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诗身人面”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制作一条关于人的谜语,因被俄狄浦斯揭破而自杀;假设斯芬克斯制作的是一条以诗歌作谜底的谜语,它既非古典诗,也不是纸媒时代的诗,而是手机里的诗,谁能揭破斯芬克斯答案?
  手机来了,纸媒上一度被边缘化的诗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占据着手机荧屏。不论你喜欢不喜欢诗歌,诗歌常以傲人的姿态成为手机上重要的文学体裁。阅读手机里的各类诗,人们的感觉依然是,诗变了的只是载体(手机),诗歌自身没有变,诗歌依然在直击人的内心,我们看到的还是“诗身人面”!
  自媒体时代,诗歌在手机里面非常活跃。各种“为你读诗”,各种诗歌群,各种诗歌公众号,层出不穷。诗歌向所有人打开门户。人们从诗歌小范围的纸质读写转向大范围的手机阅读。人们不分等级,不分城乡,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教养,以足够“民主”的姿态,应接不暇地“被读诗”,甚至“被写诗”。诗歌俨然成为特别适宜于手机的文体。诗歌占据手机屏幕是不遗余力的。传播诗歌的,创作诗歌的,阅读诗歌的,在自媒体时代,进入一种带有众声喧哗性质的“狂欢”状态。白岩松说“手机即手铐”,他建议人们远离手机。然而,如今手机却成为人们触诗的“方便法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以来,诗歌逐渐边缘化;而人手一机的当下,诗歌成为人们空前常见的文体。正是手机,为诗歌解下了镣铐。当然有了手机,也有了人对手机的沉迷,有了手机带给人们获得“信息垃圾”的种种可能。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带给人喜悦和欢欣,也带给人忧虑和问题。自媒体本身并不可怕,悲观主义和宿命思想也并没有能力颠覆诗歌。诗歌从纸质时代、电脑屏幕时代,成功转移到了手机时代,介质变了,但诗歌没变,诗性没变。诗人们认识到,自媒体里的大量诗歌不是毒药,触诗也不会死。
  但是,有了自媒体,受到其传播方式的影响,诗歌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一些符合自媒体特点的变化。
  首先,大量诗歌微信群的出现,导致了诗歌话语场域的无限扩大。纸媒时代,诗人集结的“诗派”“诗群”现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如今微信建群太方便,只要你爱诗,而且有同道,你立刻可以拉出一个诗歌群。这么做的结果,导致人们跨入诗歌的门槛变低,诗歌的标准变成无标准,诗歌质量良莠不齐。诗人们在各种群里看似很活跃,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同时贴到不同的群里,也可以不怎么读诗,就可以对别人的诗歌品头论足,指手画脚。诗歌看上去“繁荣”,但很少有脍炙人口的好诗出现,这种繁荣越来越像一种“伪繁荣”。例如余秀华,是微信捧出来的,但是对她的质疑随之而降。
  其次,有了自媒体平台,每个人的诗性都容易被激活,于是诗歌创作量剧增,甚至超过了电脑时代。不仅半路出家、偶尔触诗的大有人在,过去在纸质时代发表诗歌困难的诗人,也井喷式地“解放诗情”,速成写作;而一直坚守诗歌创作的诗人,也因为诗歌圈的增多,而积极投身微信传播诗歌、推介作品。诗人在此结交同道、互相取暖,进行不计报酬的“无功利写作”,原创诗歌在第一时间占据了微信平台。创作与跟帖即时互动,频繁发生在微信诗歌群中。群里的诗歌,不求最美,只求“速成”“速知”,微信成为原创诗的“实验场域”,写多写少,写什么不写什么,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一人可以多日不写,也可以一日多首,只要表明作者的“在场感”或“现场感”即可,以此证明,诗人并不寂寞,还在写作并努力发声。传统的诗观也常常遭遇轻易的颠覆。这些自媒体里的诗歌,往往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热闹背后,增加了人们鉴定好诗的难度。
  再次,自从有了自媒体,诗歌写作感觉由笔下得到,变成触屏生成,让相当一部分诗歌作者进入划屏写作时代,也让多数读者进入划屏读诗时代。这种“重屏轻纸”的写作趋向,表明诗歌写作和阅读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人们以诗的方式感觉生活的状态没有变,所以,自媒体时代诗歌介质的变化,多数人适应了这种新变,因为诗歌没有失去,反而更加热闹。人们不必为诗歌的前途、命运产生杞人忧天的“悲情”。
  复次,古典时代形成的相约而作“同题诗”现象,在自媒体时代得到复兴。它们可能是同题目写作,也可能是同题材写作,一人命题,多人应和。《红楼梦》里“海棠诗社”以同题诗写作,作为作者附庸风雅、斗智比才的手段,在微诗群里也层出不穷,几乎可以看成是一种“诗竞技”。
  又次,自媒体时代,长诗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以短频快为特征的短诗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广东诗人熊国华建立的“国际华文微诗群”,定期推出格式在四行以内的同题诗歌,得到了全球相当多华语诗人的热烈回应。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社会高速运转的时代,手机满足了读者们偶尔进群点开屏幕、随便看看的阅读要求,它导致所有的写手,为了手机读者的这种阅读需要,去刻意迎合,体现了“微信”“微诗群”的“微”的特征。于是就有着力于短诗写作的倾向,不仅诗歌感觉有碎片化特征,诗歌长度也以碎片化为表征。手机诗歌拒绝长篇累牍之作。宏大写作不再适应手机阅读。自媒体时代更偏向于快餐式的短诗写作,手机不欢迎古典时期的长篇剧诗(如莎翁作品)、长篇诗体小说(如歌德《浮士德》),现代文化转型时期的长篇抒情诗歌(如艾略特《荒原》、杨炼《诺日朗》)。因为读者已经没有长诗阅读的时间和耐心,于是自媒体时代不再钟情于长诗写作与阅读,显示了长诗的“式微”的趋向。
