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型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人才培养战略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广义范畴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本文根据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部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人文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需从教学计划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授课的“教书+育人”及学生培养的“真我+标兵”等方面入手,真正把学生“学习”、“实践”、“求实”等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教学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提供强力的后盾保障。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亦明确指出向社会、国家、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的各类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创新人才培养”的构建与“人才文化素质”教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合理的高校培养模式应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文化素质的培养在正常的日常教学体系、学生培养中应处于基础性地位。尽管如此,当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理想素质教育的关注并不充分,并未真正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人文素质”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要求高校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理想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国内外形势、学生定位等多渠道完善在校学生的知识体系。从发展趋势看,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学习”、“实践”、“求实”等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与此相关,一系列问题也将日趋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如何合理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常教学完成的同时是否有必要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有哪些因素将制约二者的同步?如何合理设计人文素质教育嵌入的比例?对此,本文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人文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意义
  高效的学生培养模式,应实行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人格素养。使学生一跨出校门就可适应社会,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及激烈的竞争生存并获得成功。人文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引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结合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应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和实践”本身就是贯穿个人一身的思想支撑,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足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差别的立足之本。从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上可借鉴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历来重视文理渗透、学修结合。孔子学院、汉语言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学科盛行就是一种集中体现。同时任何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必须修习一门诸如:音乐、历史、课外实践等相关的选修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社会分析、道德伦理及外国文化等几类科学领域中的8门课程,这些课程的学分占其毕业规定学分的20%。[1]因此当代的青年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品德修养。在工作岗位上站的住、社会地位上立的稳、人格内涵上行的端。人文素质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向。
  (二)人文素质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文科类学生中进行自然科学的普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对于当代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和回答“是什么”;结合自身境况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做什么”;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他人、民族、国家等,明确回答“怎么做”。爱因斯坦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学生完整的、正确的回答“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才可以称之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文知识就如同个体成长的引路人,科学探索的灯塔,失去了人文精神的依托,任何未知领域的探索,个人价值的实现都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反复演化的事实。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均离不开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三)人文素质教育引入专业课程教学是科技整合、学科交叉、高素质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发展、改革、创新的30年。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关键的时期。第一时期为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人才培养基本保持改革开放以前的培养模式,专业划分细、知识面窄、课程设置简化,专攻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技整合能力较差,人才相对匮乏。第二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后,面对国内外多变的形势,“科技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在我国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大力整合。教育为本,科技和教育摆到首位,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向生产力的转化必然要求“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各地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初露端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教育部门为完善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逐步完善的教育指导方针。2005年以后至今是第三个时期,知识的爆炸、高新产业的兴起。高校人才同样也在经历着个人提升与社会价值体现的转变。更多的学生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状况,希望可以深层次的提升自己的价值。因此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丰富的人文知识成为当前巨大的国内、国际竞争压力下催生的人才需求理念。当代教育部门只有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智商与情商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高素质人才。如此之下,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首当其冲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 人才培养过程中素质教育嵌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以1995年9月“加强国校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为标志,二十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通过了多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文件,在157高校建立起了共计93个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近年来我国高校文化内涵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高校文化素质的教育与卓越人才的培养依然处于同步的状态,尚未完全统一起来。高校毕业生因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的定位与价值的关系,心理压力大,一系列如自杀、厌世、啃老等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在校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影响,同样也引发了多次悲剧。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游离于高素质培养人才培养的边缘。据教育部门对12所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的统计,近80%的理工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概念并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理解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人文类学习、讲座、报告会等均未有涉足。具体说来,人文素质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对人文素质教育理解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计划安排不规范
  人文素质教育不只是教学理念的重塑,教育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均需相应调整。而目前在部分高校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几种错误观点:一、“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普遍;二、“学生管住即可,教会就行”的学生管理理念依然存在;三、“教学大纲”以内为重点,“人文素质教育”为选修,历行其事即可,等等一系列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文化素质教育在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的重要地位淡化或者排斥。虽然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覆盖,引领多所高校积极向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靠拢。但此并不等同于设置相应的“人文教研室”,由专职的教学机构来监管,然后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实施,因此此将有可能导致“成绩”与“实效”两条不同的途径,最终使人文素质教育也许只是一个学分获得的工具,没有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中。
  (二)授业者文化素质教育本身不足,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现今人文教育面临最主要的是:如果人文类教学由专业的人文教师承担,则专业知识的结合将淡化,自身的人文修养未能与社会职业,生活氛围相融合,必将相应消弱人文教育的效果。因此将人文教育等同于课程进行开设,这种简单化、形式化素质教育并未切入要点,实行效果较差。同样专业课教师又因自身专业水平的特殊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多投入在专业技术的水平,业务能力的提升上,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既精通自身的专业方面知识,又对人文、社会科学深有研究,并将二者融会贯通入专业授课过程中的通才型专业教师数量较少。更甚者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功利主义、自我主义滋生了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浮躁心态,不能脚踏实地安心教书育人,更不愿意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如此不正确的观点极易传染到为学生服务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3]
