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42例(45个动脉瘤)。根据病变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行影像学分型,其中病变位于PICA以远为Ⅰ型;PICA从病变所累及的椎动脉发出为Ⅱ型(病变与PICA位于椎动脉同侧为Ⅱa型,分居对侧为Ⅱb型);病变位于PICA近端为Ⅲ型。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优势供血及影像学分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S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AC)或载瘤动脉闭塞术(PAO)治疗。

结果

Ⅰ型13例14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PAO治疗8个,SO治疗2个;Ⅱa型18例19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9个,PAO治疗7个,SO治疗3个;Ⅱb型7例7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5个,PAO治疗1个,SO治疗1个;Ⅲ型4例5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SO治疗1个。2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均死亡),5例(11.9%)围手术期新发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Ⅴ级31例,Ⅳ级4例,Ⅱ级5例,Ⅰ级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2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0例治愈,2例复发。

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供血优势以及影像学分型选择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针对前中颅底异物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前中颅底异物伤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行开颅异物取出术,18例行经鼻内镜颅底入路异物取出术,11例采用异物直接拔除。3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65例顺利取出异物,3例有部分异物残留。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年,中位时间为7个月。1例术后出现眼睑伤口感染,3例出现一过性颅内感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9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采用双支架覆盖治疗,8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分级。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影像学随访,电话随访内容为患者恢复情况,影像学随访
目的探讨RNA结合模序蛋白5(RBM-5)的高表达促进A172胶质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方法回顾性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手术切除的19例脑胶质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RBM-5的表达。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RBM-5在人脑胶质瘤细胞株A172、U87、U251及SHG-44的表达。构建稳定感染高表达RBM-5慢病毒的A1
期刊
期刊
目的统计国内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术和重建术(包括单、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支架重叠)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疗效,以评价两种术式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关于国内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文献,并提取文献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载瘤动脉闭塞术与重建术在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计数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IAD)与夹层动脉瘤(IDA)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IAD或IDA患者,65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采用单纯支架重叠覆盖治疗,1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2例采用弹簧圈辅助真丝线段栓塞治疗;其余21例采用保守治疗。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