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任教以来,教的都是语文。语文是祖国灿烂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可是被形容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语文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然而,“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现状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已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顽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农村的小学生,对待作文有两大难题:一是生活空间小,活动范围窄,因此,作文往往“无米下锅”;二是对待老师的批改受自身语言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产生厌烦。这两个因素成为作文教学难于突破的两大瓶颈。
几年以来为了解决上述两个制约小学生作文的难题,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进了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批改,取得了有效的进步。
一、解决“无米下锅”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找米下锅,而学生写作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找材料动笔,有了写作材料这个“米”,再辅以炊技,就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了!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一同“找米”,一同找寻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就把准了作文难教的脉膊,就能对症下药了。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记得我刚上班时,我的学生们连“维和部队”“诺贝尔奖”等等都不了解,知识面极窄。因此,近年来,我尝试着把“三爱”教育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想方设法的打开生活宝库,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我们做法是:
(一)、爱劳动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学生适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其增长生活经验,获得作文素材,是很有好处的。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提供劳动条件,我组织学生把校园里的一个荒芜的角落开垦起来,建成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百草园”,作为我们班劳动教育基地。围绕建园、花草种植、花草成长及管护等,我们拟出“百草园”系列作文题目,学生们大都写的真实具体、情趣盎然。
另外,农忙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帮助军烈属、困难户劳动,干一些农活。每次集体劳动,都要求学生描述劳动场面,记下劳动的辛苦和欢乐,写成一篇有关这次劳动的作文。
(二)、爱父母教育同作文教学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作文中叙写父母,应是顺理成章的事。问题是受过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并不留心观察父母、了解父母、关心父母,自然也无法具体、真切地叙些父母。
怎样使孩子获得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呢?我们采用观察、实践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爱父母教育同作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丰富、生动、真切、具体的写作素材。
观察: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述父母如何料理家务。为此,专题布置《妈妈(爸爸)这样做家务》,要求学生据实作文。
实践:要求学生和家长换位,在家长指导下亲自当一天家长,料理必不可少的家务。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做一做,品尝其中甘苦,印证自己的观察,以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为素材作文。
引导: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讲清孝敬父母的道理,及时教育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以这些经理为素材作文。
爱父母系列教育活动,学生获得了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妈妈这样做家务》、《我当家长》、《我这样关心妈妈(爸爸)》等系列作文,学生们大都言之有物,写的富于真情实感。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日常不良行为,如乱放东西、不爱惜衣物等也起到了一定的矫正效果。
(三)、爱集体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不少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不知关心他人,难以同别人和谐相处。爱集体教育,正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缺陷,使他们笔下能够写出具体、真切的社会生活。
根据上述想法,先让每个学生选一则关心他人的故事,经过筛选后在班里宣讲,然后让学生们把听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记述下来,写成作文。并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同学做一件具体事,比如修理桌凳,帮助同学解决某一困难等,让学生们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别人、了解别人,这无疑使学生多了一条获得写作素材的渠道。
二、批改作文
记得第一次批改作文时,我认真的把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读一边,改一遍然后用上专业性的评语进行细致的评判,本想,这肯定是全校水平最高的评语,当我喜滋滋的等待学生反馈时却当头一棒。“老师,题材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使中心突出?”、“您批的作文我们怎么都看不懂啊?”我吃惊了,怪我自己,只知道表现自己,却忘了小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同样又进行了探索。
(一)、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
我把该生全换成了“你的作文”,并且把一些专业性强的评语换成了小孩子们之间交流的话,如前面所说的“中心不突出”,我换成了“你的语言能表达出‘自己的小狗可爱’这一中心吗?你应该……”使学生觉得不是在看评语,而是写完作文后和老师亲切的交流体会。通过这样的改变后,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了,也更愿意写作文了,而且越写越好。
(二)、评价语言要多鼓励
学生初学作文,一般来讲并非易事,假如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及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刚刚萌发的一点写作热情扼杀了。那么学生哪里还有兴趣从事这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呢?我极力倡导老师在“差文章”上多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仅一点点。如“这个词用得太妙了!”“你的作文文面真不错!”“这句话真美”类似评语能给学生以情感激励,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快乐。于是乎,那些不善写的学生也会乐于拿起笔来,积极笔耕,抒写真情。同时,学生不再把写作当负担,而是当成一种高雅的娱乐。或不定时有上乘佳作,美文频频。
