山紧邻涪江,交通十分便利,且小气候环境和地理特点具备“巴山”“夜雨”“秋池”及“相思”的主题;从主观来看,李商隐在任职东川期间,以朝廷官员身份
期刊
【摘要】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和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大规模工业化又给英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环境卫生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的流行。本文从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夏洛蒂 · 勃朗特的小说《简 · 爱》中罗沃德孤儿学校爆发的传染病为切入点,浅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与传染病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简·爱》,环境污染,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I561
期刊
【摘要】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为主“三足鼎立”的学派现象。其中美学是他们学说观点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儒家的“倡乐”和墨家、道家的“非乐”不仅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文化融合和时代变更的过程中,儒、墨、道三家的美学思想早已渗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历来对于阐述儒、墨、道美学思想的文章数不胜数,但是所涉及的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将儒、墨、道三家的
期刊
【摘要】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在阐释《易经》时,《易传》从天人观中拓展了关乎人伦道德的思想理念,使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日趋完备,促进了古代伦理道德的制度化,以致内化成了民族的文化意识和印记,至今余韵犹存。  【关键词】 《易传》;天人观;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058-02  《易传》
期刊
【摘要】 公元533至540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通过一系列收复失地的战争,将北非地区重回帝国疆土。针对北方国土外族入侵、帝国人力物力大幅减少的严峻形势,查士丁尼及时调整了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建筑政策。埃及和北非地区的建筑重点是对帝国首都有重要意义的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直达帝国统治中心的海上重要商业运输线及其沿途诸多站点;大量减少一般民用建筑投资
期刊
【摘要】 莲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与纹样里重要的元素,其具有的文化寓意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意味。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具有传统风格的产品设计吸引着大众的眼球,而传统转化是文创产品深入市场的关键,对传统文化的研习与思考,为创造出现代与传统兼备的文创图案提供可能。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莲纹饰;传统转化;文创;创意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