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略了家庭仪式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对家庭生活中的仪式普遍忽视,对学校的某些仪式,比如开学典礼、教师节、成人礼也颇有微词,认为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并由此引发了程度不同的亲子冲突。生活中的仪式真的可有可无吗?仪式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哪些作用?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蔡祖胤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有些形式要追求
  彭西州(12岁女孩的爸爸):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矫情,每年教师节都要给老师做贺卡,班主任、任课老师一个不能少,做到半夜也不肯睡觉。我说这些都是花架子,学生嘛,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孩子就跟我翻脸,说我没良心,不懂得感恩。我就纳闷了,给老师送贺卡就是感恩?真想感恩,不如送张购物卡来得实在。
  任志红(18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前些天参加学校的成人礼,之前准备了半个多月,高考在即,不知耽误了多少学习时间。我对学校举办这样的仪式有意见,纯属形式主义,莫非参加了成人礼,孩子就当真成人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主持人:二位过春节吗?结婚的时候办过婚礼吗?孩子满月的时候请过客吗?上台领过奖吗?给父母过过生日吗?如果一样都没有,我就承认你们是不追求形式的实在人。
  彭西州:成年人的有些仪式还是需要的,孩子就多此一举了吧?
  杜成斌(8岁女孩的爸爸):我觉得对孩子生活中的仪式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宣誓仪式就免不得,那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特定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崇高感和使命感。别说成人礼了,我女儿每年过生日我都给她办生日宴,邀请家族成员都到场,除了吃饭,还要照合影,一来大家聚聚,营造家庭和睦气氛,二来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一岁,应该承担起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责任。每年清明节,我们都带女儿去墓地祭拜她的爷爷,向爷爷汇报她取得的成绩。爷爷最喜欢她,临终还念叨着她的名字。这样的祭拜不是搞迷信活动,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让她有血脉传承的历史感。我这样说不是唱高调,孩子真的需要。
  高红立(17岁女孩的妈妈):女儿16岁时,我就在家给她举办了一次成人礼。那年她上高一,学习遇到了困难,数学和物理有点跟不上,想放弃,改学文科。为了鼓励她不向困难低头,学会为自己负责,我给她舉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我给她的房间换了窗帘,给她买了一套内衣,她爸爸送她一个不带卡通图案的书包,舅舅送她一块成人款的手表……总之,礼物风格统统向成人靠拢。成人礼对女儿触动很大,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做事要为自己负责,不能任性。我发现她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数学、物理成绩慢慢有了起色。不知道是不是成人礼发挥了作用。
  蔡祖胤(教育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您是智慧家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仪式,甚至更需要仪式,因为仪式感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当然,一些无聊的,甚至传递负能量的仪式是要自觉摒弃的。比如旅游时热衷照相,在标志物前留个影就算来过了,风景反倒被忽略了,这种仪式就很无聊。再比如近些年孩子们流行过万圣节,甚至有年轻人在万圣节举行“阴婚”仪式,不仅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场面阴森恐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仪式感不能没有
  杨仕亮(10岁女孩的爸爸):请问蔡博士,什么是仪式感?
  蔡祖胤:心理学上的定义比较深奥,简单地说,就是法国童话《小王子》里的那句话:“它(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培养孩子的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赋予仪式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被重视,并参与进来,那么就不是仪式感,而只是形式。
  牛萍(15岁男孩的妈妈):仪式感对孩子有哪些正面的作用?
