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结对活动,本质上是合作活动
许多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结对活动的显著优势是发挥老教师的引领性,即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在师德、业务等方面的引领。结对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可以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完成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乃至“骨干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促进老教师的发展。从而优化学校整体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传统的新老教师结对活动存在着“引领过度”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弊端。比如,老教师带得累,新教师学得苦;又如对新教师束缚太多,他们的能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这些都影响了新教师的成长。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凸显出结对活动的本质:合作性。
1. 从新老教师的特点来看
青年教师的特点是“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验稀缺对他们来说既是劣势,也是优势:让他们没有固有的程式和僵化的观念。中老年教师,固然有丰富的教学资历,但有时往往被习惯所累,容易固步自封。新老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正是可贵的合作资源。
2.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结对是种行政行为,因此,结对的新老教师交往,在一开始带有很浓的人为因素,但随着师徒双方的不断的沟通交流,师徒之间便培养起较为深厚的感情。人际交往的有利因素,使新老教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他们对合作的认识比较清晰,态度比较积极,而且有稳定的合作对象和较为充足的合作时间。另外,师徒之间的合作活动比较机动、灵活,有利于开展即时即地的交流研究。
新老教师合作,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为合作,也不是自然合作。虽然有人认为对教师发展最有利的是自然合作文化,因为它表现为教师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结对背景下的新老教师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合作活动。
3. 从结对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
教师结对活动,主要是围绕听评课活动而展开的。由于新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的频率相当高,因此,进入课堂前,结对教师之间可以进行自然而充分的交流,熟悉与课相关的人、时、地、事等多种因素,把握教学的连续性和其他背景性的因素,从而为提高听课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任务型教学及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无论对新教师,还是对刚刚从传统教学生活中走出来的老教师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尤其在农村初中,班额大,学生普遍缺乏包括倾听、等待、交流思想等合作技能,这给普通教师有效监控、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带来很大的挑战。
而新老教师则可以利用相互听课活动的平台,开展合作式听课活动,共同参与对小组活动的指导,既缓解了施教者的压力,也促使听课者深入学生实际,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出现合作学习的低效性、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倾向,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式听课活动:从师徒关系到合作伙伴
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新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单一的师徒关系格局,形成了新型的伙伴关系。作为听课者,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再把自己认同为传统听课形式下的纯粹的旁观者,而是开始从课堂的心理性边缘走到课堂中心,从“他者”的课堂到“我们”的课堂。也就是说,听课者以教学伙伴的身份主动融合到课堂教学生活中,成为其中有机的分子,积极影响学生合作学习进程,促进其有效性,从而在课堂中实现了新老教师的专业对话。
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张扬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合作小组。听课者的座位不再固定在后排,而是适时变动。尤其当小组开展合作活动时,听课者的位置会悄悄移动,以便细致地观察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微观地评价不同小组或小组内不同成员生动的表现。
不仅如此,由于听课者参与了课堂活动,听课者与学生形成了新的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其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听课者是“坐”着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是“平起平坐”的,教师不是权威,不是学生合作活动的障碍,而是让学生感觉更加安全,这有利于学生合作水平的提高。
三、合作式听课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1. 课前合作
进入课堂前,师徒间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开展学生合作活动。新教师的课堂上容易出现“太活”的倾向,而老教师的课堂上可能会统得过“死”。师徒可以针对各自的课堂教学背景,预测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
2. 课中合作
(1)观察。通过观察,听课者首先应评估合作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达到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交际策略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听课者要观察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能否运用已学的语言技能通过简单的讨论或针锋相对的辩驳来表达各自的观点;观察学生是否能基本熟练地活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观察学生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交际策略,注意倾听伙伴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观察学生遇到问题能否求教他组成员或老师。
此外,听课者应该观察教师的教学意图有否得到贯彻,是否关注学生在使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码混用、用错词句等现象。
(2)行动。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听课者应从与施教者不同的角度,因时制宜、掌握分寸地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
在初一阶段,合作小组刚刚成立,听课教师应重点协助施教者训练小组成员遵守合作规则,循序渐进地促使小组向成熟方向发展。比如,在合作活动前,指导学生听清老师的指令;活动中,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劝阻学生对别人失误的嘲笑或者过多地去改正错误,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活动后,督促学生迅速转移兴奋中心,注意倾听小组汇报或老师的讲课。
随着学生合作活动的深入,听课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合作小组突出活动的任务性,把语言交际活动更紧密地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扎实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适当拓展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关注个别语言能力偏弱的学生和所谓的“中间层“,防止他们游离于合作小组之外。
3. 课后合作
合作式听课活动的评课更关注听课者的视角。通过听课者对合作小组活动细节的回忆性描述与评价,给施教者展现另一个视角下的英语课堂,能让教师深入了解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微观世界,引起教师的反思。
