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最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遭遇不小阻力。本文从贫困农户类型划分出发,针对人力资本贫困,基础资源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等贫困农户设计脱贫策略,从自身发展和外界资源提供的角度对农户脱贫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农户;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现阶段“精准扶贫”难点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据凉山州扶贫办的数据显示,农村户籍总人口为44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60.33万(15.84万户),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3.51%;全州辖17个县市,其中11个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州行政区数量的64.71%;有贫困村2072个,占全州行政区数量的55.33%。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凉山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面貌整体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基本完成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但仍存在贫困人口指标单一,贫困情况不清,原因不明,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笔者参考相关文章将贫困农户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针对其类型提出扶贫脱贫建议。
二、贫困农户类型分析以及脱贫策略
(一)人力资本贫困
主要是由于家族中总体劳动能力缺乏(老、弱、病、幼),教育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导致。人力资本的贫困是彝族居民的普遍现象,资料显示,在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6.25年,其中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86年,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则更低,这反映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女性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束缚。目前国家开展的各项人才引进项目并没有涉及“教育性别差异”;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计划》为例,学者建议把人力资本投资发展作为政府考核的指标,以达到有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资源配置优先。但落实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却通过政府支出中对教育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来体现,难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由政府引领,教育部门出资源,培养特定的贫困地区领导和干部班子的局面。笔者建议从更为缺乏的地方,即妇女参与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和参与当地教育产业角度入手,想办法从思想上改变当地对妇女限制的情况,引发新的学习热潮,教育热潮,民主参政议政热潮来进一步改变当地人力资本匮乏的情况。通过落实法规保证彝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建立憲法诉讼制度确保彝族地区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利,使得家庭中更多的人能一起参与到脱贫的斗争中。这是完善当地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在并没有引起大家关注重视的一部分。
(二)基础资源贫困
凉山州属于西南典型山区,地貌条件复杂多样,高山、河谷、平坝、深谷相互交错,高低资源空间差异明显。据资料显示,由于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并且产出不高,导致的自然资本缺乏是当地发展经济的一大难点,而表现为现金收入缺乏,财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的金融资本缺乏是当地近不发达,对外交通闭塞的一个必然结果。自然资源方面要稳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农户住房、居住条件;建立健全贫困农村小微借贷机制,为当地居民脱贫提供“第一桶金”。
(三)社会资本贫困
由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缺乏而造成贫困。地理位置偏远、信息闭塞、对外交流困难、人际和社会资源缺乏、无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等是造成社会资本贫困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改善贫困村的交通状况,毕竟交通除了是物资运输和对外出行的渠道,也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渠道。所以应该根据凉山州的实际情况,搬迁高山贫困地区村民,在安置方式上考虑贫困农户技能,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节点进行安置。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为村民创造发展机会。
注意将不同脱贫策略组合时,互相间的影响在经过社会群体的放大后会带来其他影响,简单的比如村委会牵头成立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如果单独做,只是成立一个简单的合作组织并不能起到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问题,这在很多学者的经济研究中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有没有涉及到人才引入来帮助这个组织的构建,能不能在落后经济体系下通过使用信息曝光度高的互联网来帮助营销产品,这些都是脱贫策略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农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实现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本质所在。笔者建议针对上述三种贫困农户适时调整帮扶策略。改善当地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农户生活条件,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状况,还可以在考虑建设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前提下,尝试使用电子商务交易,拓宽农商产品对外交易渠道。
参考文献
[1]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2):182-192.
[2]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279-288.
[3]郭娟.特色林果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33(01):85-89.
[4]孙毅.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浅析[J].农业经济,2014(12):139-140.
[5]毛平,张禧,山国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特点及路径探析——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5):57-60.
作者简介
高源(1997-),男,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族:土家 职称:无,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农村金融。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四川省成都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农户;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现阶段“精准扶贫”难点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长期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据凉山州扶贫办的数据显示,农村户籍总人口为44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为60.33万(15.84万户),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3.51%;全州辖17个县市,其中11个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州行政区数量的64.71%;有贫困村2072个,占全州行政区数量的55.33%。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凉山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面貌整体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基本完成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但仍存在贫困人口指标单一,贫困情况不清,原因不明,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笔者参考相关文章将贫困农户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针对其类型提出扶贫脱贫建议。
二、贫困农户类型分析以及脱贫策略
(一)人力资本贫困
主要是由于家族中总体劳动能力缺乏(老、弱、病、幼),教育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导致。人力资本的贫困是彝族居民的普遍现象,资料显示,在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6.25年,其中少数民族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86年,而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则更低,这反映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女性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束缚。目前国家开展的各项人才引进项目并没有涉及“教育性别差异”;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计划》为例,学者建议把人力资本投资发展作为政府考核的指标,以达到有限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做到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资源配置优先。但落实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却通过政府支出中对教育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来体现,难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由政府引领,教育部门出资源,培养特定的贫困地区领导和干部班子的局面。笔者建议从更为缺乏的地方,即妇女参与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和参与当地教育产业角度入手,想办法从思想上改变当地对妇女限制的情况,引发新的学习热潮,教育热潮,民主参政议政热潮来进一步改变当地人力资本匮乏的情况。通过落实法规保证彝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建立憲法诉讼制度确保彝族地区农村女性受教育权利,使得家庭中更多的人能一起参与到脱贫的斗争中。这是完善当地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在并没有引起大家关注重视的一部分。
(二)基础资源贫困
凉山州属于西南典型山区,地貌条件复杂多样,高山、河谷、平坝、深谷相互交错,高低资源空间差异明显。据资料显示,由于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并且产出不高,导致的自然资本缺乏是当地发展经济的一大难点,而表现为现金收入缺乏,财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的金融资本缺乏是当地近不发达,对外交通闭塞的一个必然结果。自然资源方面要稳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农户住房、居住条件;建立健全贫困农村小微借贷机制,为当地居民脱贫提供“第一桶金”。
(三)社会资本贫困
由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缺乏而造成贫困。地理位置偏远、信息闭塞、对外交流困难、人际和社会资源缺乏、无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等是造成社会资本贫困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改善贫困村的交通状况,毕竟交通除了是物资运输和对外出行的渠道,也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渠道。所以应该根据凉山州的实际情况,搬迁高山贫困地区村民,在安置方式上考虑贫困农户技能,依托城镇、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节点进行安置。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为村民创造发展机会。
注意将不同脱贫策略组合时,互相间的影响在经过社会群体的放大后会带来其他影响,简单的比如村委会牵头成立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如果单独做,只是成立一个简单的合作组织并不能起到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问题,这在很多学者的经济研究中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有没有涉及到人才引入来帮助这个组织的构建,能不能在落后经济体系下通过使用信息曝光度高的互联网来帮助营销产品,这些都是脱贫策略在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结论
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农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实现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本质所在。笔者建议针对上述三种贫困农户适时调整帮扶策略。改善当地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农户生活条件,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状况,还可以在考虑建设当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前提下,尝试使用电子商务交易,拓宽农商产品对外交易渠道。
参考文献
[1]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2):182-192.
[2]李裕瑞,曹智,郑小玉,刘彦随.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3):279-288.
[3]郭娟.特色林果网络营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7,33(01):85-89.
[4]孙毅.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浅析[J].农业经济,2014(12):139-140.
[5]毛平,张禧,山国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特点及路径探析——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5):57-60.
作者简介
高源(1997-),男,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族:土家 职称:无,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农村金融。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四川省成都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