  蔡祖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为孩子注入安全感。生活中的仪式可以隆重,也可以轻描淡写,比如每天出门前的一个拥抱、临睡前的一个故事等。对幼儿来说,睡前故事能够有效地解决不按时睡觉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家长握住孩子的手,讲童话故事给他听,对孩子来说是最温馨的事。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第二,让孩子有清晰的目标。比如,新年到来之际,家长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即将长大一岁,需要有点变化。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订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再想想具体用什么方法。孩子希望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可以给孩子换一张大些的写字台;孩子想学舞蹈,可以报兴趣班。目标不用过多,但一定要实际,这些目标就是孩子的新年愿望。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把目标重复一遍,主动做见证人。这样的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孩子使命感,孩子会认为这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自然会自觉努力。
  第三,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家长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运动会、表彰会、家长会、重要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亲友团的在场,因为亲友团的出现能让孩子感觉到被重视,在同学面前很有面子,同时也能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四,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不仅孩子需要仪式感,家长的婚姻生活也需要仪式感。在孩子出生以后,家长对孩子事事上心,对自己却越来越随意,结婚前的诗和远方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取代。其实仪式感并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相反,它是发自内心的爱。在爱人生日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策划庆祝,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仪式感使爱情得以保鲜,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我们的家庭很幸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爱不止要说,也要行动。   主持人:家庭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大家不要排斥仪式,事实上也排斥不了,不如认真对待,找到属于你家的小仪式,固化它、美化它,使之成为家庭传统,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处处有仪式
  周娅玲(3岁男孩的妈妈):既然仪式感这么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仪式应当予以重视?
  蔡祖胤:家庭生活中,有仪式感的事情比比皆是,没有穷尽。需要提醒的是,您向孩子传达怎样的仪式感,孩子就会接收到怎样的价值观。比如开学了,孩子得到了新书,家长细心地给孩子包上书皮就是一个很好的仪式,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总之,家长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从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入手,从有趣的有意思的仪式入手,重复多了,就是习惯。习惯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家庭传统。
  施盛瑜(7岁女孩的妈妈):还是很想知道还有哪些家庭仪式适合孩子。
  主持人:《纽约时报》曾经评选出美国十大经典家庭传统,跟家庭仪式比较吻合,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1.秘密的拉手方式。与孩子拉手散步是常有的事,家长可以有意地創造专属家人的秘密拉手方式,比如孩子手小,抓住爸爸的食指,抓住妈妈的小指,等等。
  2.生日帽。准备一顶特殊的生日帽,无论家里谁过生日,都要带这顶生日帽。大家一起吹蜡烛、吃蛋糕,还要拍下全家福。等多年之后,一家人再坐在一起回忆时,那顶帽子肯定是重点,必将戳中每个人的泪点。
  3.在固定的时间吃同样的饭。比如除夕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甚至可以规定每周五的晚餐吃一道固定的菜,等等。
  4.每年问同样的问题,记录孩子的回答。问题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关心的,比如:“今年最满意爸爸妈妈的一件事是什么?”或者“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等。
  5.开学第一天或最后一天的留影。孩子成长速度快得惊人,特别是他开始上学之后。刚刚还是一个走路歪歪扭扭的幼儿园小朋友,仿佛忽然之间就要出门上大学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时间就藏在相册里。
  6.家庭的时间胶囊。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画一幅给爸妈的画,放在玻璃瓶或金属盒子里,找个地方埋起来,十年、二十年后再一起打开,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7.开心罐。准备一个罐子,命名为开心罐,遇到开心的事,就写下来,塞进开心罐里。等到伤心的时候,取出存储的开心回忆,疗愈心灵。
  8.固定的家庭活动。找个固定的时间,一家人一起疯玩一场。多年以后,这都是家庭的美好回忆。当然,如果这个家庭传统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那就更好了。
  9.和爸爸或妈妈单独约会。一家三口集体活动固然好,但偶尔妈妈和孩子,或爸爸和孩子单独行动也很有趣,话题自然有所不同。
