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分层诵读,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成效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古诗词学习应继承诵读传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是当今的古诗词学习,已难以争得“读书千遍”的悠闲时日,因而必须优化诵读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分层诵读,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主动性,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分层诵读;古诗词学习;主动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许多诗篇千古流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但古诗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新教材古诗词篇幅比重大,所选文章均为文化内涵丰富,体现悠久传统和文化积淀的篇章。语文老师要讲清讲透要求较高,学生要理解透彻,体悟诗歌之美也显参差。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基本上是翻译式串讲,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仍为考试而学。师生都疲惫不堪,却收效寥寥。笔者认为,当前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成效是迫在眉睫的。
  一、初读感知,有效地感知文本
  唐代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初读时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还需要借助有关的古代汉语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作好语义疏通。要注意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诵读者要调动感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从整体的角度来反视词句的意义,这也只有在通读、读通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经历遭遇,对诗歌文本有初步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要读通读顺诗文。初读全文、以读通为标准,以速读作为检测方式,检测内容主要为字音和句读,由慢而快,渐次提速,声音由低到高,以了解所读语段或语篇的概略,即“写的大概是什么”为目标。大凡诵读不畅,则声低气轻,含糊结巴。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读通读顺诗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为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做好铺垫,做好准备。
  二、通读想象,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
  形象是情感的依附物,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在疏通文义,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全文,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抓住意象,把握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这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想象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通过学生的想象把平面的诗句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通过想象,学生走进文本,成为文本中的人物,体验文本人物的感受,与诗中人相通,想诗人所想,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悲诗人所悲。通过通读想象学生才能投身其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想象是学生对过去直接、间接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古诗词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
  三、研读评价,感悟古诗词的“神之韵”
  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叶圣陶也曾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研读重在文本的言内之旨,入情入境地读出情态,抓住“诗象”后,在融情想象中悟情,“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有情感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得到启迪,读得情韵曲折,回肠荡气,直到读得不知是己之文,还是人之文。
  四、品读赏析,欣赏古诗词的“美之韵”
  品读,脱离了功利,脱离了目的,只是单纯的欣赏,单纯的品味,单纯的享受,在含英咀华,涵泳品味的语流中,才会渐渐将其消融,就如品茗并非为了解渴一般。品读,可以是全文品读,也可以是部分品读,甚至只是一句话、一个字词。品读,或许只为欣赏诗歌中的某一方面。有些篇章其语言美,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内涵丰富而富表现力。有些篇章其思想美,真实、强烈、深刻、睿智、有深度、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有些篇章意象美、意境美,有丰富的层次感,构图美,色彩美。有些诗歌风格美,不同个性的作家,作品也会表现出形态各异的风格。有些诗歌音韵美,可以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诗歌的音韵节奏。优秀的古典诗词把饱满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融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总有某一方面可以吸引我们,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心无旁骛地品读。品读,由诵读者美美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品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发之于声,引起心泉激荡,因而自然而然印入心灵。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
  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同时积极创新诵读方式方法,由浅入深,分层诵读。初读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读通过想象、联想,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形象;研读领悟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进而通过反复吟诵,在品读中感知美、感悟美、享受美。这只是诵读欣赏诗歌的一般的认知程序,实际学习鉴赏过程并非完全是循规蹈矩,流程式的,而是互相交织渗透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孙晨红.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感悟和思考.文学教育,2011.
  [2]钱梦龙.“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
  作者简介:黄少华,男,福建古田人,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现闽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中学一线从事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各学校的核心工作。作为师资力量不强的非重点中学的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地理科,为促进教师
摘 要:解决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数学教学中一项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数学知识及数学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及早培养其解决问题的习惯很有必要。着眼于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一、培养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何为问题?问题出现在某种情境下,可能不符合发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应用已经非常普及,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又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网络应用形式,Blog(博客)即是其中之一。在教育领域,教师博客早就超出了个人日记的这个初期功能,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log(博客)作为辅助形式应用于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就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Blog(博客);交流;平台;教学应用  首先,“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
摘 要: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手段的一大变革,不仅能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变革,还能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学生创新能力中作用的认识和应用依然不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维创新能力;兴趣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只有有了想象力才能有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
摘 要 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国际及国内都比较交流性。分析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针对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化学课堂,详细设计实施计划以及教学大纲。探索民办高校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 PBL教学法;生物化学;民办高校;食品专业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
作文就像一棵千年老树,古时候的文人学子十年寒窗,只盼一篇文章定终身;而今其30%的“霸主”地位,始终让作文教学成为大家讨论的课题。一位位“先行者”“后来者”掀起一轮轮作文教学革命,力求让这棵“千年老树”枝繁叶茂、枝干遒劲。但即使它直指苍穹,它的根还是深深扎在生活中的这片土壤,它的枝干还是要随时接受社会风雨的洗礼,它的每一片树叶都还要洋溢着生命的跃  动。这就是作文教学,一个生活、社会、生命的组合体
不动杆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告认为,不动杆菌可能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脑膜炎、中耳炎、败血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来享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以精忠报国、刚正大度、仁爱孝梯、诚信好礼等传统美德而名扬世界。其中对国人品德修养影响最深的当首推《弟子规》。纵观古今,今人的品行修养的养成更需要《弟子规》的熏陶。尤其在教育下一代上,更应该将其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力行国学文化,才能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关键词:悌道;友爱;互助;和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
摘 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区法制化管理的前提,而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化管理是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保护区;法制建设;立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104-01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解决人类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个国家必须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和资源,包括制定法律,以规范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148-01    在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日益交融。与此相适应的就是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