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学生习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分析我们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学生习作是要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通过评议与文字表达出来,离开生活这个源泉,就如同没有原料的工厂生产不出产品一样。
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积累习作材料?我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其实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习作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将自己通过观察所得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猜灯谜”游戏,运动会、流动红旗评比、广播操比赛、“六一”才艺大赛等,学生都参与活动,非常开心。活动过后,学生口头叙述活动过程,谈谈对活动的感受,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接着可以顺势引导,让孩子们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他们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和搜集素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机地进行整理和组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对写作素材的处理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新颖的事情,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我们好好引导,都可以称为学生习作的“佳肴”。
(三)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在家庭中开展娱乐活动,丰富了家庭生活,加强了孩子同父母的感情。如:走亲访友、接待客人,在父母生日时写一张生日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写祝寿词……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体验了亲情和友情,同时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四)走向绿色的大自然,走向社会大舞台。假日里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之神奇,去探索奥秘,去充实人生,去感受社会之博大、生活之艰辛,关注社会焦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果我们如此引领学生去感悟,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也就有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了,作文何愁没有“源头活水”?
二、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素材
(一)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阅读对写作有多方面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习作要能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
1.课内阅读积累
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
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面。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首先要选择优秀的书籍。可以通过教师推荐、家长协同挑选的方法,这样能避免学生良莠不分的滥读。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小品、中外名著等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能预设阅读进程,结合生活实际、或学习进程,把好书介绍给学生。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促使学生去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经常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开展朗读比赛,开设谈天说地课等。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不动笔墨,就会影响记忆效果,使读书效率降低。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进一步启示我们:读书要勤于动笔墨。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读书动笔,既能够帮助记忆,又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的分析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对读书动笔墨的点滴思考。
读书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才真正的构成了阅读的方式。“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读书动笔,读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如果我们读书的过程中能坚持把自己瞬間的灵感、偶得的感言、真实的收获等随笔而录,积少成多,就会集腋成裘,不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头万绪,锻炼了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了思考、写作的习惯;而且还能够逐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能锤炼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认识生活的敏感度。
三、启发学生在欣赏中提炼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除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外,还包括从影视、广播、书刊等媒介中获取间接经验、知识和思想。利用集图像、声音、乐曲为一体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提炼素材。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时,在观看影片之前,先布置学生亲自去获取一部分这方面的知识;在观看影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老师讲解有关的历史记载,让学生又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再结合语文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放揭示某种植物生长过程的科教片或动物生活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总之,积累写作材料的途径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好学生,引领他们不断地摸索,灵活运用,试着写出真情实感,学生的习作一定会灵动、鲜活起来。生活中处处是素材,信手拈来,再斟酌组织,恰当运用积累的词句,习作不过是家常“小菜一碟”,孩子们会喜欢上习作,一定会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
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积累习作材料?我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其实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习作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将自己通过观察所得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猜灯谜”游戏,运动会、流动红旗评比、广播操比赛、“六一”才艺大赛等,学生都参与活动,非常开心。活动过后,学生口头叙述活动过程,谈谈对活动的感受,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接着可以顺势引导,让孩子们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他们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和搜集素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机地进行整理和组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对写作素材的处理能力,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新颖的事情,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我们好好引导,都可以称为学生习作的“佳肴”。
(三)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在家庭中开展娱乐活动,丰富了家庭生活,加强了孩子同父母的感情。如:走亲访友、接待客人,在父母生日时写一张生日贺卡,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写祝寿词……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体验了亲情和友情,同时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四)走向绿色的大自然,走向社会大舞台。假日里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之神奇,去探索奥秘,去充实人生,去感受社会之博大、生活之艰辛,关注社会焦点,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果我们如此引领学生去感悟,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也就有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了,作文何愁没有“源头活水”?
二、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素材
(一)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阅读对写作有多方面的意义。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习作要能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
1.课内阅读积累
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
我们的学生需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必须开发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面。怎样阅读才有利于写作呢?
首先要选择优秀的书籍。可以通过教师推荐、家长协同挑选的方法,这样能避免学生良莠不分的滥读。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小品、中外名著等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为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能预设阅读进程,结合生活实际、或学习进程,把好书介绍给学生。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促使学生去读书,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经常开展读书汇报活动,开展朗读比赛,开设谈天说地课等。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不动笔墨,就会影响记忆效果,使读书效率降低。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进一步启示我们:读书要勤于动笔墨。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方法。读书动笔,既能够帮助记忆,又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的分析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对读书动笔墨的点滴思考。
读书是一个过程,只有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才真正的构成了阅读的方式。“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读书动笔,读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书就会变成营养,被吸收,被运用。
如果我们读书的过程中能坚持把自己瞬間的灵感、偶得的感言、真实的收获等随笔而录,积少成多,就会集腋成裘,不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头万绪,锻炼了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了思考、写作的习惯;而且还能够逐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能锤炼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认识生活的敏感度。
三、启发学生在欣赏中提炼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除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外,还包括从影视、广播、书刊等媒介中获取间接经验、知识和思想。利用集图像、声音、乐曲为一体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生动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提炼素材。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时,在观看影片之前,先布置学生亲自去获取一部分这方面的知识;在观看影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老师讲解有关的历史记载,让学生又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再结合语文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放揭示某种植物生长过程的科教片或动物生活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进行作文。
总之,积累写作材料的途径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好学生,引领他们不断地摸索,灵活运用,试着写出真情实感,学生的习作一定会灵动、鲜活起来。生活中处处是素材,信手拈来,再斟酌组织,恰当运用积累的词句,习作不过是家常“小菜一碟”,孩子们会喜欢上习作,一定会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