  10.特别节日的全家福。孩子的生日、爸妈的结婚纪念日、每年六一儿童节……只要是对家庭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都可以照一张全家福,留住美好时光。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NO.1:路口、停车场  有家长开车通过停车场,到入口处时,家长与孩子发生争吵,家长赌气把车门打开,将孩子放下,却没注意到后面正驶入的车辆。此时,由于后车驾驶员看不到幼小的孩子,继续前行。等家长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在了车轮下。  父母请牢记:车辆在行驶中,右前方会出现盲区,如果没有细微观察或者电子系统的辅助,驾驶员很难察觉到低于车身的障碍物。家长要切实尽到监护人的责任,保证孩子尤其是低幼孩子的安全
问:赵某等人在一所中学附近开设游戏厅,设置了分别有8个机位的“捕鱼机”和“飞禽走兽机”游戏机各一台,以现金交易的方式组织多人赌博,非法获利。请问,赵某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学校附近开设赌场,是否应加重处罚?  伍九峰(四川宜宾)  律师意见: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赌博机开设赌场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可同时供多人使用的赌博机,台数按照能够独
懒惰是厌学前奏  【案例1】 5岁的冰冰上幼儿园大班,是个聪明的小姑娘,在幼儿园表现尚可,但只要一回家就变成了一个懒丫头,作业写到一半就扔到一边,说自己累了,画画也经常半途而废,必须妈妈哄着才肯画完。妈妈赵女士很奇怪:“小孩子家的,怎么这么懒呢?”  【案例2】 6岁的瑞瑞暑假在家跟爸爸学书法,进步很快,毛笔临摹颜真卿的楷书,有模有样,但两周后兴趣大减,不愿再坚持了。爸爸李先生无奈地说:“这孩子悟
父母另类的爱,  城里的儿子要“野化”  巩辰卓出生于北京,父亲巩博宇和母亲陈景芳都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安家落户。儿子出生后,巩博宇夫妇任其自由发展,只要品行上不发生偏差就不加干涉,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他们也没有过多要求。  在父母的“放纵”下,巩辰卓学习成绩不算拔尖儿,却是小区里最开心的孩子。别的孩子看书写字的时间,他都用来玩。他经常往郊外跑,玩泥巴、钓鱼,身上总是沾满泥巴。见儿子考试成绩每
上小学三年级的悦悦已连续失眠两个月,而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父母不免担心,赶忙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后,说悦悦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问题,建议她接受心理治疗。  悦悦是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乖巧听话。她爸爸妈妈都是军人出身,复员后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一直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据她妈妈讲,从胎教开始,他们就为悦悦的智力发展作了很好的规划。悦悦出生后,参加了各种早教,3岁开始上各种兴趣班。他们不惜
日前,2014“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在北京启动。据悉,该工程有望让全国1.2亿名小学生接受网络安全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是2013年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360公司承办的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  【编辑:陈彤】
我是一名记者,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干我们这行的对外介绍自己都说:“我就是一码字儿的。”码字儿的活,听起来似乎了不起,其实也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种——它所需要的文字基本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都是通过练习可以掌握的。  也许是由于职业关系,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比较看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为我认为,在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当中,这种能力对人生的影响最大。如果女儿学习并掌握了它,那她观察世界的角度、传递情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里做客,发现很多日本家庭没有专门供孩子学习的书房,孩子平时学习都在客厅等公共空间里进行。即便家里有书房,也是给大人们专用的。刚开始,我不理解日本家庭这种“不以孩子为先”的做法,没有书房,孩子学习多不方便呀。直到后来,我听了导师安藤先生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并且非常赞同。  安藤老师说,家里不给孩子专门的书房,恰恰是为了孩子好。  首先,一家一般只有一个书房,给孩子用
奶奶就那样死了  小旺今年12岁,是上海市长宁区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六年级男生,因精神抑郁、学习成绩下降,在妈妈覃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覃女士告诉我,小旺是两个月前来上海就读的,此前一直在老家安徽农村,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三个月前的一个深夜,家里摸进来两个贼。小旺的奶奶惊醒,大声斥责。贼怕败露,残忍地杀害了老人,然后仓皇逃离。整个过程,小旺亲眼目睹。“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我和丈夫连夜赶回家
美 国哈佛大学家庭研究计划团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幼儿在幼教机构的学习成果很可能在进入小学后逐渐流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次数骤减、教室环境的差异太大、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差距太大。所谓“幼小衔接期”,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前后学习阶段应有的准备,对幼儿来说,最难适应的是突然有许多新规定和较少弹性的常规得遵守。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