在呼唤教师合作文化的背景下,在注重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的潮流中,在提升教师听、评课有效性的要求下,合作式教师结对作为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的一种创新,值得我们思考。
许多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结对活动的显著优势是发挥老教师的引领性,即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在师德、业务等方面的引领。结对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可以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完成从“新教师”到“合格教师”乃至“骨干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促进老教师的发展。从而优化学校整体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传统的新老教师结对活动存在着“引领过度”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弊端。比如,老教师带得累,新教师学得苦;又如对新教师束缚太多,他们的能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这些都影响了新教师的成长。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凸显出结对活动的本质:合作性。
1. 从新老教师的特点来看
青年教师的特点是“新”,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经验稀缺对他们来说既是劣势,也是优势:让他们没有固有的程式和僵化的观念。中老年教师,固然有丰富的教学资历,但有时往往被习惯所累,容易固步自封。新老教师之间的差异性,正是可贵的合作资源。
2.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结对是种行政行为,因此,结对的新老教师交往,在一开始带有很浓的人为因素,但随着师徒双方的不断的沟通交流,师徒之间便培养起较为深厚的感情。人际交往的有利因素,使新老教师的合作成为可能,他们对合作的认识比较清晰,态度比较积极,而且有稳定的合作对象和较为充足的合作时间。另外,师徒之间的合作活动比较机动、灵活,有利于开展即时即地的交流研究。
新老教师合作,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为合作,也不是自然合作。虽然有人认为对教师发展最有利的是自然合作文化,因为它表现为教师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结对背景下的新老教师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合作活动。
3. 从结对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
教师结对活动,主要是围绕听评课活动而展开的。由于新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的频率相当高,因此,进入课堂前,结对教师之间可以进行自然而充分的交流,熟悉与课相关的人、时、地、事等多种因素,把握教学的连续性和其他背景性的因素,从而为提高听课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任务型教学及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无论对新教师,还是对刚刚从传统教学生活中走出来的老教师来说,都是个新课题。尤其在农村初中,班额大,学生普遍缺乏包括倾听、等待、交流思想等合作技能,这给普通教师有效监控、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带来很大的挑战。
而新老教师则可以利用相互听课活动的平台,开展合作式听课活动,共同参与对小组活动的指导,既缓解了施教者的压力,也促使听课者深入学生实际,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出现合作学习的低效性、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倾向,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式听课活动:从师徒关系到合作伙伴
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新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单一的师徒关系格局,形成了新型的伙伴关系。作为听课者,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再把自己认同为传统听课形式下的纯粹的旁观者,而是开始从课堂的心理性边缘走到课堂中心,从“他者”的课堂到“我们”的课堂。也就是说,听课者以教学伙伴的身份主动融合到课堂教学生活中,成为其中有机的分子,积极影响学生合作学习进程,促进其有效性,从而在课堂中实现了新老教师的专业对话。
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张扬的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合作小组。听课者的座位不再固定在后排,而是适时变动。尤其当小组开展合作活动时,听课者的位置会悄悄移动,以便细致地观察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微观地评价不同小组或小组内不同成员生动的表现。
不仅如此,由于听课者参与了课堂活动,听课者与学生形成了新的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其最大特点是平等性。听课者是“坐”着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是“平起平坐”的,教师不是权威,不是学生合作活动的障碍,而是让学生感觉更加安全,这有利于学生合作水平的提高。
三、合作式听课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1. 课前合作
进入课堂前,师徒间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开展学生合作活动。新教师的课堂上容易出现“太活”的倾向,而老教师的课堂上可能会统得过“死”。师徒可以针对各自的课堂教学背景,预测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
2. 课中合作
(1)观察。通过观察,听课者首先应评估合作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达到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交际策略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听课者要观察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能否运用已学的语言技能通过简单的讨论或针锋相对的辩驳来表达各自的观点;观察学生是否能基本熟练地活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观察学生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交际策略,注意倾听伙伴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观察学生遇到问题能否求教他组成员或老师。
此外,听课者应该观察教师的教学意图有否得到贯彻,是否关注学生在使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码混用、用错词句等现象。
(2)行动。在合作式听课活动中,听课者应从与施教者不同的角度,因时制宜、掌握分寸地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活动。
在初一阶段,合作小组刚刚成立,听课教师应重点协助施教者训练小组成员遵守合作规则,循序渐进地促使小组向成熟方向发展。比如,在合作活动前,指导学生听清老师的指令;活动中,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劝阻学生对别人失误的嘲笑或者过多地去改正错误,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活动后,督促学生迅速转移兴奋中心,注意倾听小组汇报或老师的讲课。
随着学生合作活动的深入,听课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合作小组突出活动的任务性,把语言交际活动更紧密地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扎实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适当拓展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关注个别语言能力偏弱的学生和所谓的“中间层“,防止他们游离于合作小组之外。
3. 课后合作
合作式听课活动的评课更关注听课者的视角。通过听课者对合作小组活动细节的回忆性描述与评价,给施教者展现另一个视角下的英语课堂,能让教师深入了解教学中学生互动的微观世界,引起教师的反思。
在呼唤教师合作文化的背景下,在注重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的潮流中,在提升教师听、评课有效性的要求下,合作式教师结对作为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的一种创新,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