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主播到出镜记者的角色转换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程、全方位报道了此次阅兵式,为使广大电视观众更加全面、立体、细致的了解阅兵式,从早上七点开始直播阅兵全景观盛典,通过多路出境记者的现场连线报道,观众对阅兵式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有所了解,对阅兵式正式开始充满期待。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连线报道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如:李梓萌、刚强、劳春燕、王宁、王言等等,昔日的演播室新闻主播摇身一变成为了出镜记者,两者的角色转换考验着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就两者之间转换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方法技巧的运用进行简析,以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闻主播;出镜记者;角色转换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记者是新闻主持人必走的一条通道,我认为‘记者型主持人’这几个字代表的是一条道路,而不是一个群体;代表着从记者到新闻主持人的这样一条必经之路”。白岩松的这句话简洁明了的诠释了当今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业务能力。换言之,新闻主播不仅要有传统概念上的有稿口播能力,更重要的是无稿报道能力,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央视一线电视新闻主播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出镜报道中的表现,从叙事方法、报道空间、表达语体等方面进行探索。
  1. 叙事方法的转换
  “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言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从新闻叙事学的定义出发,新闻播报和新闻报道的叙事方法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和时态、叙事角度、叙事者几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叙事时间和时态,对于新闻播报而言,新闻事件已经发生,叙事时态为过去时。而对于直播连线出镜报道而言,新闻事件正在发生,叙事时态为现在进行时,叙事时间和时态的不同,决定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播报时和直播连线出镜报道时叙事策略的差异。央视新闻主播王宁是新闻中心评论部的主持人,担任《面对面》、《24小时》、《新闻1+1》等节目的主持工作,她以对新闻事件的独特思考、理性判断、客观审视,结合自己厚沉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这次国庆70周年阅兵式报道中,王宁也以出镜记者的身份进行了报道工作。由于叙事时间和时态相比平常在演播室的新闻主持发生了变化,叙事方法也随之改变。从报道中“此时此刻”、“在刚刚”、“现在在我手上”等明显的时间词汇,使观众强烈的同步感受到了礼宾席观众嘉宾陆续进场的热闹氛围,也正是这些时间词汇的串联,使得整个报道的叙事结构更加完整,现场感、同步感、新鲜感更加强烈。
  其次,叙事角度,新闻叙事角度是叙事者对新闻事件观察后特殊的眼光和角度的选取,它体现了叙述者和所述事件的一种关系。王宁在平日的节目如《新闻1+1》中更多的是以一种主持人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解读、分析、评论,相对于事件本身的“距离”较远,而在这次阅兵式报道中,她则身处于事件的核心发生地,“零距离”的接触事件,甚至“参与”事件,此时叙事角度有明显的变化。在报道中她提到了在现场了解和观察到的礼宾席的观众组成,有生产一线爱岗敬业的劳模,有为改革开放贡献光和热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华人华侨和少数民族代表。正是因为她在新闻现场这样“零距离”的所见、所闻,在决定了在整段新闻叙事中精彩的所感:“一切的幸福都是由他们奋斗出来的,那今天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这样的风云收获吧,希望所有的奋斗者都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致敬共和国,礼赞新时代”。
  最后,叙事者,叙事者的角色不同在新闻报道中决定了赋予新闻文本的特征不同。新闻主播在演播室内以主持人的身份作为新闻的叙述者,文本多以倒金字塔结构为主,而在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由于叙事身份的变化,文本特征则显得更加鲜活、丰富、立体、饱满。同样还是国庆70周年阅兵式王宁连线出镜报道。在这段报道中王宁被安排的报道地点为礼宾区,报道中王宁为观众呈现了现场观礼台一个非常特殊的设计,每一位观礼者位置上都会有一个储物袋,里面除准备了身体补给所需的饮用水、湿纸巾、纸巾外,还特别放置了一面国旗,还有一些印有国旗图案和我爱你祖国字样的脸贴。她告诉我们,到场的嘉宾都会将这些脸贴贴在脸上或手上,特别的欢乐。在这同时她自然的将手势引向了一些贴好的嘉宾身上,让我们和她一起同步感受到了现场的欢乐气氛。正是她以出镜记者的身份扮演着新闻叙述者的角色,我们才能有如此感受。稍显遗憾的是,王宁并没有把储物袋内的物品为观众一一展示,甚至可以身体力行的将脸贴贴在自己的脸上,这样她叙述者的角色除出镜记者外还可以突围到“参与者”“体验者”的围度,使叙事更加有特点,文本更加有特色。
  2. 报道空间的转换