  (三)社会不良文化思潮对受教育者本身造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我国教育体系转型发展的三十年。面对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进步”因素影响下,青年学生求思想进步、重人生价值实现,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实验。但是另一方面,极端主义,自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科技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开始过剩的当代同样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多数学生把学校受教育等同于好就业、高收入。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家长不自觉地将掌握一技之长从小灌输给受教育者。许多用人单位同样将专业成绩的衡量高于个人素质的考察上。
  诸多不利因素直接阻碍了欣欣兴起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成为“有教无化”的泛汔教学之辞。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安排以及长期的规划,将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与滋养性的人文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卓越型人才。
  三、 新型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构建与人文教育进课堂的新措施
  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背景下,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在宣讲自身特点,培养特定技术人才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合谐、健康相融。将自身的理想、情感和意志融入服务社会和回报国家的人生观理念?如何才是真正的育人之本?鉴于此,我们提出人文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首要之本是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变不良观念,消除不利因素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难题;其次需紧抓创新,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扬长避短,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开拓一条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结合需要观念创新和技术合理。
  (一)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提倡人文素质进专业课堂,树立“广度+深度”的教育目标
  教学模式的调整,课程结合的深化是当前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新时期的教育模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合理的教学计划的提出,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只单单是“形势政策”、“政治经济学”几门政治类课程,还应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文化遗产,古文学理论,音乐与素养,传统道德文化等当代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化气质和品格;外国文学,国际形势与发展,环境与能源等影响社会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社会问题等都是人文知识“内化”的重要内容。以此课程结构调整为契机,高等学校的课堂不应只是学科型,专业型,应顺应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广泛开设跨越本学科,本专业的人文素质类课堂,扩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广度。   面对目前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市场经济体系,“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普遍化。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制定相应教学计划,重点开设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加深教学力度,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促进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同时,知识体系、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性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养,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只具备坚实的知识体系,广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修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激励广大教师明确自我责任的重大,自觉提高自已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文类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定期进行人文内化和培训学习。最终使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寓人文与理想于专业课堂。另外高校还应注重辅导员、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注重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多渠道提升学生自我素养,使专业教育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大奖励力度,营造浓郁人文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真我+标兵”的人格风尚
  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开设等也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终生。
  简言之,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在校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类教育“实际化”的专业类教学改革目标,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完成依然不够和谐。将人文类教育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认真研究人文类课程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各自特点和内在规律,使二者有机的结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HYJY2012006)
  [参考文献]
  [1]梁丽萍、宋燕.浅易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2]王义猷.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引导科学[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3]赵作斌.成功素质——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张应强,郭卉.大学教育思想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1)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跫音和情感的外现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主情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管理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建立了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对该体系的各个层次实施内容、实施方法、注意问题等作了详尽的阐述,为培养具备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管理专业 实践 教学体系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期刊
[摘要]为了增强直升机飞行、机务等人员对座舱中显示器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从显示器设计要求和几个典型显示器的分析研究入手,从使用的角度阐述了各显示器的特点,并展望了显示器的发展,为相关人员在设计分析、特情处置和维修保养等环节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  [关键词]座舱 显示器 分析  人机交互界面的合理设计与飞行效益有着直接关系,直升机座舱是飞行员信息的主要来源,亦是操纵直升机的工作场所,机器通
期刊
[摘要]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系统研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灌输”为主要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的需要。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多种方法的运用,考试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教育的结合等,无疑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 思政课 效果  
期刊
[摘要]在体育活动中,要培养小学生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这无疑是要求其拥有良好的自信心。在多次尝试中,我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关爱每一个孩子,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尊重,使他们感到自己被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活动 自信心 鼓励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
期刊
[摘要]数值分析是研究各种数学问题求解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课程,也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数值分析 教学 实验 多媒体  一、引言  数值分析又名计算方法,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一种研究并解决数值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它既具有理
期刊
[摘要]近些年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普遍下降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一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本人结合自身这些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心得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希望能对于这些年轻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
期刊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习风格研究开始关注其与二语写作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统计、整理发现:学习风格与二语写作之间存在关联性,其影响二语写作策略的选择和二语写作水平的高低。但学习风格与二语写作的研究多集中在认知风格领域,而且写作评估手段单一、没有关注写作的情境化和具体化要求。  [关键词]学习风格 二语写作 发展趋势 研究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从关
期刊
[摘要]国际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以实现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际合作 办学质量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期刊
[摘要]以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框架为理论依据,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并从中随机选取30人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世博会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对某些文化和交际知识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误;(2)对待外国文化持开放、接纳的态度,但仍然对某些外国风俗、习惯不理解;(3)在技能的掌握上,特定的真实情景中进行跨文化交
期刊