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为“师”作了一个精彩的注解,将“传道”,传授道义,即今之德育培养的内容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重点是‘育’,就是培养,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教书还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是密切联系的,不要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必须用这样的思想来设置课程,编选教材,设计方案才能把学生培育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1]。古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学生阅读浅义文言文的能力目标外,其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使古文教学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极佳途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如何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如下建议。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数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这些作品中无不沉淀深厚的历史智慧,闪耀着古人思想的光辉。由于年代相距久远,语言习惯的变迁,使得在古文教学中文意理解成了一个主要障碍,往往按老框框逐字逐句翻译全文,分写段意,最后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程序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使学生兴趣索然,更无意体会古文优雅的文字和意境,妨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尝试对原有的教学安排进行改动,缩短了词句翻译的讲解时间,仅精选一些重点词句进行细致讲授,将更多的时间转移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上,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积极的思想,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有助于对基本词句知识的掌握。
  2.在了解时代背景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大多数古文时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教师在介绍背景时,可以以正确的观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指南录》后续时,我对文章背景进行了补充:文天祥是一位具有“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和诗人。《指南录》是他记述被扣元营返回温州战斗过程的一部诗集,集名取自集中《扬子江》一诗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寄托了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感。这些对题名解释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3.充分挖掘古文中的德育资源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卷中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汲取思想养料的不竭源泉。《诗经》《楚辞》所代表的古代诗歌文化具有伟大的文化意义,几千年后仍滋养中华民族的骨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杰作,先秦散文、汉赋、史学名著,很多经典中都沉淀古人深厚的哲思,闪耀思想的光芒[2]。如屈原千古《离骚》的博大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宽怀济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辛弃疾的一片爱国报国的忠贞赤诚;司马迁秉笔直书历史的坚定伟岸;商鞅、王安石革旧除弊富国强民的勇往直前;苏轼探究人生、自然的胸襟豁达和思辨哲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气长存。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形象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经典范例。
  4.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渗透
  为强化德育效果,教师应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作为载体,开展全方面、多形式的德育渗透。如:一是演讲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发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演讲稿并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思想所得,在此过程中可以使他们自觉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二是品评人物。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影响、功过是非、性格特征进行讨论和辨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中揣摩、领会并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和精神风貌。三是读书汇报[3]。语文教师要多指导学生交流课外阅读某部名著的收获,如探讨作者的思想倾向,分析作品对事物或事理的观点,积累名言警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品德判断水平。
  5.实现德育渗透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变
  任何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理论再丰富,如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就不过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德育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不能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落到实处,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的提升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鼓励学生思考怎样在生活小事中做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等,并请他们分享实践结果。通过语文古文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龙.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宿州师专学报,2003,9(3):126.
  [2]秦晴.如何在古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池州师专学报,2000,2(1):128.
  [3]余雄飞.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资源与途径.学校党建与教育,2012.1:30-31.
其他文献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 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以肝炎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病原是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我国流行的鸭肝炎以A型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在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启发诱导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节语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商品经济、物欲追求的冲击下,人们曾一度遗忘了“阅读”,如今,民族意识再次呼唤阅读。没有阅读不可能有个体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阅读如此重要,阅读贯穿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一个人小时候看的绘本、童话书、故事书开始,人们就在进行阅读活动。进入学校后,开始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学习,学校的阅读教学
摘 要: 鉴赏古典诗词需要知人论世,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知人论世”,认为“知人论世”不是单一片面地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和相关事件,而是从更大的背景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包括作者生平、流派、风格、情趣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 古诗教学 知人论世 鉴赏古典诗词  借助背景材料鉴赏古典诗词,帮助学生找准并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成为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多媒体化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在增强教学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优化语文教学课程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
摘 要: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初中也肩负着为文言文打基础的重要责任,而文言文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现有生活环境越来越现代化,时代间差异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难题。作者以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身份,分析现今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对此提出改进建议,推进初中学生对语文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
摘 要: 语文教学趣味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活水”。趣味教学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激情。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趣味教学 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气的、灵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课堂,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是彼此欣赏、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语文
一、公司法修改与证券法修改同步、协调进行是证券法与公司法关系的必然反映《公司法》与《证券法》的互动与立法协调,是公司法与证券法关系的必然反映。因此,在把握《公司法
摘 要: 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正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学生 朗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学生流畅的声音里能更好地感觉那种平仄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感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有自己的看法,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处于需要被正确指导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