  电视新闻播音,指的是电视播音员(又称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观众直接传播新闻——即我们常说的所谓口播,或在电视画面后运用声音传播新闻——即所谓的配音。就直接傳播或口播而言,又可以有两种具体的形式,其一是由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出画面报道新闻,其二是由他进行采访报道。从电视新闻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两种形式的共存,对于当今电视新闻报道,我们要求电视播音员在这两种形式中自由切换,灵活应用。
  电视新闻播音员从演播室走出,进入新闻现场,最直观的转变就是空间的变化,演播室内的播音员是将新闻内容通过理解、联想、二次加工后传达给观众,他所表达的语言符号大多直接来自于文字,而在新闻现场,需要更多的结合在现场所观察到的新闻画面,接触到的相关人物,捕捉到的细节内容进行新闻的报道,语言符号大多直接来自于现场。
  王言作为央视新闻直播间的主持人,从2012年进入央视至今已变得非常成熟,可以独当一面,但在这次“国庆70周年阅兵式”报道中对于现场空间的把握和利用略显不足。王言所报道的内容是国旗护卫队的准备工作及他们将要在阅兵式开始前完成的升旗仪式。他选择的出镜地点是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背景,因为国旗护卫队将从这里出发走向旗杆。整体而言内容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细致的描述了他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但遗憾的是在连线报道过程中没有画面的移动和转换,王言站在纪念碑下一镜到底的将这段内容报道完成,而在现场报道中,作为出镜记者,相比在演播室的新闻主播,我们应有良好的空间意识,利用所处空间和环境,努力让所报道的内容有现场画面的印证,比如在提到国旗护卫队他们所行进的距离时,如果能配合身体的移动,带动镜头延伸到旗杆的位置,那么后面提到的一共踏出168步正步,168也是70和98的数字之和,分别寓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这一震撼且具有特殊意义的细节将会更加生动,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作为长期工作环境在演播室内,镜头相对固定的电视新闻主播而言,当身处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一定要打破空间和环境的束缚,充分利用镜头的移动,肢体语言的引导,使画面更加丰富,更好的服务报道内容,使现场报道更加鲜活,更具现场立体感。相比较而言同样作为央视一线主播的李梓萌在空间的感受和利用上转换的游刃有余。
  3. 表达语体的转换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新闻语言与新闻播音员、新闻主播的新闻语言存在明显差异。在出镜记者的新闻语言中,包括新闻报道、新闻播报、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等语体形式。在这些语体的转化过程中,出镜记者需要掌握它们各自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在报道时娴熟、准确、恰当的运用。
  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报道中《新闻联播》主播刚强在天安门城楼的东平台完成了一段直播连线出镜报道,这段报道刚强的表达自然的从平日的新闻播报转换到了现场的新闻报道,很好的从新闻播报的语体转换到了新闻报道的语体,不同新闻语言表达语体的转换,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形象、具体、如在现场。
  在报道的一开始,刚强就很好的衔接了整个直播节目的进程,同时自然的引出自己的报道地点,开场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随后从一句“我们先来说一说城楼上吧”开始展开,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新闻播报和新闻报道语体的区别,新闻报道相比新闻播报的语言更加口语化,更具有现场的代入感,对象感极强。在介绍完城楼上的基本情况后,城楼上开始试音,一下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时刚强反应极快,巧妙的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了回来,并且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场景。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新闻报道语言的交流意识,在不忽视受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又不失报道结构的严谨与完整。在报道的结束部分刚强也通过细微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出了心中的真切感受,“什么叫做沧海桑田,什么叫做岁月峥嵘”可谓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对于现场报道的发酵是显而易见的,是做语言的“雕刻者”还是做语言的“雕塑”,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对于新闻播报语体和新闻报道语体之间的转换,应在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事的进行转换和掌控。
  结语:综上所述,新闻播报与出镜报道同属电视新闻的两种不同报道形式,作为电视新闻主持人而言应具備两种形式报道的能力,并且要在叙事方法、报道空间、表达语体上灵活转换迎合报道形式的不同。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主持人在当今传统媒体受到强力冲击的环境下,必须具备更多样的报道能力,拥有更丰富的报道策略、寻求更宽广的报道空间,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融媒体时代的播音主持艺术研究:记者型主持人[M].暨南大学出版社,邱一江主编2014
  [2]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000(004):142-144.
