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南极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先生性好风光景色,虽偏隅于黑龙江漠河“中国北极村”,但是足迹却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此次胜览“中国南极村”,以期爱上了她。
  鸡年小寒刚过,受大陆之南李先生之邀,梁先生一行六人飞抵海口,让南方的大自然涤荡身心,清洁精神。
  打开地图,随意浏览,“角尾”二字静静地出现在眼前。出游前,梁先生执意查阅史地资料,角尾之名为大陆之“角”,神州之“尾”!于是,他们跨过琼州海峡,在北港乘座朋友的接送商务车前往角尾所在地——南极村。
  一路上,梁先生总是不自觉地,把北极村和南极村对比叠加。他生长在漠河村,自然很熟识“中国北极村”这个金牌旅游胜地,该村贵在将“最北端”的独特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罢了!由此联想,梁先生苦苦寻觅的“最南端”,是否是那个令人心灵尖叫的“顶端点”。
  不久,商务车就像一叶扁舟,出没在灯楼角“中国大陆最南端”,冬日南端,冷风带着寒意,仍然阳光明媚。梁先生一行登上灯塔,俯瞰银滩上玲珑奇巧之海贝和退湖搁浅的鱼虾,远眺对岸的海口市,欣赏北部湾与琼州海峡交汇形成的奇特壮观的“十字浪”,令他们叹为观止,仿佛沉醉在神奇又古老的梦幻中,品味着一段段美丽的故事。
  进入渡琼作战指挥所,这座三层高的青石砌墙结构的碉堡式建筑,它经历的不仅是岁月,还有现代中国的风风雨雨。楼内陈列一系列作战物品,向人们印证和叙说着一段辉煌的历史。1950年3月5日19时和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官兵在这里二次启渡作战胜利,为彻底解放海南岛留下厚重的沧桑,它是一座高矗南天的红色丰碑。
  灯楼角一带的珊瑚礁群是我国大陆浅海连片面积达143.785平方公里、绵延37公里、种类82种、保存最完美珊瑚礁群,海底奇观堪与澳大利亞大堡礁媲美,享有“中国最美的海岸”美誉,非常值得一游。
  由于国家重点保护缘故,已经看不到水下的珊瑚,梁先生一行留下遗憾,只能梦游一回:“这天退潮时,他们乘座牛车赶海看珊瑚。阳光下,他们驾着小船进入近岸浅水区看到五光十色,造型奇特的各种珊瑚,他们伸手触摸这些长了一万年的小精灵,其间有五彩缤纷的鱼儿游来游去,与珊瑚礁一起构成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线,令人流连忘返……”
  走出灯楼角,车程十分钟来到放坡村。这是渡琼最近启航点,史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流放海南,便是由惠州经雷州过徐闻,在角尾渔村稍作逗留后,由此乘船登岛的。为此,这个渔村被称为“放坡村”。当时,苏东坡在儋州获赦放返乡于角尾登埠,留下“重登观骇浪,儋耳送归来。可喜兴文教,帆书谢大才”之佳作。千年至今,这里人家世代耕海,连住的也是珊瑚屋,冬暖夏凉,装饰美观。梁先生一行在村子里闲逛,那些珊瑚墙有美丽的纹路和肌理,仿佛述说着遥远岁月的故事。村里的居民很热心,把一些拆下的形状颜色各异珊瑚石送给北极客人,表达古朴渔村好客热情。
  沿着沙滩徒步而行,来到了南极村艺术家部落里的灯塔图书馆,它依傍珊瑚海,涛声阵阵,渔船云集,寻找观海日落的最佳位置。梁先生一行靠着书吧桌子而座,从大书柜中取出本土作家作品,一边看书,一边喝着浓香的咖啡,仿佛走进闪耀着人生光芒的文化灯塔,无不令北极客人醉心。据掌柜朱小姐介绍,灯塔图书馆和民宿均为资深空间艺术家连君先生所设计,用最奢侈的珊瑚石垒彻了最朴素的乡土风味,用最寻常的渔家用具塑造了最独特的滨海风情。
  南极村的景点还有不少,梁先生等只是遗憾没有时间一一尽览。然而,在当地岬角盐场,盐农至今沿袭十年不变的原始生产方式,完全靠日晒风干,硬是将碧波变成“白雪”。他们在这里不仅可绝览海水变盐——“国之大宝”的生产全过程,而且收盐时节,白茫茫盐田一望无际,那是令人惊艳的“南海雪原”。如同北国的“林海雪原”!
