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1样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full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助性T细胞17(Th17)具有高度可塑性,在一定炎症环境下可分化为主要表达γ干扰素(IFN-γ)的Th1样Th17细胞(CCR6+CXCR3+).目前认为,这些Th1样Th17细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致病细胞.本文就Th1样Th17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化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靶点提供新观点和建议.
其他文献
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率约占所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10%,其骨髓检查主要以浆细胞克隆性增生为主,目前仍然很难治愈,且复发性/难治性MM预后效果很差,因此,针对治疗MM的新型药
湖南省城步县水坪脉石英矿赋存于板溪群加榜组地层内,矿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条件较好。矿体产出类型为热液充填型石英脉,走向近南北、北东展布。区内矿石为灰白、白色石英岩,其中,Ⅰ号矿体SiO2平均含量为86.14%,Ⅱ号矿体SiO2平均含量为88.92%,可用作玻璃硅质原料。区域内脉石英分布较为广泛,岩浆活动发育,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为科学有效地开采瑶岗仙裕新多金属矿,解决原基建剥离设计和生产中的难题,满足选矿厂调试生产的需要,结合开采技术条件,提出露天采场基建推进的同时,副产原生矿前2年尽量不采或延后采剥氧化矿的基建剥离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基建采剥分南588 m以上大采、北小采、北东部剥离3个境界方案进行施工,优化设计方案可为多金属矿基建提供一种经济科学合理的新思路。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是一种表观遗传蛋白,通过抑制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调节基因表达.HDAC3在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广泛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HDAC3在多种类型免疫细胞的
贵州省某煤矿开采煤层多为低透气性突出煤层,随着采深的增加,存在瓦斯治理困难的问题,为此,对煤层采取卸压增透技术措施,并在卸压增透区和原始煤体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瓦斯含量比对照组低57.3%,试验组的抽采影响范围相对于对照组提高了14.8%,试验组的残存瓦斯含量接近煤层的不可解吸瓦斯含量。采取卸压增透并配合瓦斯抽泵,达到了“可抽尽抽”的目的,促进了矿山绿色开采,可为同类矿床开采提供参考。
为解决浅孔留矿法在后期放矿过程中上盘因暴露面积过大而发生塌方,增加贫化率且影响后期放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上盘加筋预裂支护法,即回采矿石前,通过上盘矿岩分界面布置的加筋预裂爆破,采矿前在上盘顶板构建扇形钢筋网,扇形钢筋网与回采过程中支护上盘的锚杆、条网形成联合支护体。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采矿过程中或后期大量放矿时因上盘顶板塌方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和二次贫化,具有提高浅孔留矿法的安全性、降低贫化率等优点。
目的: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及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导多能干细胞(SLE-iPSCs)蛋白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方法:采用iTRAQ定量法对SLE-iPSCs、正常诱导多能干细胞(NC-iPSCs)内蛋白质组信息进行测定,寻找显著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活性。结果:共筛选出10个显著上调蛋白和10个显著下调蛋白。结论:iTRAQ可有效检测出SLE-iPSCs差异表达蛋白,本研究筛选出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和金属蛋白酶(MT1G)可能与SLE
某露天采坑S坑北侧边坡分布有第四系含水层,与雅玛河及周边地下水形成水力联系并向矿坑充水,矿坑内回填酸性废石产生的酸性废水进入含水层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因此,在S坑封堵方案黏土墙厚度为21 m的基础上,对S坑含水层封堵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透水层现场详勘,建立模型分析水流情况和渗流量,并对拟采用封堵材料黏土进行试验,利用渗透理论进行计算,最终优化封堵水平厚度为8 m,垂直厚度为6.5 m,大大降低了初始封堵方案中的黏土墙厚度,减少了黏土的使用量和工程建设费用,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探究金山矿业井下充填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采用3Dmine-Rhino-Griddle-FLAC3D耦合建模方法,完成了对矿区地表和矿体等复杂模型的构建。结合Mohr–Coulomb屈服准则,运用FLAC3D软件着重分析了矿体开采造成的井下充填系统附近地表的位移情况。研究表明:井下充填系统附近地表最大变形值为倾斜值i=1.95 mm/m、曲率k=0.025、水平变形值ε=1.3 mm/m,均小于安全规程内的地表极限变形值,井下充填系统稳定性处于安全范围内。
根据某金矿L27号脉矿柱及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用Midas-GTS、FLAC3D等软件完成了934~1054 m中段采空区数值建模及开采过程的仿真计算,发现顶底柱和间柱塑性区破坏程度较轻,矿柱及采空区整体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塑性贯通区,但存在局部的片帮和冒顶现象。所有空区顶底板的垂直位移量控制在10 cm以内,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破坏,仅下盘围岩产生小范围的拉伸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