  [3]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张颂主编,2003
  [4]出境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宋晓阳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新媒体渠道的使用的多样化下, VLOG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下年轻人记录生活,表达个性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解构广西新闻频道20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特别推出的“VLOG报道”为案例,浅析传播生态变革中,主流媒体如何以短视频寻求新闻本质回归,通过传播理念和传播逻辑的重塑,实现短视频价值再造的能力催动新闻价值提升。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本质;内容生产;典型报道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以说教为表达方式的传统纪录片已将不受观众的喜爱。纪录片正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应运而生的微纪录片以它小题材,大主题,正能量的独特优势,既迎合了受众时间碎片化的观赏需求,又满足了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期待。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本文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浅析微纪录片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风
期刊
【摘要】当代社会,广告无疑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理念以及价值引导倾向。本文通过对阿里巴巴旗下购车金融服务APP“弹个车”的《一秒换一车》进行分析,发现广告不仅深受当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极为强烈地传递出本土的思想观念,方方面面体现着当代人的价值观。  【关键词】商业广告;广告文化;价值观;生活理念;弹个车  当今的社会生活,广
期刊
【摘要】抖音作为短视频内容生产与分享平台,视频内容风格多样,所涵盖的视频内容品类也愈加垂直细分。除美食、美妆、萌宠以及旅行等热门短视频类型之外,科技类短视频逐渐成为垂直细分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涵盖领域广泛,视频表达风格个性多元。在数码产品技能解锁、新兴电子产品测评体验、前沿科技、软件介绍等诸多视频领域深耕细作,逐渐成为众多KOL可选择的创作新方向。本文将以抖音排名前20名的科技类短视频创作者为
期刊
【摘要】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已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流趋势。文章以河北省1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信息化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以微信图书馆实现功能的三层级标准理清其在信息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具像化特征,同时在考察分析较为成熟的微信图书馆案例基础上,提出微信图书馆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微信图书馆:信息服务  【基金项目】本论文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广告行业面临着众多挑战。受众在选择、接受广告的过程中更具有自主性,接收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互动性增强,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大。广告传播最终的落脚点是用户,对用户形成越深的品牌印象,用户的购买性越大。利用好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是至关重要的,移动营销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从传播的形式到传播的内涵每一个环节需要具备的都是创新的迎合发展。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
期刊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改革不断深化,营销玩法不断升级,其中不少传媒企业将应用数学领域中的成熟理论——博弈论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营销思路和路径。同时,知音传媒集团积极顺应市场潮流,开发了所属小程序,转换过去以纸媒为中心的营销重点。如何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是知音传媒集团这里文化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共性问题。本文通过博弈论视角分析个案中的博弈过程,借鉴知音传媒微刊的经营管理
期刊
【摘要】广播电视通过采用光纤信号传输技术来向多个电视节目进行信号传输,从而有效提升电视节目质量。因为光纤网络通常较为分散,所以相互之间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导致传输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标准。想要提升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需要在光纤传输系统的应用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于光纤传输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进行阐述,同时对于光纤传输系统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对于光纤传输系统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与创新,新闻报道逐步进入以短视频形式为主的传播形态。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优势逐渐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优势形成互补,本文以央视“康辉vlog”为例,以当下短视频制播类APP的传播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康辉vlog”的创作创新点和内容制作等方面的传播要素和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vlog平台的发展优势、平台用户需求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为之后政务类视频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新国货美妆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完美日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试以“完美日记”品牌的传播策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从创意传播视角对其营销行为进行分析,剖析新传播环境下激发生活者参与品牌“协同创意”的有效方式,归纳出了完美日记创意传播的“推广—对话—回归”模型,并对新国货美妆品牌的营销推广提出了可行之策。  【关键词】完美日记;数字生活空间;创意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