  当夕阳西斜在“分水线”海域上空,黄昏来临了。梁先生一行慕名来到“南极生态农庄”,进入“农家乐”小院,绿荫满庭,花香弥漫,“水果之王”菠萝蜜树干之间,悬着多张写意的吊床。于是,他们在场面宽敞旅舍停车、入住,随着车流人流增多,农庄热闹起来了。梁先生等人落座在临海小餐廊,一边推杯把盏,享受南极的山珍海味,一边聆听着大海涛声,心境悠然。
  晚餐他们吃到店家自养土鸡和角尾的八爪、海鲑干、花蟹,迈陈的后海角,西连的珍珠螺,五里羊等,土鸡山羊清香醇厚,生猛海鲜味道绝妙,饭菜格外可口,他们大快朵颐。
  夜风阵阵,星星眨眼,农庄聚餐的人们纷纷离去。或许回到各自旅舍享受清静,或许本地游客驾车赶回城里。
  只有梁先生一行人,在这空旷的黑夜里默默坐着,大家享受静谧的大海自然,他们眷恋着南极大海盛产生猛海鲜,热土奉献丰硕结果,岁月繁衍传统习恪,潮流涌来西方文明……这一切,合奏成一首奇特美妙的角尾风情交响乐!突然透悟了苏东坡先生的情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得之而为声,目遏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才是对于人生的宽广胸襟和豁达态度。
  那一夜,他们睡得如此安然。
  第二天拂晓,李先生带着他们赶去赶海现场。在南极村附近数公里的海滩上,只见潮水退处,渔光点点,人影绰绰。赶海渔民经过几小时劳作,把富余的螺贝鱼虾全摆到堤岸上“天光墟”,卖鱼论堆不论斤,只讲整价不零赎。梁先生出自好奇,自买了几堆鱼虾,回到农庄品尝刚从海里“跳”到锅里海鲜佳肴。
  双海涨潮了,南极开始了新的一天,而此时的他们,已经带着焕发一新的心情,行驶在迈苞公路上,身后渐行渐远的南极,如同他们一个个不愿醒来的梦,被轻轻地呵护在心底……
  ——选自世界文学文苑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我是个有着很强宿命感的人,我的宿命源于家门前那条谜一样的河流。  河流不大,却险滩深潭密布,时而平缓,时而急湍,春夏发大水,更见浩荡之势。母亲生我时,正是发大水的季节,茫茫雨夜,丘陵山地的偏僻小村庄,一时连接生婆都找不到,更别说送老远的镇上卫生院了。那场大雨铺天盖地,也不知下了多久,汹涌的洪水很快漫上了堤岸,田地、道路、沿河一带村庄全淹了。我家住在河边,洪水转眼就映到了家门口,泥墙的祖屋陆续倒塌。
期刊
一  父亲七岁殁了爹,八岁死了娘,大姐远嫁他乡,细姐当了别人的童养媳。  村尾的山脚下,青瓦黄土坯房,单屋单房,屋的正墙中央,贴着一张毛主席画像,他目光坚定,神情凝重。这就是父亲的家。房子的后面有片翠竹林,竹林的后面,密密麻麻地疯长着一丈多高的苞茅林。一到秋末,白茫茫的茅穗,犹如千万面旗帜连绵起伏,煞是壮观!  我爷爷就是吃观音土胀死的。次年,奶奶也追随而去。奶奶死的前夜,村头的那只乌鸦尖厉地喊着
期刊
初春乍到,旧的一年飘逝荡尽,新的一年又纷至沓来,失去的光阴里似乎经历了许多许多,却又感觉一切如此微不足道。浮浮沉沉在上海打拼多年,做为一个外来工作者有诸多生活语言上的局限与工作中的纠结,个中滋味,如鱼饮水,真是冷暖自知啊!但仍然有一些美好的经历与往事带给我一缕温暖与回味。  今日我又踩着这条上海最著名的滨江大道去赴会一个吉林朋友的宴会,曾经在这条路上我经历了一桩只在电影故事里才有的情景往事……今日
期刊
故乡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的故乡既是我出生的乡下,也是我从小读书的县城,它是被一条几十里的山路连接起来的。这条山路,刻着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喜欢说自己是在乡下出生的,其实那里并不是一个边远的村寨。说“乡下”,是因为在我孩提时的记忆里,因为交通不便,相对县城而言感到边远。于我而言,这样说更有一种亲切感。我出生在贵州织金县的以那镇上,那时叫以那架区。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从小就跟
