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启示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c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时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始终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能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时间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时,首先要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本文中试着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其逻辑关系作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以便更好地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启示,这些启示在一定程度上为推进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奠定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需要发展,需要融入到广大的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理论才能彰显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在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国情之下,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理论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内涵的升华。其中实践性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客观需要;理论、实践以及文化传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要素。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及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实践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统一,使人们深深感受到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内在要求,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鲜明特征,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以长期合法执政的根本保证,贯穿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最根本属性,表现在它的理论精髓中,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马克思曾说过,“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
  (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是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为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形成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又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成果都是以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理论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以中国实践为依据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形成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成就,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区别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发展道路不同,所以我们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和要素
  理论、实践及文化传统三方面分别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和要素,科学地概括和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是理论和实际的辩证统一,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它的作用对象则具有特殊性,正确理解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始起点。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 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正确运用马克思主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壮大,离开了实践过程,不可能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中》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3]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许多的融合之处,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后,它就与中国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休”论,这些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有了契合之处,更容易使之被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同理想有着共通点,那就是在最终目标上它们有着同样的追求。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过丰富和镌刻了深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的伟大力量,就是在于它能够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4] 这表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说是中国的。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对我们有着重大的启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连续性和发展性的过程,在中国的土壤上而不是其他国家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第一次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我们不能离开中国特点和国情来谈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它的基本原理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可是就它的经验和文化传统来说,又是中国的。”[6]之所以说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经验总结,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凝炼。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则它就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一旦离开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离开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就不是中国的。总而言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在新的形态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又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日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来源和理论基础就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党的思想的共性与个性的的统一,一脉相承指的是共性和继承的关系与时俱进指的是个性和发展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发挥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关系。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来看,它们之间是共性大于个性,否则也不可能会出现在同一个理论体系中,其共性就决定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个性决定了它们三种独立的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启示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带给我们很多富有意义的启示和经验总结。总的来说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坚持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前进的道路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也体现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自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由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所具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引领我们取得不断成功的正确方向标。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在社会实践中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国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在这过程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的局面和发展。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夯实党和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7]因此,必须要科学地以对待马克思主义,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即在发展中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我国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二)始终坚持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
  准确地把握我国国情,是我国实现发展的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这是我国在过去的现代化发展進程中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宝贵经验。实事求是地把握好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总任务,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实践基础,照搬照抄他国的经验和模式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可能真正地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在始终坚持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8]实际上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是社会发展的依据和出发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汇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思想,值得一提的是理论成果的形成是以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为前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引领了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迈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就是指办事要富有时代性、创造性和规律性。坚持与时俱进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迎接新挑战的需要;是谋求新发展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支撑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在科学的实践发展中,坚持与时俱进能促进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理论的发展,更加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和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能够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面对当今新的历史任务和挑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科学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及时地总结实践经验、拓展新视野、提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当今我国正面临着许多的考验,一方面,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们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实践的证明,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强烈要求我们必须在社会发展中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认清形势,及时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显著的变化,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新要求。
  四、小结
  总的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继续推进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中國化马克思主义,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分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历经磨难努力奋斗的成果。加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认识、理解和传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6.
  [2][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郑永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69.
其他文献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其统辖范围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医疗护理工作中碰到的纠纷
摘 要: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电力企业也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三标一体化”的实施对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具体工作经验,总结了“三标一体化”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炼了其对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希望对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三标一体化;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作用  通过“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按照标准持续改进
期刊
摘 要:机械制造自动化是机械制造业的重点应用技术,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根据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和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展开分析,寻求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最优结合,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为国家的机械制造业提供发展动力。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制造控制  前言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有效应用,缩短了机械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人力资源及人工劳动强度,对生产成本进行了节约。自动化技术
期刊
由于历史上积怨与南海领土争端,越南人对中国的戒备乃至恐惧心理根深蒂固,中国越强大,越南人戒备心理越强.中国消费品大量出口越南,给越南造成巨额外贸逆差,不少越南人对此深
摘 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建筑业以及政府监管部门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完善监管机制,符合市场发展需要,保证建设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分析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良性、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来说,是当前建筑业和政府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能够充分运用市场
期刊
最近,贸易保护主义的火苗正从欧美“重灾区”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找到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出口的应对之道,通过中国与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接触或许就能一叶知秋.什么是新兴市场
摘 要:收入分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法是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基本法律部门,经济法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引导法和国家投资经营法都有再分配功能。本文在分析经济法再分配功能的特点基础上,提出经济法发挥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实质公平。  关键词:经济法;再分配;功能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富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也逐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工作的地位及其主要内容,并指出电力调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电力调度运行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常见问题;改进措施  引言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电力调度系统也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中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力供应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对供电的安
期刊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是感情沟通的桥梁,护理工作中应用语言交流最普遍和最有效.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由于病人的特殊心理和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精
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对外贸易放缓的趋势,必然会造成对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的下降,使得我国的航空运输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宏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