  然而,短诗淹没长诗,并不意味着短诗的繁荣。诗人们为了急于认同,也为了用短诗缓解社会急速发展而引发的内心焦虑,更多指望诗歌来慰藉内心,于是越来越多的诗歌快手涌现出来。他们日成一诗或日就多首,粘贴在某个或多个微信群的现象并不罕见。至于诗友们读或不读,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很多诗人写出短诗,并非在意技巧或者选材,而是求关注和点赞。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诗歌越来越变得市侩气。很多人诗歌还没有读,赞先点出来,而且彼此彼此。一些微诗群为了引发关注,吸引眼球,还会展开群内诗歌大讨论,甚至搞起颠覆色彩的“砸诗会”,以引发波澜。群里的诗友们有时还会相约走出微信,走出文本,以诗会友,不甘寂寞,相互取暖,彼此认同,举办各种聚集活动(如诗歌节、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不再是单个人的私人写作行为,而逐渐向文学活动方向转移,以至于诗人们看好聚集吃喝和拿着手机诵读。每回聚集都像过节一样,充溢着以诗歌为由头的“狂欢”。
  诗歌群的建立,诗人和诗人自然形成了熟人圈或关系圈。因为手机便捷,建立诗歌群、进出诗歌群极方便,诗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跟天南海北的各路诗人结缘。一个群的诗友彼此影响,他们的写作更像是“投缘写作”或“部落写作”。于是我们看到,伴随着手机诗群的到来,传统诗歌因地域集结的情况逐渐减少,人们不再热衷于诗歌的“圈地运动”,纸媒时代或电脑网络时代形成的带有地域特征的诗歌流派(例如诗三明、福州反克诗群、闽东诗群、厦门陆诗歌)在自媒体时代,有迅速被淡化甚至被瓦解的趋向。
  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看到的诗歌写作,是缺失甚至无视“权威”的写作。写或不写,写多写少,写什么,完全是手机持有者个人说了算。虽然有群主,但无诗老大。群内没有令人敬畏的等级制,无论创作,也无论转帖,彼此都是朋友。诗歌创作不问稿酬,发帖纯属自愿,诗人有了解放内心、自说自话的“民主”倾向。
  自媒体时代,诗歌没有走失,当然也不存在回归,只是变换了一下存在方式,诗歌依然是“诗身人面”。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手性识别是自然界一种特殊的识别方式,也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和检测手段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探索生命世界的新方法。认识手性识别,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的运行
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最火的社交手段,微信朋友圈更是方便了大家交流。不过,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有点异样了。以前每天喜欢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新的消息和新鲜事,可现在打开微信朋友圈,
本文通过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历史发展的回顾,分析新闻传播理论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在中国当代环境条件下新闻生产者与消费者由“新闻众民”、“新闻国民”向“新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媒体逐渐成为现代大众传播和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而播音主持作为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电视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播音
智能家居是指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传感器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家居电器的智能控制,随着4G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的及时出现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了一个
优秀的控制系统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稳定性,它决定了系统能够安全正常运行,对于如何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控制技术人员的主要任务。本文将会主要讲述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时代正式到来,它正在走进和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文章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并总结了优化高校
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杰出代表——维米尔,他的作品让人欣赏的除了有意思的隐喻,还有逼真的效果,这种近乎于现在照相技术的绘画技法是基于维米尔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基础上的,
《小学教学设计》是我非常喜爱的教学刊物之一,每当一本到手后,总会迫不及待地阅读,顺便也和“上榜”的老师比比,找找自己的差距.在阅读2012年第11期花宏老师撰写的《(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