期刊
一曲老歌,一场游戏,一个故事,一段情谊……在时间的流逝中,总让人难以忘怀或留恋……恋……那一年,不过十几岁的毛孩子模样,不觉中悄悄有了自己的心事。放学后,一个人走在路上,看似漫不经心,眼睛却瞄向一个地方,似乎在等着什么人的出现。  好久好久,那人儿总算来了,可心猛然间跳了起来,腿脚也快了不少,大概是怕被人发现吧。感觉那人儿远去了,便长长松了口气,再回头,咦,人呢?……这时倒又和自个发起狠来,脑袋直
期刊
“鼠浪湖,鼠浪湖,外婆家的鼠浪湖……”渺渺之音,惊醒蛰伏的记忆。  鼠浪湖,形如黄鼬闲卧,得名。  这座童话中的悬水小岛,在脑海中活色生香。难忘那年那月,初见。  遥望,薄烟微笼,疑是巫山。轻舟为媒,和风相送,惊见黄涛拍岸,白鸥逐浪,艳阳出浴,波光粼,恰似一轴恢宏画卷,徐徐展开。  登渡,地势蜿蜒。无阡陌纵横,唯小巷幽深,山因青松而苍翠,岛无喧嚣而娴静。唯三两村落,择地而聚,几树昏鸦,择枝而栖。路
期刊
一个陪你成长的人是你人生里的坐标,我总想寻找一段重逢的情景。无论是奶奶还是曾祖母,还是儿时一个叫晓奇的伙伴,哪怕是内心的一次幻想,我都希望有这个可能。我知道现实的有限性和内心拟想的无限性,是无法让我们实现实体内重合的;但我不甘心,一定要寻找,在心灵里只要不停地寻找,就一定会出现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有欲望与情绪,一定会派生出一种物象;然后用灵魂和感悟去召唤,就一定会出现。因为所谓的相逢不仅是指两个事物
期刊
情结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能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底,也可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甚至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情结没有了,可能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夸大其词,情结就像人类的灵魂,失去灵魂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可以形象地说,情结是人类灵魂的主板。  我的情结与别人好像不同,甚至有些另类。在文化单一枯燥的岁月里,尤为突出。七十年代后期,全国文化市场上,除了八大样板戏之外,一些走俏的电影
期刊
寒夜,几颗残星挂在清冷的夜空,那黑黢黢的卡力岗山脉在夜幕下若隐若显,静默无语。几声老狗的哀吠,撕裂了冬夜的寂静。  夜,清冷,寂寥,漫长。  夜色里,一种空前的落寞侵袭了我的心扉。工农兵,我的村庄,一个深烙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村庄,一个从岁月的风雨里风尘仆仆走过来的村庄。在这个凄冷的夜里,如一位步履蹒跚的踽踽独行的耄耋老人,正延着时光蜿蜒的小路,从遥远的岁月的烟尘里向我走来,直逼我那残存的灵魂。这一刻
期刊
一抹深红涂染了摆放在亿昌博物馆的这个硅化木石,它的形象像一架古琴,大小只有76cm×25cm,琴韵在历史的烟云里穿梭,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古琴蕴含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这架深红色的古琴,是否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心有灵犀的交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绝唱,见证了友谊的万古长青?是否是大家闺秀的卓文君不顾望族门第的高贵私奔嫁给了穷困潦倒只会抚琴的司马相如,卓文君甘愿当垆卖酒,在举案齐眉中坚守清贫,永浴爱河,从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