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iadong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养殖池塘水质判别、影响水质因素、不良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水质管理等方面介绍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关键词:池塘;水质;危害;管理技术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产量和品质,俗话说:“要养好一池鱼先管好一塘水”,可见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养殖池塘水质好坏的判别
  识别水质好坏的重要依据是看水色。水色与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数量多少有关。对养鱼有利的水色有二类:一类是绿色,包括黄绿、褐绿、油绿三种。另一类是褐色,包括黄褐、红褐、绿褐三种。这是因为这二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多,鱼类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如果水色呈浅绿、暗绿或灰蓝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数量多,而不能说明其质量好,这种水一般列为瘦水,是养不好鱼的。如果水色呈乌黑、棕黑或铜绿色,甚至带有腥臭味,这是变坏的预兆,是老水或恶水,将会造成死鱼。
  如果出现“水华”,则具有双重性。这种水反映水质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缺氧而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出现泛塘死鱼。池塘养鱼的水质要求达到肥、活、爽才是最优水质,其中肥是关键。但肥而不活,肥而不爽,却不是优质水。因为浮游生物测定指数揭示,水体中多数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种群,是老水。肉眼观察,这种水色一天内无变化。而肥中带活、肥中有爽的水,具有变化规律:一是上下午有变化,表现为上午淡、下午浓,这符合藻类具趋光性活动的特点,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二是上下风处有变化,即是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这种水易生成“水华”,是优质水的标志,反之是瘦水或老水。
  二、影响池塘水质的主要原因
  1.池塘水体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这里不做详述。
  2.池塘水体内源性污染。
  (1)池塘老化。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导致池塘老化,池埂倒塌,淤泥增厚,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生息的温床,诱发鱼病。
  (2)残饵腐烂。池塘由于高密度养殖,养殖户往往因追求产量而提高放养密度,势必加大投饲量,使饲料过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鱼类的粪便,在塘底积累成厚厚的淤泥,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
  (3)药物污染。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由于养殖户缺乏防治技术和用药知识,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减轻养殖成本,在防治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禁用渔药;有的甚至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替代渔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三、不良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池塘经过数年养殖,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逐渐增加,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不断增多,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危害鱼类。同时,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若在气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此外,用药不当,会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份增加,威胁养殖鱼的类健康。
  四、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1.清淤消毒。利用冬季空闲时节,将池水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10厘米~20厘米即可。然后经多次翻整、曝晒,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2.科学投喂。为降低残饵对池塘水体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水色、透明度、溶氧等)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
  3.合理用药。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严禁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抗生素等违禁药物,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减轻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调节水位。调节水位是调节水质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池塘水要求“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即春季池水较浅0.8~1.2m,浅水可有效吸收太阳光增温;夏季池水要深达1.5~2.0m左右,特别在高温季节一定要保持更高水位(但不宜超过3.5m),深水可有效降温,但超过3.5m会导致深层水缺氧;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调节水质,一般在6~9月份,每7~10天加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加一次,每次加水20~30cm;冬季池塘水深宜2m以上,深水可保温防冻。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池水肥度,鱼群浮头情况和池塘滲漏情况而灵活掌握。发生泛池时,紧急注水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而当池水恶化时,大量注水或大量换水(池水1/3~1/2)也是一个改善水质的有力措施。
  5.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一般每10~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6.生石灰调节。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 15~2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一次。
  7.机械调节。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的功能。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利于加快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有机物沉积,促使池水作垂直对流和水体间的物质循环,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使水体溶氧均匀分布,调节水质。
  8.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改良底质和水质。在养殖生产的高温季节,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通过这些有益生物活性细菌,有效抑制或杀死水体内和养殖鱼类中的某些有害致病菌,调控改良底质和水质, 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态环境,保持水体清新鲜嫩。
  此外,可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如种植茭白、蒲草、凤眼莲等,用其吸收部分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创造一个有利于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还要建立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不乱扔病、死鱼,注重排放生病鱼池的池水,防止对其他鱼池造成污染,并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表明,规模化养猪的猪疾病流向和相关的预防对策,为养猪场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因此,近几年来,对规模化养猪场的常见猪疾病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归纳和总结,给予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加强预防实践。  关键词:规模化;猪病:猪场:防控  当前的人口数量较多,食物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在众多的肉类食物当中,猪肉的需求是最大的,且每天的宰杀量名列榜首。在国内的很多地区,都形成了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食物链极短,可直接以草类为食料,生长快、个体大、易饲养,肉质鲜嫩,是人们喜吃的水产养殖品种,也是我国水产主要养殖的品种之一。草鱼市场售价好,养殖经济效益明显。由于草鱼抵抗力弱,在养殖的过程中容易感染疾病,特别是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出血病比较常见,这“四病”流行地区广、季节长、发病率高,对草鱼的生长影响较大,往往影响其成活率,影响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严重的造成
期刊
以纤维素为原料,NMMO为溶剂,用相转化法制备超滤膜,并研究了凝固浴浓度、温度、有机醇作凝固剂及铸膜液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摘 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荧光定量PCR不仅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且同常规PCR相比,能够在同一溶液当中实现不同反应,且无须后处理,具有灵敏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的特点。荧光定量PCR 技术不仅实现了PCR 从定性到定量检测的飞跃,实现了对DNA/RNA 模板的定量,而且与常规的PCR 相比,所有反应均在同一溶液中进行,不需任何后处理,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能实现多重反应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中的体现和价值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工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认识。 The implementat
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正是昔日西汉征伐大漠,在西域建立莫大功业的一千年后,亦是故事发生的十六年前.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开发和利用着自然的环境资源。这里阐述了环境资源的内容、性质,提出了环境资源量的定义。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系统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机理
1.薯片美味香脆的薯片是女性的最爱,娱乐休闲、朋友聚会时总少不了它,且一吃就停不下来。薯片营养价值不高,而且含有很多脂肪和热量,多吃不仅会发胖,还会影响食欲。2.冰激凌
原发性室颤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并发症,最近证实其住院死亡率高。虽然对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患者进行了预防性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但对识别AMI并发室颤的高危
摘 要:动物检疫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促进畜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必要性进行阐述,并且分析当前动物检疫监督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动物检疫监督工作水平。  关键词:动物检疫监督;必要性;问题;对策  动物检疫监督是动物检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监督上,是保证动物市场秩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