教孩子写好作文是一个充满了耐心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孩子们乐于表达,不受成人的左右,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童心、童趣。
(作者單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中心学校 )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农村的小学生,对待作文有两大难题:一是生活空间小,活动范围窄,因此,作文往往“无米下锅”;二是对待老师的批改受自身语言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产生厌烦。这两个因素成为作文教学难于突破的两大瓶颈。
几年以来为了解决上述两个制约小学生作文的难题,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进了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批改,取得了有效的进步。
一、解决“无米下锅”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找米下锅,而学生写作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找材料动笔,有了写作材料这个“米”,再辅以炊技,就可以做成香喷喷的米饭了!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一同“找米”,一同找寻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就把准了作文难教的脉膊,就能对症下药了。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记得我刚上班时,我的学生们连“维和部队”“诺贝尔奖”等等都不了解,知识面极窄。因此,近年来,我尝试着把“三爱”教育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想方设法的打开生活宝库,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我们做法是:
(一)、爱劳动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学生适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其增长生活经验,获得作文素材,是很有好处的。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机会,提供劳动条件,我组织学生把校园里的一个荒芜的角落开垦起来,建成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百草园”,作为我们班劳动教育基地。围绕建园、花草种植、花草成长及管护等,我们拟出“百草园”系列作文题目,学生们大都写的真实具体、情趣盎然。
另外,农忙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帮助军烈属、困难户劳动,干一些农活。每次集体劳动,都要求学生描述劳动场面,记下劳动的辛苦和欢乐,写成一篇有关这次劳动的作文。
(二)、爱父母教育同作文教学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作文中叙写父母,应是顺理成章的事。问题是受过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并不留心观察父母、了解父母、关心父母,自然也无法具体、真切地叙些父母。
怎样使孩子获得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呢?我们采用观察、实践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爱父母教育同作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父母那里获得丰富、生动、真切、具体的写作素材。
观察: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述父母如何料理家务。为此,专题布置《妈妈(爸爸)这样做家务》,要求学生据实作文。
实践:要求学生和家长换位,在家长指导下亲自当一天家长,料理必不可少的家务。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做一做,品尝其中甘苦,印证自己的观察,以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为素材作文。
引导: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讲清孝敬父母的道理,及时教育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情以这些经理为素材作文。
爱父母系列教育活动,学生获得了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妈妈这样做家务》、《我当家长》、《我这样关心妈妈(爸爸)》等系列作文,学生们大都言之有物,写的富于真情实感。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日常不良行为,如乱放东西、不爱惜衣物等也起到了一定的矫正效果。
(三)、爱集体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不少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不知关心他人,难以同别人和谐相处。爱集体教育,正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这一缺陷,使他们笔下能够写出具体、真切的社会生活。
根据上述想法,先让每个学生选一则关心他人的故事,经过筛选后在班里宣讲,然后让学生们把听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记述下来,写成作文。并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同学做一件具体事,比如修理桌凳,帮助同学解决某一困难等,让学生们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别人、了解别人,这无疑使学生多了一条获得写作素材的渠道。
二、批改作文
记得第一次批改作文时,我认真的把每一位学生的作文都读一边,改一遍然后用上专业性的评语进行细致的评判,本想,这肯定是全校水平最高的评语,当我喜滋滋的等待学生反馈时却当头一棒。“老师,题材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使中心突出?”、“您批的作文我们怎么都看不懂啊?”我吃惊了,怪我自己,只知道表现自己,却忘了小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同样又进行了探索。
(一)、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
我把该生全换成了“你的作文”,并且把一些专业性强的评语换成了小孩子们之间交流的话,如前面所说的“中心不突出”,我换成了“你的语言能表达出‘自己的小狗可爱’这一中心吗?你应该……”使学生觉得不是在看评语,而是写完作文后和老师亲切的交流体会。通过这样的改变后,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了,也更愿意写作文了,而且越写越好。
(二)、评价语言要多鼓励
学生初学作文,一般来讲并非易事,假如教师横挑鼻子竖挑眼,及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刚刚萌发的一点写作热情扼杀了。那么学生哪里还有兴趣从事这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呢?我极力倡导老师在“差文章”上多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仅一点点。如“这个词用得太妙了!”“你的作文文面真不错!”“这句话真美”类似评语能给学生以情感激励,给学生以自信,给学生以快乐。于是乎,那些不善写的学生也会乐于拿起笔来,积极笔耕,抒写真情。同时,学生不再把写作当负担,而是当成一种高雅的娱乐。或不定时有上乘佳作,美文频频。
教孩子写好作文是一个充满了耐心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孩子们乐于表达,不受成人的左右,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童心、童趣。
(作者單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中心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